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

12月22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据记者梳理,此次报告主要有以下关注点:

1.省联社改革“一省一策”,有三种模式可选择

2022年以来,农信社改革明显提速。 浙江、辽宁、山西、河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农信社改革化险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辽宁农村商业银行、河南农商联合银行已成立,山西农商联合银行已获准筹建,广西、海南也在加快推进省级机构组建。

报告披露了农信社改革的思路:“一省一策”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即省级党委政府可结合实际,选择将省级联社改制为持有限牌照的省级农商联合银行或组建全省统一法人农商银行,也可采取省级机构与若干家实力较强的农商银行并行发展等模式。 

报告称,改革通过以市场化股权纽带逐步取代行政化管理,强化省级机构和市县行社两级法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省级机构依法依规履职的意愿和动力,形成定位互补、激励相容的利益共同体,提升农信社整体发展质量和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2.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高风险银行数量较多

2023年第二季度,人民银行对4364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其中包括银行机构 3992家、非银机构372家。评级结果按风险由低到高划分为11级,分别为1-10级和D级,D级表示机构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其中,评级结果1-5级为“绿区”、6-7级为“黄区”, “绿区”和“黄区”机构可视为在安全边界内;评级结果8-D级为“红区”,表示机构 处于高风险状态。 

评级结果处于“绿区”的银行2236家,资产规模350万亿元(占比90.65%);“黄区”银行1724家, 资产规模29.47万亿元(占比7.63%);“红区”银行337家,资产规模6.63万亿元(占比1.72%)。

从机构类型来看,24家大型银行中,评级结果为1级的1家,2级的13家,3级的6家,4级的2家,5级的1 家,7级的1家,资产规模占全部参评银行的 73.8%,是金融体系稳定的压舱石。中小银行中,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及直销银行的评级结果较好,分别有95%、76%的机构分布于 “绿区”,且无高风险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次之,有67.2%的银行分布于“绿区”,但也有11.5%的机构为高风险银行;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高风险银行数量分别为191家和132家,资产规模占参评银行的0.84%。 

3.融资平台风险、债券违约风险对参试银行影响较小

报告披露,2023年人民银行对全国3985家银行机构开展压力测试,评估银行体系在多种“重度但可能”不利冲击下的稳健性状况。 

报告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债券违约风险对参试银行影响较小。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良资产率上升至15%,全部参试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降至14.38%,下降0.69个百分点。若账面价值最大的10只债券发生违约,全部参试银行资本充足率降至14.81%,下降0.26个百分点。 

4.试点对增量高风险机构开展硬约束早期纠正

早期纠正机制起源于美国,强调要尽早 识别风险机构及其风险隐患,并根据风险的差异化程度,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银行经营失败以及风险外溢的可能性,使风险处置的成本最小化。

报告称,针对增量高风险机构探索推动具有硬约束力的早期纠正工作,其中硬约束重点在于 强调金融风险必须限期处置,不能形成风险淤积。目前,硬约束早期纠正的第一批试点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第二批试点扩围工作正稳妥推进。

5. 部分中小寿险公司存在风险隐患

报告表示,近年来,一些中小寿险公司由于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一是公司治理失效,资金被违规占 用。一些中小寿险公司“三会一层”履职 不到位,公司治理内部制衡机制失效,导致保险资金被少数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违规 占用,用于支持产业扩张、项目开发、偿还债务。

二是过于追求规模扩张。个别寿险公司以“高成本负债+高风险投资”的发展模式追求规模扩张,忽视风险管控能力建 设,以高成本资金博取高风险收益,最终酿成风险。 

三是在产品差异化和发展渠道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一些中小寿险公司产 品差异化较小,过度依赖短期激励、价格战等手段开展同质化竞争,难以形成有效 的盈利模式。有的中小寿险公司销售渠道 对外依赖较深,“话语权”偏弱,造成 保险业务价值率下降,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6.稳步推进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筹集积累和规则制定工作

报告表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压实金融机构及股东、实际控制人,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等各方责任,健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重大风险处置机制。发挥好存款保险的风险处置职能,稳步推进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筹集积累和规则制定工作,推动金融稳定法早日出台实施,健全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对跨行业、跨区域和跨境风险,加强监管协同和上下联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7.资管产品净值化比例达到88.2%

报告披露,2022年资管行业整体发展健康平稳,直接加总的资产总规模保持在90万亿元以上,年末资管产品净值化比例达到88.2%。资管产品平均负债杠杆率等主要风险指标和 流动性指标持续改善,资管行业整体抗风险 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末,资产管理产品通 过投资非金融企业债券、股票等直接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资产余额达35.9万亿元,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8.能为99.3%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

报告披露,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3998家投保机构,50万元的存款保险保障水平能为99.3%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得益于较高的保障水平,存款格局总体保持平稳,中小银行存款占比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末,中小银行存款余额128 万亿元,比《存款保险条例》出台时增长 94%;中小银行存款市场份额51%,提高3个百分点。 

报告还披露,根据投保机构现场核查情况,2022年共对200多家投保机构的费率进行上调。央行表示,当前差别费率较好地反映了各家投保机构的真实风险状况。 

(作者:杨志锦 编辑:周鹏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