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一年多來,試點效果廣受關注,當前關於制度優化的討論不少。

12月29日,第十三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23》發佈式即關注“個人養老金與制度優化”問題。

該論壇上,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文靈,原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分別就個人養老金與養老保險制度體系建設作主題發言,並提出建言。

周小川:個人賬戶式養老金可以考慮“供一配一”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論壇上表示,我國的個人養老金已有初步框架,得到各方面重視,也有一定積極性,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其中,大家最關心的是激勵機制不足。他建議,個人賬戶式的養老金可以考慮“供一配一”,以此調動個人的積極性。

周小川表示,要解決激勵問題,需要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危機感,在此基礎上,還要下比較大的決心。應對養老需要對長期問題分析,同時需要調動相當大的經濟資源,過程中涉及到諸多利益分配、當前和長遠的關係等。

第二個前提是,要正確地分析和認識當前可選政策工具的現狀。從國際經驗和理論看,有些工具能提供激勵機制,但也要看這些工具在我國所處的狀態,更改或修改是否容易。“實際上有些工具可能在其他地區能夠用,但是在我國真正設計和執行起來可能有困難。”周小川說,其中,主要指的是所得稅特別是個人所得稅帶來的設計,這方面大家也都很關心。“在這個想法的基礎上,我認爲思路還應該更開闊一些,探索可能存在的其他解決方式。”

他建議,個人賬戶式的養老金,可以考慮“供一配一”(類似“買一送一”)。即,養老金個人“供款一份”,僱主方面“配合送一份”。簡單說,個人每加入一塊錢,就變成兩塊錢在個人賬戶上,這樣對個人的積極性會有明顯調動。

他表示,這是國際上很多國家採用的做法,“供一配一”從比例上較多的是“8%+8%”,即企業配合8%部分,這屬於企業成本。

從企業角度來講,目前養老金制度下,爲降低企業負擔,我國企業負擔已從過去的“20%+8%”調整爲“16%+8%”。如果實行“供一配一”,同時兼顧不增加企業負擔、不影響企業競爭力,可從當前企業負擔的16%即對現收現付和統籌部分的供款中,拿出8%的比例作爲“配一”。

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企業16%部分中有8%進入個人賬戶不能再用於現收現付,會導致目前現收現付的國家統籌部分可能出現缺口。

統籌部分缺口怎麼解決?周小川表示,從國際經驗看,其他國家出現類似問題後的一種應對方式是,國家發行一筆債券,這筆債可能要累計幾十年,把現收現付的缺口補上。如果把個人養老金制度搞好,未來退休的人很大程度上依賴個人養老金的話,就減少了對國家統籌養老金的需求,到時這筆財政債務就會減少,因此這筆債務將不是一個永久性的問題。不過,這項政策可能需要持續一兩代人才能夠見到債務緩解的結果。因此,如果沒有長遠觀點,沒有足夠的危機感,不容易下定決心來做這種資源調配。

除發債應對統籌部分缺口外,周小川還提到,我國有一個特殊條件,即,有大量的國有股。若干年前已做出政策設計和初步執行,通過國有股劃轉來彌補養老金缺口。不過,他認爲,如果沒有清晰的經濟分析,沒有意識到嚴峻性和產生危機感的話,調用一部分國有股權的方式也會有不同認識,在不同部門之間可能也有摩擦,會影響推進。

他認爲,調用國有股權具有合理性。一方面過去有大量債務同時養老金有未來潛在缺口,另一方面又積累了國有股權,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進行調整是有餘地的。同時,國有股如果換成養老金用途,變成公衆持股,也仍舊是一種準公有制的形式,因此這是一種可行的渠道。

因此,“供一配一”下,統籌部分產生缺口後,可能有辦法予以解決。但即便有辦法加以解決,也還需要下大的決心。

周小川補充道,有了可行渠道後,通過“供一配一”產生足夠的激勵機制,也還需要其他政策配合和配套措施。其中一條是,要引導個人願意參加個人養老金計劃並積極向賬戶供款,還需要在“個人預期”方面進行研究。

他提到,社會保障制度要能夠使個人對自己的未來能做出預期、做出計劃,否則,如果諸多內容都是模糊的話,個人不能做出合理的預期,也就無法做出合理的決策。他認爲,“全生命週期的財務安全性”的概念可以推廣使用,並使參加工作的人都能夠做出合理的預期,能夠做出大致的計算,決策在什麼樣的激勵機制情況下願意積極參與個人養老金計劃。

此外,周小川還提及個人養老金和統籌部分的平衡問題。如果個人養老金未來能夠佔比較大、起到比較重要作用的話,對應地,統籌部分也要做好保障的水平。如果統籌部分定得太高,大家有可能降低對個人養老金必要性的估計。

王文靈: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需系統規劃、協調推進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文靈認爲,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戰略部署,是促進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手段,需要系統規劃、協調推進。他具體談了三點看法。

第一,要把發展個人養老金納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中,統籌考量。王文靈通過老齡化率、人口自然增長率、撫養比等數據分析,我國人口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需要更加重視養老問題,增加個人養老金的儲備,夯實應對養老問題的財務基礎。

第二,下決心把個人養老金打造成堅實的第三支柱,擴大參與。一直以來,養老保障主要依賴第一支柱。隨着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第一支柱的負擔越來越重。如果要滿足養老保障的多樣化需求,提高養老保障水平,要健全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通過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社會儲備基金等多渠道發力,協同發展。當前,乘個人養老金揚帆之際,優化制度,把個人養老金建成覆蓋面廣、參與率高的一個堅實的第三支柱。

第三,爲推動個人養老金的發展營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他認爲,與2018年試點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相比,個人養老金有了很大進步,節稅效果比較明顯,不再限制投資產品的類型,目前有儲蓄、理財、基金、保險等四大類產品,個人可自由選擇。不過,儘管36個試點地區已超4000萬人開戶,但實際繳存的人數還不夠多,這顯示出大家對於個人養老金的認知、參與意識還有待提高,同時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他認爲,需要通過深入研討,分析原因,尋找出路,共同爲優化個人養老金建言獻策。

梁濤:探索建立統一的個人養老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爲推動個人養老金高質量健康發展,原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提出幾方面建議。

一是降低個人養老金的准入門檻。建議適當放寬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開戶限制,不再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作爲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前置條件,儘可能將各類收入羣體、就業羣體,特別是需要保障的靈活就業羣體納入個人養老金制度。適度提高取用的靈活度,變“強鎖定”爲“弱鎖定”,在有效管控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個人養老金領取的條件,保障參與人在發生重大變故的情況下大額資金的應急需求,更好地平衡制度的原則性和靈活性,提高賬戶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進一步優化稅收制度安排。在當前的EET(繳費、積累期免稅,領取徵稅)的基礎上,建議通過豐富稅收的優惠選擇,鼓勵不同稅基羣體積極參加個人養老金,凸顯制度的普惠性。

三是金融行業要錯位競爭。建議銀行機構要發揮信用度高、網點衆多的渠道優勢;保險機構要發揮專注養老長期資金、服務場景廣的專業優勢;證券機構要發揮自身投資的優勢,堅持需求導向,不斷加強個人養老金產品的創新。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和風險承受能力的羣體設計養老金融產品,實行錯位競爭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養老金融規劃,滿足其個性化、多元化的養老保障需求,把個人養老金真正辦成長期的、年金化的養老產品。

四是探索建立統一的個人養老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發揮金融科技的優勢,建立一站式解決賬戶信息查詢、養老金產品查詢、產品購買、扣費退費查詢、稅收優惠測算、投資諮詢等需求,方便參保人便捷繳費和選擇豐富多樣的產品,提高市場化投資的參與率。

五是進一步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動態監管。建議金融監管部門加強對金融機構和關鍵人員投資行爲的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加強引導和提前干預,確保個人養老金產品的安全穩健。完善機構和產品的動態調整和激勵機制,提高透明度,強化外部約束,提升市場信心。圍繞着銷售適當性的重點,嚴格規範金融機構的銷售行爲,穩妥處置消費者的投訴糾紛,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鄭秉文:面臨如何讓參與者活躍的問題

本次論壇由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社保實驗室)主辦,長江養老承辦,香山財富研究院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教授致辭時介紹,個人養老金制度從2022年11月試點以來,截至今年6月,參加人數4030萬,繳存金額182億元。

從覆蓋率的角度看,36個試點城市的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是2.5億,如果剔除退休人數,繳費人數爲1.7億人。“4030萬除以1.73億,參保率應該是23%。根據目前個人養老金制度參保的政策規定,23%的參保率是比較好的。”在鄭秉文看來,半年數據說明大家對於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積極性高。

不過,積極性高的同時,怠惰性也較大。比如,繳存人數僅佔參加人數的22%,投資人數僅佔繳存人數的62%,都比較低。“如何讓這些怠惰的參加人變成活躍的參加人,是個人養老金制度面對的問題。”鄭秉文說。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