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課題組在《中國金融》2024年第2期上發表《結構性貨幣政策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一文,對我國結構性貨幣政策體系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與展望。

文章表示,近年來,結構性貨幣政策守正創新,政策工具箱更加豐富。一是拓展支持領域,除普惠金融之外,增加了新發展理念相關領域,創設了支持綠色轉型、科技創新、普惠養老等領域的新工具。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目前,結構性貨幣政策實現了對“五篇大文章”領域的基本覆蓋。

二是創新交易方式,人民銀行作爲“銀行的銀行”,通過與商業銀行進行交易,實現信貸結構優化目的。除再貸款之外,還創設了衍生品工具。人民銀行與商業銀行簽訂衍生品合同,商業銀行履行合同義務後(如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增加),人民銀行與商業銀行進行資金結算。

據介紹,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共17項,餘額7.0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5715億元,占人民銀行總資產的16.2%。其中,存續工具12項,已到期工具5項,主要支持普惠金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等領域,有效發揮了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

文章還稱,人民銀行將繼續發揮貨幣政策的結構優化功能,充分用好現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持續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用好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和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支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同時,繼續用好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爲保障房建設、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基礎設施“三大工程”建設提供中長期低成本資金支持。

引導資金流向經濟特定領域

目前,國際上對於具有結構調整目標的貨幣政策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在我國,該類政策統稱爲“結構性貨幣政策”。結構性貨幣政策是指在市場配置資源基礎上,設計適當激勵機制,引導資金流向經濟特定領域的貨幣政策。

結構性貨幣政策主要發揮結構功能,通過建立激勵相容機制,將中央銀行資金與金融機構對特定領域和行業的信貸投放掛鉤,發揮精準滴灌實體經濟的獨特優勢。結構性貨幣政策也有總量效應,通過投放基礎貨幣,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貸平穩增長。

國際上,出臺具有結構調整目標的貨幣政策工具是主要發達經濟體中央銀行在價格型調控失效後進行的嘗試。西方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以價格型調控爲主。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主要發達經濟體名義利率觸及了有效利率下限,價格型調控失效,貨幣政策開始轉向數量型調控,出臺量化寬鬆政策,向市場投放大量流動性。但危機時期金融機構風險偏好降低,中央銀行投放的流動性淤積在金融體系,無法到達實體經濟。

此時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探索出臺了具有定向流動性支持功能的貨幣政策工具,目的是更好向家庭和企業部門注入流動性,迅速修復傳導機制。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具有定向流動性支持功能的貨幣政策工具已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

在國內,結構性貨幣政策以再貸款爲主,再貸款早期是總量工具,後轉向發揮結構性作用。再貸款,即人民銀行向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是歷史悠久的傳統工具,自中央銀行創設之初就在使用,已沿用多年。

1984年,人民銀行開始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進行貸款規模管理,再貸款是人民銀行吞吐基礎貨幣最重要的渠道。1998年,取消貸款規模管理,再貸款轉向發揮結構性作用。21世紀頭十幾年,國際收支持續大幅順差,外匯佔款成爲基礎貨幣供應主要渠道,再貸款總量下降。2014年以來,隨着外匯佔款的下降,再貸款再次成爲基礎貨幣供應的主要渠道。

再貸款發揮結構性作用,早期主要用於支持普惠金融領域。人民銀行向商業銀行發放利率優惠的再貸款,引導商業銀行對政策支持的領域發放貸款。人民銀行先後設立了再貼現(1986年設立,2008年開始發揮結構性功能)、支農再貸款(1999年)、支小再貸款(2014年)、抵押補充貸款(2014年)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資金流向“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等國民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例如,2024年1月2日,人民銀行在官網公告,2023年12月,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淨新增抵押補充貸款(PSL)3500億元,規模達到單月淨投放歷史第三高。

PSL於2014年創設,是中國人民銀行的結構性貨幣政策之一,主要功能是支持國民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社會事業發展而對金融機構提供的期限較長的大額融資。PSL主要服務於棚戶區改造、地下管廊建設、重大水利工程、“走出去”等重點領域。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談及2024年重點工作時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強工具創新,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經中央批准,人民銀行將設立信貸市場司,重點做好五篇大文章相關工作。

提供“真金白銀”的政策激勵手段 

近年來,各界對結構性貨幣政策的討論較多。結合近年來人民銀行的實踐,文章總結了我國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四個經驗。

在功能定位上,結構性貨幣政策是總量型貨幣政策的有益補充。傳統上,貨幣政策的主要功能是調節短期總需求。根據我國國情,在多重約束條件下,貨幣政策採取“總量爲主,兼顧結構”的調控框架。結構性貨幣政策從屬於總量型貨幣政策,是其有益補充,主要功能是將資金引導至確有必要支持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促進信貸結構調整;也具有一定的總量效應,是調節貨幣供給的重要渠道。

在傳導機制上,通過銀行信貸渠道傳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是再貸款類的中央銀行交易工具,通過銀行的信貸渠道傳導,市場化是底層邏輯。人民銀行向銀行提供利率優惠的再貸款資金,引導銀行主動將信貸資源投放至政策支持的領域。銀行自主選擇項目發放貸款,自行承擔信用風險,充分發揮在識別項目中的專業性,將金融資源配置到有效率的行業和企業。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不直接補貼企業,不產生尋租空間,能夠取得較好的傳導效果。

在工具設計上,精心設計激勵約束機制,做到合理適度、聚焦重點、有進有退,強化政策效果。建立激勵機制,通過數量和價格兩方面實現結構調整目標。在數量上,將中央銀行提供資金量與銀行向特定領域發放的貸款量掛鉤,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特定領域的貸款投放;在價格上,通過優惠利率的再貸款,引導商業銀行降低特定領域的貸款利率,再貸款利率優惠程度適中,既起到激勵作用,又可以減少對市場定價的扭曲。 

在政策協同上,與人民銀行各項政策打好配合,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形成合力。在與人民銀行各項政策打好配合方面,人民銀行通過信貸政策、市場建設、金融改革等多種方式,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結構性問題。結構性貨幣政策是提供“真金白銀”的政策激勵手段,與上述政策打好配合,可形成政策“爆發力”,更好更快地取得政策效果。達到預期效果後,結構性貨幣政策退出,依靠信貸政策和改革措施等完成對特定領域支持的長效機制建設。

總的來說,我國已形成一套適合國情的結構性貨幣政策體系,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在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充分發揮“四兩撥千斤”的引導撬動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將信貸資源投放至普惠小微、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領域,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