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悉,中國證監會第二任主席、曾處置“327國債期貨事件”風險的周道炯,2024年1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歲。

周道炯,1933年出生於安徽。

1984年12月~1994年3月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1992年10月起兼任國務院證券委常務副主任;

1994年4月~1995年3月任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

1995年3月~1997年6月任中國證監會主席。

作爲第二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周道炯上任後主要工作就是推動中國資本市場規範化發展。

在就任後的首次公開演講中,周道炯表示,我國證券市場正處於由探索階段到規範化階段的轉變時期,有關方面應將工作重點由探索發展轉移到規範市場上來,逐步將我國證券市場由一個不成熟的市場發展成爲一個初步成熟的市場。

周道炯是如何與證券市場結緣?在任期間如何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早年間,周道炯在深交所接受了採訪,並口述了其在任期間的主要工作。以下爲其接受採訪的口述史。

周道炯:中國資本市場一步步發展起來 也一步步規範起來

1933年,我出生在安徽農村一戶普通人家。15歲時做了新四軍交通班的班長,給游擊隊送信。解放後在縣裏的財政科做事,後來調到省財政廳,一直做到安徽省財政廳廳長和省政府祕書長。51歲時調任北京,出任建設銀行行長。1992年10月,國務院成立了證券委員會,我兼任證券委常務副主任,開始與資本市場結緣。

花甲老人 臨危受命

1995年2月23日,“327事件”爆發,這個事件當時影響很大,涉及到上百萬人。當時我正在組建國家開發銀行,中央領導打電話給我,讓我當證監會主席,我說我都62歲了,都要退了,還要當?他說不行,你現在還是證券委常務副主任。要我到證監會,我都62歲了,我講笑話說是命裏註定的,要經歷這些東西。

1995年3月31日,我就緊急上任了。上任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處置“327國債期貨事件”風險,當時已經有大量機構和中小投資人蔘與到國債期貨市場,牽涉利益很多。5月份,證監會就執行中央決定暫停國債期貨試點,抓各種落實和善後工作。這個事件之後,當時中國最大的證券公司之一萬國證券被收歸申銀旗下,還影響了很多人。我就是這麼匆匆忙忙當上證監會主席的,再加上後來又處置了不少風險,有記者朋友說我那幾年是個“救火隊長”,我本人是想都沒想到。

打開民企上市大門

新股怎麼發,一直讓人撓頭。我到證監會的時候新股發行方式是額度發行,由國務院每年規定一個總額度,按照各省的經濟規模分配。

當時民營企業不能上市,都是國有企業,工商聯主席就經常跑過來找到我說,爲什麼不給我們民營企業上市啊?後來我說我們試點試點,最早是有三個民營企業上市,後來民營企業逐漸多了起來。

當時各個省爲新股額度、爲企業上市,有些人寫信給我,某某股票要上市,請你研究研究,我都收了幾十家,後來我一個都沒有發。到了一定時候,我把這個名單集中起來給國務院報告,以後再來統一處理。

在旁人看來,新股發行和上市的審批權在證監會,其實證監會是主導一步一步地過渡到註冊制。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這是證券市場的基礎,上市公司質量不高,基礎就不牢。有些上市公司要想上市,要想融資,它自己也有造假的,說老實話,個別的、少數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也參與幫助它造假,所以作爲證監會主席,上市公司出了問題都罵證監會,我抱不平,這個要改改。另外一個,上市公司以後一定要給股民分紅,現在慢慢改進了,原來大部分都不分紅,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鐵公雞”,一毛不拔,這個是不行的。

十二道金牌給市場降溫

1996年春節過後,連跌三年的股市開始回暖,宏觀政策利好不斷。央行宣佈4月起停辦新的保值儲蓄業務,同時,國務院批示證券市場要“穩步發展,適當加快”,滬深兩個交易所也採取了優惠措施吸引券商和資金。多方合力下,從4月1日到12月9日,上證指數漲了120%,深證成指漲了340%。當時整個市場的股票500多隻,漲幅5倍以上的股票超過100只。

市場陷入極度狂熱中,違規行爲不斷。證監會陸續出臺一系列監管通知,後來被稱作“十二道金牌”。

市場火爆,我們爲什麼那麼擔心呢?1996年的大牛市其實裏面有很多問題,銀行資金違規入市,證券公司給客戶透支,機構大戶做莊操縱,股民跟風炒作,證監會接連查處了很多機構,但是市場已經瘋狂了。11月15日,兩家銀行因違規爲券商申購股票拆借鉅額資金而被查處。11月16日,中國證監會對12家機構因透支認購新股作出處罰。11月20日,中國證監會對海南北證和深發展北證對客戶進行融資案件進行處罰。12月5日,對君安證券、山東國投、廣東證券透支違規行爲及違規認購新股的28家機構予以處罰。

發“十二道金牌”也壓不住,竟然火熱到了這個程度。市場這樣鬧,這樣炒得一塌糊塗,不得了,當時還有傳聞地方農民把牛都賣了來炒股票,那就更不得了,笑話多了。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文章分析了暴漲的原因,列舉種種違規行爲,指出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是不正常的和非理性的,股市存在嚴重過度投機,提醒股民暴漲必然暴跌。

評論員文章一出,市場一下子平穩了不少。滬深股市連續兩天回調,股民都說是“黑色星期一”。市場漲得太多不行,跌得太多也不行。四川的一個小孩子,給我寫了一封信:“敬愛的周爺爺,我父母親都是打工的,炒股票,買了什麼股票,這個股票跌了,我爸爸媽媽在家裏天天吵架,吵得一塌糊塗,我馬上要升學了,學費都交不起,請周爺爺下個命令,把某某股票提起來,救救我們家。”

也是從那天開始,決定滬深股市開始實施漲跌停板制度和T+1交割制度。T+1出來以後也有不同聲音,到現在也還有不同聲音,這個要結合歷史來看,在當時那個情況之下不採取這個措施,對於新興市場來說是不行的,因爲當時市場還很不成熟,容易出現波動。

從我個人觀點來說,既不要打壓,也不要去抬高;作爲監管部門來講,就是依法辦事,你制定法律法規,有法必依,違規必究。市場有市場的規律,市場有漲有跌,有起有落,不可能一直漲到底,它有它的市場經濟、市場規律。1996年對中國資本市場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教育。

讓監管有法可依違法能究

我在任兩年多,一直強調“規範”二字,經我親手批示查處的違法違規案件就有90多起,每一次的查處背後,都會牽涉不少個人和機構。印象最深的就是“明星股”瓊民源A。1997年3月初,瓊民源利潤造假被舉報到證監會。

瓊民源(證券簡稱瓊民源A)是一家海南的農業公司,1995年每股收益不到一釐錢,截至1995年末股價僅1.7元。1996年報出了0.87元的每股收益,分紅方案爲每10股送轉9.8股,業績好得不得了,到了1997年初股價一下就漲到了26元。但是它1996年年報5.71億元的利潤,主業利潤才只有39萬元,連工資都發不出來。後來公司申請停牌,管理層又在股東大會上集體辭職了,也沒人申請復牌。國務院證券委會同審計署、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組成聯合調查組,最終認定瓊民源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建立以來最嚴重的一起財務造假欺詐案。1996年年報它編造了5.66億元的虛假收入,虛構利潤5.4億元,另外還虛增資本公積金,並涉嫌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後來把董事長和會計都抓了進去。與此同時,證監會還兼顧應對長虹轉配股、紅小豆等各種事件,那兩年是很忙。

這幾個大案子以後,我們從這裏面吸取了教訓,對後期健全監管部門、完善法律法規等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一個上市公司質量怎麼樣,它的財務真實性如何,有沒有造假,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還有代理商、證券公司,這些中介機構再加上企業本身的監管,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工作。這個基礎工作做好了,你報來東西,我來審查,這樣就更加清晰了。

健全的法律法規,能讓監管者有法可依,違法能究。離開證監會後,我做過兩年國務院稽查特派員,又到人大、財經委,主要就是搞證券市場的立法工作。有時候沒有法規,我們就先搞條例,例如發行方面,先有《證券發行條例》,條例以後才搞《證券法》的。《證券法》是到九屆人大才通過的,我到人大就搞這個,我是《證券法》起草小組的領導。九屆人大《證券法》出來了,後面《投資基金法》也出來了。所以中國的資本市場,從無到有,是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也是一步一步地規範起來的。

六年證券系統任職經歷一生難忘

我剛上任證監會主席的時候,就讓證監會制定了一份“九五規劃”,全名叫《中國證券市場九五時期到2010年發展規劃草案》,希望打基礎、練內功。

“九五規劃”是有前瞻性的,那個東西雖然沒有正式發出來,但是基本上是按這個做的,像當時草案提出的多條建議,包括建立統一市場法規體系,爭取儘早出臺《證券法》;建立統一的市場管理體系和市場運行體系;建議國有股與法人股逐步上市;建立合理的投資結構,如培育發展投資基金等內容,都是當時證監會的一些專家,一些市場人士結合香港、國外市場的一些東西來制定的,不是憑空想出來的。

這份草案上交到國務院,高層聽取了意見並給予了支持。不過,由於種種原因,草案沒有正式發佈,一直到9年以後,2004年,國務院出臺《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俗稱“國九條”。“國九條”吸收了當年“九五規劃”裏的不少建議。

1997年6月,我從證監會退下來。我一輩子都是搞財政金融,證券委、證監會這前前後後六年的時間,對我一生來講是難忘的年月,資本市場在金融市場當中是最前端、風險最大的一個領域。

我這個人心直口快,但是我站得穩、坐得正,不營私、不舞弊,給我坐這個位置,我要對市場負責,對股民負責,對國家負責。當時我也做了打算,無非是把老命拼了。

我離任的時候,跟接任者說“我在火山口上坐了兩年多,終於安全着陸了,現在該你起飛了”。這是玩笑話了,不過我期望以後沒人再說“火山口”這句話,中國證券市場一定能夠成爲一個成熟的市場,絕不再是“火山”了,這是我的願望。

(口述人:周道炯,內容由深交所和證券時報記者吳少龍共同整理)

責編:萬健禕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