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隨着2023年保險業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披露,10家銀行系壽險公司去年整體經營“成績單”也隨之出爐。

得益於去年3.5%定價產品停售刺激消費,銀行系壽險公司整體保費收入再上一個臺階。據《華夏時報》記者梳理,2023年,10家銀行系壽險公司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643億元,同比增長6.2%。

與之形成反差的是,銀行系壽險公司淨利潤表現卻不盡如人意,10家銀行系險企合計淨利潤-161.42億元,而在2022年這一數據爲-11.88億元,2021年、2020年則分別爲97.61億元、86.27億元,差距懸殊。

銀行系險企業績出現分化

銀行系險企是指由銀行控股或參股的人壽保險公司,目前主要有10家。國有五大銀行旗下均有一家保險公司,分別爲工銀安盛人壽、農銀人壽、中銀三星人壽、建信人壽、交銀人壽。另外還包括郵政集團旗下的中郵保險,招商銀行旗下的招商信諾人壽,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保誠人壽,光大集團控股的光大永明人壽,北京銀行的中荷人壽。

隨着上述10家銀行系險企2023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陸續發佈,其2023年全年業績也得以在年報披露前呈現。

據《華夏時報》記者梳理,10家銀行系險企在保費收入和淨利潤上分化明顯,其中3家公司保費收入負增長,7家公司正增長;4家公司淨利潤出現虧損,6家公司盈利。

從保費規模來看,中郵人壽、工銀安盛人壽、建信人壽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爲1098.66億元、404.95億元、397.13億元,位列前三;其次是招商信諾人壽、中信保誠人壽、農銀人壽,分別攬收保險業務收入346.46億元、315.82億元、301.64億元;中銀三星人壽、交銀人壽、光大永明人壽、中荷人壽攬收保險業務收入248.68億元、216.67億元、194.73億元、118.19億元。

但在增速方面,10家銀行系險企表現出現分化,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人壽、農銀人壽3家公司同比陷入負增長,其餘7家公司保費增速均爲正增長,其中,中銀三星人壽保費增速最高,達到43.5%。中荷人壽、招商信諾人壽保費增速也不俗,均超過30%,分別爲31.7%、30.6%。中郵人壽保費增速爲20.25%,交銀人壽保費增速爲19.4%,光大永明人壽保費增速爲14%,中信保誠人壽保費增速爲1.3%。

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系保險企業保費收入分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爲市場競爭加劇市場稅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部分銀行系保險公司對產品策略和渠道策略進行了調整,一方面減少銀保渠道的、高保費的理財型保險產品的比重,增加非銀保渠道的、低保費的保障型保險產品的比重,導致保費收入下降。

實際上,作爲銀行系險企,因背靠大中型商業銀行,在銀保渠道方面享有天然的母行渠道和客戶優勢,所以其保費收入增長,也被業內視爲是正常現象。但受制於銷售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客戶羣體的特點,銀行渠道主要銷售簡單的理財型保險產品,難以銷售複雜的保險產品,並且銷售費用較高,持續性差,給保險公司帶來的業務價值較低。

不僅業務價值較低,在當前利率下行的大環境之下,銀行系險企投資端壓力也凸顯。近兩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2023年,銀行系險企淨利潤表現急轉直下,合計實現淨利潤-161.42億元,而在2022年這一數據爲-11.88億元。

具體來看,有4家公司出現虧損,而其他盈利的6家公司淨利潤規模差距也較大。其中,最低的一家淨利潤僅1200萬元,最高的一家淨利潤爲4.02億元。

在整體保費規模增長的情況下,銀行系險企因何沒有掙到錢?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的網點遠遠多於保險公司的網點,保險公司借用銀行網點銷售產品可以快速上規模。但劣勢在於,銀保渠道比較好賣的大部分都是偏重於儲蓄與投資性質的產品,在價值增長以及利潤方面貢獻較低。另外由於部分產品期限相對較短且收益相對較高,需到期返還,若不能保持相當規模的保費收入,還將面臨退保壓力,爲此,銀行系險企在投資上將不少資金投向二級市場等流動性更強的資產,投資收益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

2年內7家公司“換將”

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有7家銀行系險企“一把手”出現變動。

具體來看,2022年3月初,中郵人壽原黨委書記、董事長黨秀茸正式辭職,原山東郵政總經理韓廣嶽出任中郵人壽新一任黨委書記、董事長。

2022年5月,交銀人壽原董事長張宏良因任期屆滿,調離交銀人壽,同年8月起,交銀人壽董事長一職改由交通銀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總經理王慶豔接任。

2022年12月,馬健因工作變動原因,不再擔任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執行董事職務。今年初,有消息稱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副行長王都富擬接任。而王都富自2016年末開始,出任工商銀行牡丹卡中心總裁、個人信用消費金融中心總經理等職。

2023年2月,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行長林順輝赴任建信人壽黨委書記,後又獲批出任董事長。同月,馬超龍任職中銀三星人壽董事長的任職資格正式獲批。

2023年6月,中信保誠人壽公告,黎康忠先生因個人原因,辭去董事長職務。至今,該職務仍顯示爲空缺。

2023年11月,農銀人壽原董事長肖彬調任香港分行總經理,而農行信用卡中心總裁薛亞芹,擬任農銀人壽董事長。薛亞芹早年就職於農行天津分行,曾任農行信用卡中心黨委書記、總裁。

不難看出,多位銀行系險企董事長都曾主管信用卡業務。如王都富曾任工商銀行牡丹卡中心總裁、個人信用消費金融中心總經理等職;交銀人壽董事長王慶豔曾任交通銀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總經理;農銀人壽擬任董事長薛亞芹,則曾任農業銀行信用卡中心總裁。

在業內人士看來,信用卡業務與保險業務都是面向個人客戶的業務,且都非常注重服務體驗,這也許就是銀行傾向於任命信用卡中心負責人出任保險公司董事長最核心的原因。

當前低利率環境下,銀行系險企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李文中指出,銀行系險企的渠道優勢就是可以利用銀行的渠道資源形成廣泛的客戶羣,可以利用銀行的品牌與信譽增強對客戶的吸引力。不過,這種優勢往往也容易給保險公司帶來依賴,結果又有渠道過於單一的風險。

除了業務模式單一,王紅英認爲,部分銀行系壽險公司還存在缺乏產品創新的問題。同時,在風險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也存在不足。銀行系險企應該引入專業人才,加大產品創新,做好風險控制,拓展多元化銷售渠道。

在李文中看來,銀行系險企應該增加長期保障型產品的銷售,提升產品的市場吸引力。並且調整投資策略,增加對固定收益類資產的配置,以獲取穩定的收益。另外,加強資產負債管理的精細化,確保資產和負債的匹配和平衡,降低因資產負債錯配所帶來的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