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梁銀妍 湯立斌

2023年,是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關鍵一年。註冊制從全面落地到走深走實,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系列改革協同發力,資本市場進一步強化樞紐作用,服務實體經濟功能持續增強。

2023年,也是夯實基礎、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重要一年。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政策框架“1+N+X”體系初步形成,資本市場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及投資端改革行動方案正在抓緊制定實施。

註冊制從全面落地到走深走實

註冊制改革是重構資本市場體制機制和發展生態的系統性變革。今年,註冊制改革“全面落地”並逐步“走深走實”。

2月,中國證監會宣佈全面註冊制正式啓動,並就制度規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隨後,全面註冊制改革相關的165部制度規則正式發佈實施,註冊制的制度安排基本定型,並推廣到全市場和各類公開發行股票行爲。

4月,滬深交易所主板註冊制下首批10家企業上市交易,標誌着註冊制改革全面落地。首批上市企業之一的海森藥業總經理艾林感受頗深,他認爲,上市過程中法規和指引更加簡潔和明確、與審覈員溝通更加順暢便捷、審覈與註冊進度更加實時透明、與中介機構的配合更加主動高效,這些都提升了公司各項準備工作的可預判性。

註冊制改革絕不是放鬆監管,而是在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各環節全面加強監管執法。數據顯示,前11個月,超過100家上市公司因違規減持、信披違法違規、操縱市場等行爲被採取行政監管措施,同比增長超90%;46家A股公司退市,其中強制退市公司44家,創歷史新高;券商業務違規處罰力度也不斷加大,有券商直接被暫停業務資格。

註冊制全面落地也不等於註冊制改革已經完成。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爲這項重要改革明確了下階段的主要目標。在證監會首席律師焦津洪看來,註冊制改革真正完成,需要一個長期互動、反覆博弈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必須持續不斷地“走深走實”。

下階段,證監會將堅持以信息披露爲核心的理念不動搖,堅持註冊制的基本架構不動搖,加大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動態優化IPO定價、再融資、減持等制度安排,促進投融資動態平衡。

“三端”改革協同推進 出臺一系列舉措

資本市場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反映的是預期,體現的是信心。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多部門協同配合,從投資端、交易端、融資端等方面推動出臺諸多政策舉措。

在融資端,“治”是重點任務。股東減持補齊“繞道減持”規則漏洞,現金分紅、股份回購制度機制進一步優化……一系列舉措夯實了上市公司質量,從源頭上提振投資信心。同時,監管部門合理把握IPO、再融資節奏,完善一二級市場逆週期調節機制。

在一系列舉措的作用下,分紅、回購、增持——上市公司用“真金白銀”增強投資者回報。前11個月,A股分紅總額累計2.1萬億元,創歷史新高,是同期股權再融資總額的近4倍;累計超1300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購計劃,擬回購不低於797.6億元;328家上市公司披露大股東、董監高增持計劃,擬增持金額不低於174.6億元。

在投資端,“改”是關鍵詞。公募基金行業推出費率改革,爲大力發展中長期資金,有關部門推動調整保險資金投資股票風險因子、推動落實保險資金長週期考覈、優化養老金參與資本市場機制。

7月以來,全行業136家基金管理人陸續發佈公告,下調旗下存量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產品的管理費率和託管費率,按今年6月底規模計算,公募行業每年爲投資者節約費用支出合計約140億元。

在交易端,“降”是主旋律。減半徵收證券交易印花稅、降低證券交易經手費、降低證券公司佣金費率等一系列舉措,實實在在降低了資本市場的交易成本。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再次強調“活躍資本市場”。在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看來,監管層出臺的“活躍資本市場”系列舉措,對短期活躍市場有積極影響,同時更多舉措是着眼長遠、立足改革的制度完善。相較於強刺激而言,在尊重市場的基礎上做長期正確的事更難能可貴,這也是中國資本市場能真正健康、活躍的關鍵所在。

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風險緩釋、政策傳導、預期管理等方面有獨特而重要的功能,能夠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

這一年,多層次資本市場更加健全。北交所“深改19條”出爐、《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正式出臺、債券註冊制改革全面落地、兩批專精特新專板名單發佈……以股票、債券爲主的直接融資方式,成爲實體經濟補充資本金和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的重要渠道。

Choice數據顯示,前11個月,資本市場股債實現融資合計6.41萬億元。其中,A股IPO和再融資規模合計超9000億元、交易所債券融資規模5.5萬億元。

這一年,支持科技創新更加精準。前11個月,近300個IPO項目共募集資金超過3400億元。其中,以高端製造、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爲代表的高科技板塊,無論是新股數量還是融資規模排名都居於前列。

同時,公司創新投入保持高位。中上協發佈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發支出1.05萬億元,同比增長10.79%。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研發支出分別增長20.50%、15.86%和12.14%,研發強度分別爲9.15%、4.66%、4.32%。三季度末,上市公司共擁有發明授權26.56萬件。

這一年,雙向開放持續穩步推進。境外上市備案管理制度規則、滬深港通交易日曆優化等發佈實施,渣打證券、摩根士丹利期貨等外資機構相繼獲准設立,外資機構申請QFII/RQFII節奏加快,“引進來”與“走出去”齊頭並進。

作爲首家新設外商獨資券商,渣打證券近期獲頒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公司計劃於2024年上半年正式展業。渣打證券董事長陳銘僑表示,外資機構在華展業便利度不斷提升,跨境市場互聯互通渠道不斷拓寬,爲國際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帶來了“看得見、摸得着”的機遇。

日前,中國證監會就2024年重點工作提出,紮實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政策框架落地實施。據悉,其核心舉措包括制定實施資本市場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行動方案、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行動方案等。

可以預期,以推動註冊制走深走實爲牽引持續深化改革,各項政策舉措逐步落地實施,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將更好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樞紐作用,朝着“安全、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方向闊步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