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紫禁城,乾隆皇帝辦了五十三年的茶宴,就是一年一度的盛大party(聚會),我們在電視劇裏經常看到的“和珅大人”“傅恒大人”等都是茶宴的常客。那麼,這場由皇帝親自主持、大佬雲集的聚會,和現代聚會又有什麼不同呢?

先透露一個最大的不同,一個字:“文”。

紫禁城那麼大,宴會在哪兒擺?

乾隆時期的茶宴在紫禁城裏的重華宮舉辦。和三大殿不同,重華宮外表沒有一點顯赫之處,看起來只是很普通的三進院落,坐落在御花園的西面、內廷西六宮之北。但茶宴地點卻選在這裏,因爲對乾隆來說,重華宮有着不同尋常的意義——其前身是乾西五所中的二所,是乾隆當皇子時居住的地方。在這裏開茶宴,宴請近侍大臣,多了親近之意。

圖片繆炳泰《乾隆皇帝朝服像》軸。來源/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名弘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弘曆12歲時第一次見到祖父康熙皇帝,因爲過人的稟賦深得康熙喜愛,不久後就被養於宮中,住進了毓慶宮(康熙廢太子原居所)。雍正五年(1727年),十七歲的弘曆奉雍正之命搬到乾西二所居住,一直到登上皇位搬到養心殿,一共在乾西二所居住了八年。

在乾西二所,弘曆娶了禁衛世家富察李榮保女兒爲嫡福晉,也就是後來的孝賢皇后,夫妻倆情意相投,感情甚篤。富察皇后不僅嫺靜端莊,而且生性儉樸,平時以通草絨花爲飾,不戴珠翠,還用鹿羔絨爲乾隆縫製了荷包,荷包的樣式仿照先祖入關時的形制,來提醒皇帝不要忘本。乾隆常常將這個荷包帶在身邊,非常珍愛。

圖片影視劇中的富察皇后來源/電視劇《延禧攻略》截圖

富察皇后可以說是乾隆的“白月光”,而乾西二所則承載了他們最美好的青春記憶。乾隆繼位後,便開始對乾西二所進行大規模升級改造,將其從“所”升格爲“宮”。乾隆六十年(1795年)時還下諭旨,將重華宮按照與孝賢皇后婚後居住的原貌對重華宮西梢間進行佈置,同時將作皇子時用過的生活用品,以及康熙、雍正賞賜的各種貴重物品擺放在孝賢皇后陪嫁的紅木雕花大櫃中。這裏幾乎成了個乾隆帝潛龍時的博物館。

重華宮之於乾隆,還有一項特別的意義。當初雍正皇帝的爭儲之路九死一生,爲了避免皇子內鬥的悲劇重演,所以立弘曆爲儲君時是祕密立的,也是用心良苦了。乾隆晚年在《重華宮新正》一詩中說:“初識關雎吉所遷,避名毓慶聖恩淵。”就是在說雍正讓他住在乾西二所,避開了“毓慶宮”這個不祥之地,也不用“太子”之名來招人矚目,讓他的儲君之位更安穩。不過這也導致弘曆沒有正式的“太子”身份,所以對此總有點“耿耿於懷”,把乾西二所翻修升級成宮殿大概也是對“太子”情結的一點小小執念吧。

圖片重華宮。來源/故宮博物院

值得一提的是,因爲《還珠格格》而出名的“漱芳齋”就在重華宮裏,不過這裏可沒住過“小燕子”,而是乾隆皇帝建重華宮時,專門闢出的一處雅齋,後來乾隆在此用膳聽戲,有金昭玉粹承應早膳,有風雅存專供皇室家宴時觀看摺子戲。 “漱芳”就是洗滌修養、美好德行之意。

乾隆宴會上怎麼坐?

乾隆辦茶宴,主要目的還是“聯情親賢”,能來參加宴會的自然都不是一般人,多是“大學士及內廷翰林”,偶爾有宗王、武官和功臣參加。很多我們熟悉的名字:傅恆、和珅、紀曉嵐、鄂爾泰、張廷玉、劉墉等等,都在宴會名單上。

在乾隆五十七年的茶宴上,我們看電視時常說的“鐵三角”(乾隆、和珅、紀曉嵐)一起出現了,不過他們是沒法坐在一起的,皇帝自然在正中間,紀曉嵐官職較低,排在末尾。而自乾隆四十六年開始幾乎年年參加茶宴的和珅,位置很好了,據說他能坐到前十。

歷史上的和珅可不是《鐵齒銅牙紀曉嵐》裏那樣一幅“醜態百出”的滑稽模樣。據記載,和珅長相俊美、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乾隆三十四年,二十歲的和珅繼承祖上三等輕車都尉的爵位,三年後被任命爲三等侍衛。據《庸庵筆記》記載:某日,乾隆要外出,倉促中找不到儀仗用的黃蓋,乾隆責問侍衛:“這是誰的過錯?”衆人都嚇得不敢出聲,只有和珅應聲說:“執掌此事的難辭其咎!”乾隆馬上升了他的職。民間另一說法是,某日乾隆在轎中背誦《論語》,忘了下文,和珅順口背了出來,乾隆很是歡喜。總之,年輕的和珅可能在某一偶然的機遇中得到了乾隆的賞識,從而時來運轉。

御製《平定廓爾喀十五功臣圖贊》中提到,和珅精通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此外和珅還特別請吳省蘭等人到家裏講論古今事,所以也粗解詩文,尤其是不少奉敕而作的詩,難度很大。雖然有說法是和珅會請紀曉嵐等人替他潤筆,不過據晚清陳康祺《郎潛紀聞》記述,在嘉慶元年的重華宮茶宴上,太上皇乾隆令廷臣接其字韻“吁嗟”作和詩,許多人都接得不得體,唯有和珅的“帝典王謨三日若,騶虞麟趾五吁嗟”深得乾隆和嘉慶的誇獎。可見爲了迎合乾隆,和珅在寫詩上也沒少下苦功夫,他能得乾隆歡心不是沒有道理。

新春宴會上喫什麼喝什麼?

其實要說宮廷“過大年”的聚會,明代已經有了。明朝在每年元旦會有一個皇帝宴請百官的聚會,宴會上要行酒九次,還有舞蹈樂隊。按照官職大小,宴桌分爲四等,上桌的菜品中會有酒、果子、燒炸、鳳雞、雙棒子骨、大銀錠、大油餅、下酒菜、簇二大饅頭、馬牛羊胙肉飯等等。

和明代相比,乾隆時過年期間的聚會更像是文人雅集,一般在正月初二到初十,無定期。一如乾隆本人愛風雅的調性,茶宴沒有酒肉,只有蜜餞和裝着滿洲餑餑的點心果盒茶果,以及一種叫“三清茶”的“特飲”,這還是乾隆發明的呢。

三清茶最大的特點是以鮮梅花瓣作爲主料,同時輔以佛手、松子。品嚐梅花的香息,是從宋代開始就在上層社會中流行的風氣,不過,宋明人都是將剛摘的梅花兌到茶葉裏,於茶香中洋溢梅香。可是以梅花摻入茶末,花香實際上會破壞茶葉獨有的香氣。究竟如何才能讓梅香在脣間徘徊?乾隆想出的辦法是另選了兩種風味樸實的佐伴——佛手與松子。一種幽花、兩樣佳果,都散發着富有個性的清氣,所以稱之爲“三清茶”。

古代中國的文人雅集中,茶總佔有一席之地。茶不僅有養生功能,還往往與人的品性、美和藝術相關聯。中國文人,好茶,必講究水。清宮泡茶之水本是玉泉山的玉泉水。但泡三清茶的水又更特別。據乾隆《三清茶》詩描述,每到高潔無塵的雪夜,乾隆會令太監將剛剛掃取的潔白細雪於小火爐上烹化,用切成薄片的佛手嫩心、新焙熟的松子,現摘的梅花一起,泡出一壺香氣交盈的熱飲。松、梅、佛手在雅士眼裏代表着高風亮節,再有梅和雪這兩樣冬季美好景觀加持,既有風雅情趣,又有豐富寓意。

另據說乾隆晚年傳位於嘉慶時,有老臣勸諫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撫須哈哈大笑說:“君不可一日無茶!”以示其淡泊名位,意境高遠。

當然,乾隆的茶宴,可不僅僅是喝喝茶,茶宴上乾隆還會規定題材與韻腳,讓羣臣聯句吟詠。聯句的內容,大到政治典章,小到梅花香月,無所不涉,極力渲染着一個“清”字。

有趣的是,乾隆喜歡辦茶宴而非酒宴,可能也跟作詩有關係。試想,大臣裏肯定會有不勝酒力的人,酒喝多了,必定影響發揮,如何對出好詩句?可能連囫圇話都說不好了。清宮的年會始於康熙朝,是謂新正的“賜廷臣宴”,當時還是酒宴。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賜廷臣宴”上,康熙大手一揮,命羣臣“笑語無禁”,臣子們“笑語極歡”,結果真有那一沾酒就醉的,皇帝只好命內官給他們扶出去。就連康熙皇帝自個兒在“暢飲”後,也沒法定什麼韻腳了,臣子們“恭請皇上御製首句”,康熙給拖到了第二天。

前車之鑑,年會辦成茶宴便在“愛作詩”的乾隆時盛極一時。衆所周知,乾隆可以說憑一己之力就在數量上“打敗”了《全唐詩》……不過,乾隆的茶詩還是挺接地氣的,其中不乏“花瓷偶啜雨前茶,彷徨愧我爲民牧”(《雨前茶》)這樣對百姓辛苦生活表示同情的句子。

圖片乾隆作的小詩。來源/國寶檔案《十全乾隆》截圖

爲了更好的享用“三清茶”,乾隆還特意地燒製了御用的茶具——三清茶詩杯。三清茶具是清代皇室定製的茶具,有陶瓷、漆器和玉器等品種。每個三清茶壁外壁都會題一首御詩。在茶宴結束後,乾隆會將茶宴所用的三清茶詩杯賜給各位大臣,讓其帶回家中。這也算是一種新春禮吧。

圖片白玉雙立人耳禮樂杯。此杯之造型在宋、元時期極爲流行。這件玉杯進入清代宮廷時間較早,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來源/故宮博物院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