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葉峯    

基金4季報持續披露,多位知名基金經理調倉動向浮出水面。

記者注意到,中歐基金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和中歐醫療創新,都減持了愛爾眼科、泰格醫藥;而在恆瑞醫藥的持倉上,這兩隻基金爲一增一減。

富國基金朱少醒管理的富國天惠,又把邁瑞醫療買回到了前十大,同時加倉了貴州茅臺、立訊精密等。

興證全球基金謝治宇管理的興全合宜,則是新買了寧德時代通富微電、新產業,加倉了快手-W、海爾智家等,同時減持了藥明生物、騰訊控股、工業富聯。

葛蘭:減持愛爾眼科、泰格醫藥

先來看中歐基金葛蘭管理的兩隻醫藥主題基金,前十大重倉股雖然變化不是很明顯,但是持倉增減的調整還是有不少看點。

其中在中歐醫療健康方面,主要減持了愛爾眼科、華潤三九、泰格醫藥等個股,加倉了恆瑞醫藥、邁瑞醫療、同仁堂。

而中歐醫療創新,4季度同樣也減持了愛爾眼科、泰格醫藥,其中對於愛爾眼科的減持幅度還是比較大,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於中歐醫療健康加倉恆瑞醫藥,中歐醫療創新則是減持了恆瑞醫藥。

而在加倉方面,4季度主要加倉了康龍化成、藥明生物、九洲藥業等。

此外,葛蘭在4季報中圍繞創新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邏輯。她表示:“創新藥投資的底層邏輯是需求總量的不斷增加和疾病譜的變遷,主要從‘做好藥‘和‘賣好藥’兩條線研究判斷企業成長價值。‘做好藥‘是創新藥投資的科學屬性,即圍繞患者的真實臨牀需求(如藥品空白填補、療效增強、用藥安全性和便利度提升等)開發新的靶點以及新的機制、能夠滿足患者需求的更好藥物; ‘賣好藥’是創新藥投資的商業屬性,即關注創新藥的市場潛力等,當企業通過自身銷售能力建設或對外授權,把藥物的品性傳遞給醫生和患者、將藥物的價值轉化爲商業價值,企業若能實現‘創新研發-商業化-盈利反哺研發‘的完整商業模式,則創新藥標的具備長期成長價值。”

“經過多年的洗禮,國內創新藥企整體仍保持較高的研發強度,IND(臨牀試驗新藥)申請數量仍在增加,同時各家企業的研發管線佈局已經更加理性。基於研發人員衆多、平臺基礎及配套設施完備、產業鏈佈局完整的紅利,我國創新藥的跟進速度具備一定優勢,部分細分領域從藥物發現到臨牀試驗的週期推進效率領先全球。”

“此外,創新藥企國際化進展也迎來突破。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出海開展關鍵臨牀,部分創新藥和生物類似藥在歐美髮達國家持續獲批,我們已經看到了國內企業,在包括ADC(抗體偶聯藥物)等領域活躍的對外授權,相關項目出海及交易金額的攀升。這些不僅是創新能力的體現,也能帶來豐厚的利潤和長期價值的提升。”

葛蘭還表示:“我們預期醫療行業供需格局會進一步改善。供給端,創新仍是重要驅動力。後續成熟靶點的適應症逐步拓展,新靶點的概念持續驗證中,都爲創新藥企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療法方面,基因編輯、細胞治療等前沿療法不斷有突破性進展,後續商業化前景值得關注。需求端,居民對消費性醫療及醫療服務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2023年減肥、阿爾茨海默症等領域的研發突破成爲行業關注焦點,一部分應用市場逐步打開,但依然有大量臨牀需求未得到充分滿足,包括用藥的便捷性、舒適性等也有較大的臨牀價值。伴隨人口週期與結構演變,人類疾病譜不斷變化,對應的國內乃至全球市場需求總量依然巨大,創新藥及創新器械都有着廣闊的成長空間。”

朱少醒:邁瑞醫療回到前十大,加倉貴州茅臺、立訊精密等

再看另一位知名基金經理——朱少醒,其管理的富國天惠,四季度的持倉有比較明顯的變化,其中比較大的變化就是邁瑞醫療又回到了前十大,邁瑞醫療過往多個季度出現在前十大重倉股中,但是在2023年三季度末,曾退出前十大。

而在加減倉方面,4季度主要加倉了貴州茅臺、立訊精密等個股,減持的主要是傑瑞股份、寧波銀行、華魯恆升。

朱少醒在4季報中表示:“就目前我們當前觀察到的宏觀微觀指標,的確多數都支撐市場參與者作出一個更比一個悲觀的論斷。但如果把視角放更長遠些,我們應該堅信積極的因素還是終將發揮作用。當前A股市場的整體估值處於長週期中極有吸引力的位置,當下權益資產處在很好的風險收益區間。放在更長的時間維度,我們相信當下所面臨的重重困難終將找到解決的出路。投資者當前選擇承受市場波動對應的預期回報水平的是相當合適的。”

謝治宇:買入寧德時代,減持藥明生物、騰訊控股、工業富聯等

最後再來看下興證全球基金謝治宇的調倉情況,記者注意到,其管理的興全合宜,4季度的前十大重倉股更換了3只,藥明生物、騰訊控股、工業富聯退出前十大,寧德時代、通富微電、新產業進入前十大。

在加減倉方面,主要加倉了快手-W、海爾智家、晶晨股份等,小幅減持了三安光電。

在興全合潤方面,前十大重倉股同樣也是新增加了通富微電、新產業,同時加倉了海爾智家、晶晨股份等,另外,主要減持了海康威視、工業富聯,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於興全合宜減持三安光電,興全合潤反而是小幅加倉了三安光電。

謝治宇在季報中主要是對4季度的市場進行了回顧,並未對市場作進一步的展望。他表示:“從各產業趨勢看,雖然部分景氣行業總量還在上升,但產能陸續投放帶來的產能過剩致使競爭加劇,價格下降過快從而盈利與估值雙承壓。居民消費意願不強,各消費領域客單價仍顯疲軟。隨着智能駕駛的新進展,疊加國產中高端電動新車發佈進入高峯,部分汽車公司有階段性表現。更細分新技術方面如VR、HBM、人形機器人等出現過階段性行情,但整體看呈現波動特徵。而營收偏穩定的煤炭、電力等高股息資產表現出了超額收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