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財聯社

一則關於基金公司裁員的謠言又引發廣泛關注。

近日,有網傳消息稱,“公募基金行業出清開始了,某基金公司變相裁員。”當中的聊天記錄顯示,該基金公司成立了一個再就業中心,目的是讓一些表現不好的員工放回去回爐重造,重造期間僅發最低工資,目前已公佈第一批名單,5個基金經理與3個研究員,直指該行爲是變相裁員,更不用賠償“n+1”,隨後還點名了興銀基金。

消息一出激起千層浪,引發了衆多網友討論,隨後,社交平臺出現一位疑似聊天記錄中發言當事人,他表示,沒想到聊天記錄會被傳出,裏面的內容有不準確信息,擔心造成不好的影響,希望相關博主刪文。

財聯社記者採訪了興銀基金相關人士,他表示該信息系謠言,並在週末已尋求律師幫助,相關不實言論已刪除。興銀基金也強調,從未採取過近期網絡傳聞中所述的考覈方式,興銀基金充分尊重公司的每一位員工,尊重每一位員工的勞動成果。傳聞信息不實,其傳播已構成對興銀基金的造謠、誹謗,嚴重損害了公司聲譽。興銀基金保留採取法律措施的權利。

他們補充,興銀基金的權益投研團隊形成“紮實研究、百花齊放”的投研文化,秉承“形成業績與規模的正向循環”的共同目標,建立了涵蓋宏觀、中觀(行業)、微觀(公司)立體化的研究體系,通過宏觀分析把握投資方向,通過產業研究理解行業生命週期,通過公司分析把握核心競爭力,通過立體化研究體系來挖掘投資標的。目前權益投研團隊共23人,包括基金經理,投資經理,基金經理助理和研究員,逐步形成內部培養機制,建立起人才梯隊。

裁員、限薪,公募界傳言四起

裁員傳聞並不是個例,近期關於公募基金的人事負面傳聞接踵而至。

社交平臺上早有信息稱,某中小公募基金已經開始裁員,“上午談話,下午走人”,還有財經博主爆料,“前幾日,我到陸家嘴開會,幾個百億基金公司員工平均降薪25%。獎金也泡湯了,裁員很普遍,高考志願不要填經濟學金融、金融科技等專業。”

另一位財經博主表示,“先把底薪調到最低工資標準2320,一般人怕自己工資流水崩了影響下一份工作自己就走了;如果不走再拖一年,等到第二年N+1優化掉,成本降低了。”並指出,目前已有基金公司按照此方式裁員了。

不僅是裁員,更有公募基金限薪傳聞傳出。近日,一位公募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經理薪酬或將封頂350萬元。”記者梳理發現,公募基金經理限薪傳言從去年開始層出不窮,從市場傳言基金經理的薪酬封頂5000萬元,再到年初傳聞的封頂1500萬元,如今又降至350萬元。

截至目前還沒有確鑿的信息證實限薪傳聞,但業內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位上海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限薪350萬元太低了,當前市面上能拿到1000萬元年薪的基金經理也不在少數。”

2022年,公募行業拉開限薪帷幕。5月,多地監管部門通知各公募機構要在月底前報送薪酬機制方案,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抑制薪酬過高、增長過快、少數冒尖等情況。6月,中基協正式出臺《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覈與薪酬管理指引》,業內稱之爲“限薪令”,它對薪酬結構、薪酬支付、績效考覈、薪酬內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根據該指引要求,基金公司應當建立實施績效薪酬遞延支付制度,遞延支付期限不少於3年,高級管理人員、基金經理等關鍵崗位人員遞延支付的金額原則上不少於40%,並且各家公司應當在2022年12月20日前對現有績效考覈和薪酬管理工作進行調整和完善。

公募降費下引發的連鎖反應

除了去年的“限薪令”,今年的降費更給公募基金業帶來了連鎖反應。

據統計,2022年末共有3517只基金管理費用率大於等於1.2%,該部分基金2022年末資產淨值合計爲41,161.4億元,對應管理費爲749.9億元,平均管理費率1.82%。假設所有大於等於1.2%管理費用率的基金都降費至1.2%,則公募實際減少約167.8億元管理費,佔比全部管理費收入的14.8%。

根據華泰證券測算,若按照2022年底財務數據靜態估算,頭部機構淨利潤下降1.5億-4億元每年,對淨利潤的負面影響約10%-15%;中小機構下降0-1億元每年,負面影響約10%-40%。一位上海公募機構人士表示,“看似只降了0.3%,但對一些依賴主動權益產品的中小基金公司來說打擊巨大,裁員、降薪也會讓人才出走,這對投研團隊建設更是不利,還會影響基金的業績和公司經營。”

開源證券研報指出,本次降費對主動權益佔比較高的基金公司影響較大,而頭部公司ETF和非公募業務佔比較高,同時在浮動產品、基金投顧、渠道議價和運營成本方面具有優勢,行業馬太效應增強。

費率的調整,或對基金從業者的影響最爲直觀,財聯社記者獲悉,多家公司已經啓動了薪資、以及人員調整的方案,以從精簡人員配置或調薪來對沖營收下滑。

談及降費的影響,多位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行業寒冬已到來,“(對基金從業者來說)影響當然是降薪、裁員等人事變動了。”記者瞭解到,公募降費對於“基金民工”來說,造成的影響除了年終獎金遲遲不發、縮水兩到三成外,還有一些中小基金公司正縮編、減少人力成本。

“一個人幹好幾個人的活都是正常現象。”一位基金從業人士無奈道。

另一面,從“預備”基金從業者角度看,在受訪的多位金融專業在校生及求職者眼中,公募基金已不是“香餑餑”,“公募基金開出的薪資相對前幾年已經降了一個檔次了”,一位求職者向記者表示。“薪資一降再降,內部人員縮編,行業越來越卷,性價比不再。”另一位重點院校的應屆生表示。更有基金從業人員開始自嘲,讓年輕人不要再來公募基金業。一直以來被賦予高薪神話的公募基金似乎逐漸走下神壇。

離任基金經理人數高居不下

近幾年基金經理的離職數量也在增多,Wind數據統計,截至12月25日,2023年共有312名基金經理離職,涉及128家基金公司,2022年的數據爲323人,2021年首次超過了300人。一名人力資源人士向記者表示,“‘限薪令’的出臺、以及受到降費影響,一些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引發擔憂情緒,會趕在優化方案出臺前主動離職,以求更好的發展。”

“錢太少,基金經理就不願意幹了,沒有優秀基金經理,更影響公司業績,效益不好哪來錢吸引人才呢?這形成了惡性循環。”上述人士表示。

而基金經理離職後的就職方向,無外乎是奔私或奔公,從待遇角度看,奔私是更多基金經理更青睞的方向。

“私募基金的管理及激勵機制都更爲靈活,公募基金經理收入構成爲基礎薪水+管理費分紅,而私募基金經理除了管理費分紅外,還有超額收益的獎金;從人員角度看,私募基金內部人員較少,年底分紅自然就分得多,而公募公司架構相對複雜,人力成本更多,公募基金經理的薪資吸引力相對也較弱。在市場環境景氣的情況下,私募基金經理的收入能頂公募基金經理好幾年的收入。”一位基金業內人士曾向記者分析,“近幾年公募限薪層出,投研人才流到私募行業也屬正常現象了。”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