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今年保險公司“開門紅”業務時期有多重變化,其中之一是嚴格執行銀保渠道費用率“報行合一”要求。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獲悉,目前“報行合一”新規已明顯產生影響,銀行一線對此有直觀感受。一個明顯變化是小賬變少,加之今年保險產品收益降低,一些銀行員工向客戶介紹保險產品的動力有所不足。

繼去年下半年提出“報行合一”要求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1月中旬再發通知,要求保險公司的銀行代理渠道業務嚴格執行“報行合一”。即保險公司通過銀行代理渠道銷售產品的實際費用率要與報備的費用率一致,這主要是針對過往“產品定價的費用率極低但實際費用大幅高於定價”的情況。

一位國有大行地方支行網點負責人表示,“報行合一”要求出臺後,小賬規模明顯縮水了。據瞭解,所謂小賬是針對大賬而言的,大賬是保險公司與銀行代理渠道簽訂的代理手續費用,小賬則是明面上看不到的保險公司給銀行員工的保單銷售回扣。長期以來,“大賬+小賬”是銀保業務的常規做法。

事實上,小賬一直不被允許,但仍長期存在。上述網點負責人認爲,小賬的長期存在主要因爲保險公司和銀行將其作爲推動員工賣保險的激勵,而銀行員工爲了促成保單,小賬中不少也被用於維護客戶。

“銀行大客戶對各家行情比較瞭解,你希望他們在你這裏買保險,他們會跟你要好處,具體給多少看員工跟客戶的關係。”上述網點負責人還表示,基於這個現實原因,一些銀行和員工沒有太牴觸小賬的存在。

“以前小賬給得多,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賣保險,現在主動向客戶介紹保險的就更少了。”他介紹,小賬少了的同時,保險產品收益還從3.5%降到3%以下,這也影響了銀行員工向客戶介紹保險產品的積極性。目前來看,今年他所在網點的長期期交保費斷崖式下滑。

他表示,銀行分支行都有業績考覈,爲了完成任務,有時支行負責人會自己買保單,或倒貼錢給客戶出單。今年初,作爲網點負責人的他也給自己買了保單,買的是他所在國有銀行控股的壽險公司產品,這是有硬指標必須完成的業務。

有壽險公司精算業務人士稱,在實際費用較高、定價費用過低的雙面因素下,壽險業務近年出現嚴重的費用率“報行不一”,部分公司甚至有產品實際費用率爲定價費用率的幾十倍。

自2023年下半年開始,銀保渠道率先嚴格執行產品費用率“報行合一”要求。由於一定程度上緣於銀保業務規模越來越大,而實際費用水漲船高,費差損壓力較大,一些銀保業務步入了有規模但不賺錢的窘境。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2022年壽險銀保業務原保費收入1.27萬億元,渠道佔比升至37%。2023年前三季度,銀保業務實現原保費收入1.28萬億元,同比增長20%,渠道佔比達40%;新單首年期交保費3800億元,超過個險渠道,同比大增逾50%。

以往對於費差損,保險公司還可以通過投資利差盈利去填補,近年這一做法風險越來越大。一方面,補貼程度及業務規模越來越大,費差損規模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投資壓力顯著提升,有潛在利差損風險,仍保持大額費差損會加劇保險公司經營風險。

在“報行合一”要求之下,實際費用水平已在下降。根據金融監管總局2023年10月在三季度發佈會上公佈的數據,初步估算銀保渠道的佣金費率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約30%左右。

金融監管總局要求保險公司科學審慎設計產品,根據自身發展水平、經驗數據和管理能力,充分考慮保單週期、交費週期和退保率假設等因素,科學確定純風險保費和附加費用率的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