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舒婭疆

    全釩液流電池(以下簡稱“釩電池”)被認爲是“儲能應用新秀”,受到市場諸多關注與期待。

    近期,釩鈦股份、新築股份永泰能源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繼披露有關佈局釩電池產業的新計劃或新進展,產業化發展呈現加速狀態。

    接受記者採訪的分析人士表示,2023年以來,一大批百兆瓦級別的釩電池儲能電站已經在各省完成項目申報,這部分百兆瓦釩電池電站將於2024年、2025年陸續裝機投運,實現大規模併網應用。在政策扶持和產業鏈不斷完善的情況下,釩電池產業有望實現快速發展。

產業鏈已形成

    1月17日,釩鈦股份發佈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與大連融科儲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連融科”)簽訂《2024年釩儲能原料合作年度框架協議》,約定雙方採取多釩酸銨原料購銷的合作模式,2024年預計總數量1.6萬噸(摺合五氧化二釩)。這是繼2023年釩鈦股份向大連融科銷售釩產品8700餘噸(摺合五氧化二釩)後,雙方合作的再度延續。

    作爲國內主要的產釩企業,釩鈦股份近年來持續強化在釩電池領域的業務佈局。公司此前與大連融科共同成立了合資公司,合資公司釩融科技的2000立方米/年電解液產線於2023年5月份完成設備安裝和熱負荷試車調試,並開展試生產有關工作。據介紹,後續釩鈦股份還將與大連融科共同投資建設60000立方米/年釩電解液產線,共同推動釩在儲能領域的應用發展。

    作爲新型儲能之一,釩電池具有安全性高、循環壽命極長、環境友好、響應速度快、容量規模易調節等優點。當前,國內的釩電池產業化正在加速推進。

    除了釩鈦股份,不少A股公司也在積極推進釩電池領域的業務佈局。2023年7月份,崑崙萬維宣佈控股子公司北京綠釩和承德燕北合作成立釩電池電解液製造合資公司,擬分期推進釩電池電解液項目。2023年12月份,永泰能源披露了其所屬德泰儲能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投資新加坡國立大學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科技初創公司的公告,據介紹,此番投資將推動永泰能源的釩電池全產業鏈發展步伐。新築股份亦在2023年12月份宣佈與大連融科等三方簽訂爲期5年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通過四方深化合作,共同建設打造釩電池製造基地與應用場景。此外,中核鈦白海德股份等公司涉足釩電池領域也受到關注。

    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釩電池產業目前呈現出良好的態勢。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釩電池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如電解液、質子交換膜、電極、雙極板等國產替代進程不斷加速,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而釩電池在安全性、循環壽命、環境友好、響應速度和容量規模調節等方面的優勢,使其在新能源儲能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有望成爲主流技術

    目前,釩電池產業被認爲正處於發展初期,其未來發展前景樂觀。

    新築股份認爲,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釩電池歷經30餘年的發展,示範項目運行多年、產業鏈逐步成型、全生命週期成本具備較好的競爭優勢,行業正處於“示範項目”商業化應用階段,未來5年有望成爲釩電池在大規模長時儲能領域爆發的第一階段。

    釩鈦股份表示,2024年公司和大連融科簽訂的釩產品銷售量同比翻倍,以及從市場報道的多個釩電池項目開展招標及多地進行釩電池項目簽約的情況來看,釩電池儲能產業商業化進程在不斷加快,公司對釩儲能市場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中郵證券預計,2025年我國釩電池佔新型儲能累計裝機滲透率將從2021的2.44%提升至接近20%,隨着國內企業在電解液、質子交換膜、電極、雙極板等關鍵環節不斷推進產品,目前已形成了初步完整的釩電池產業鏈,未來在政策支持下有望實現從1到10的騰飛。

    分析人士認爲,政策支持、資源優勢、性能優勢將是助推我國釩電池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同時,行業的成長還需要在成本、核心技術等方面實現進一步突破。

    萬創投行董事總經理時豐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同於鋰電池,我國在釩電池的資源端具備優勢,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數據,全球已探明釩礦儲量共計2200萬噸,其中,中國儲量達950萬噸,佔比達43%;在技術層面,釩電池由於在循環次數和安全性方面具備較優的性能,因此在長時儲能方面具備優勢。“上述因素使得我國釩電池產業具備了規模化和商業化發展的基礎,未來,隨着釩電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和技術的持續提升,其有望成爲大規模儲能的首選技術之一。”

    時豐還表示,釩電池在前期的較高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業化發展,使得商業化進程比較緩慢;產業鏈中,離子交換膜目前的國產化率也較低。“總體來看,釩電池的商業化進程正在加快。”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則表示,釩電池產業在國內的發展現狀既是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的共同作用,也是國家戰略佈局與產業政策的具體體現。隨着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這一領域,競爭將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