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
  劉曉春
  郭田勇
  燕翔

主持:

何 奎

圓桌嘉賓: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 連 平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劉曉春

民建中央財政金融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

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燕 翔

強大的金融機構是指金融機構的業務規模、質量結構、區域佈局等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具有資產規模龐大、經營質量較高、機構全球佈局和業務結構多元四個基本特徵。

建設強大的金融機構,需要金融機構不斷加強內部管理和創新能力,同時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一是深化金融創新、提升服務質量;二是強化風險管理,構建多層次風險防控體系;三是積極推進國際化戰略;四是提升金融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五是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完善金融監管。

金融機構是金融體系運轉和金融服務供給的重要載體,在金融強國建設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樞紐作用。

作爲六大關鍵核心金融要素之一,強大的金融機構有何內涵與深刻意義?強大的金融機構將如何助力金融強國建設和經濟金融高質量發展?我國金融機構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本期上證圓桌邀請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民建中央財政金融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燕翔,對上述議題展開探討。

意義非凡:強大的金融機構內涵豐富

上海證券報:強大的金融機構有何內涵?

連平:強大的金融機構,是對金融機構狀態的一種描述或評價,指金融機構的業務規模、質量結構、區域佈局等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通常具有四個基本特徵:

一是資產規模龐大。強大的金融機構,無論是資產、負債還是資本金,都應達到全球大機構的前列水平。

二是經營質量較高。強大的金融機構的經營質量應是全球最好的,包括服務能力、盈利水平、市場競爭力和風險管理水平都是全球最好的。

三是機構全球佈局。強大的金融機構不僅在國內有足夠的分支機構佈局,而且在全球主要經濟發達地區也有廣泛的機構佈局,具有在國際範圍開展業務的強大能力。強大的金融機構可以以國內業務爲主,也可以以國際業務爲主,而後者往往是歷史較爲悠久、國際競爭力十分強大的金融機構。

四是業務結構多元。強大的金融機構的業務規模很大:其業務範圍涉及的金融行業較多,如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租賃、資管等;其經營活動橫跨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信貸市場、保險市場、信託市場和外匯市場等。

劉曉春:金融機構的“強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有強大的支持實體經濟能力,包括資金規模、產品豐富度、服務方式有效性。

二是有強大的經營能力和創新能力。金融機構是商業機構,在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也要不斷壯大自身。沒有強大的經營能力,就不可能有強大的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同時,隨着社會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變化,金融機構還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才能保持旺盛的、持續的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三是有強大的防範和化解風險能力,即具有識別風險的能力,可以儘可能地防範風險;具有化解風險的能力,當風險發生後,能夠靈活及時地化解風險、緩釋風險。

四是具有協同防範和化解宏觀經濟風險的能力。當宏觀經濟發生風險或非正常波動時,金融機構能在監管部門協調下共同化解宏觀經濟風險,與此同時,具有抵禦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必須看到,金融是與風險相伴而生的行業,不可能消滅風險,只能防範和化解風險,關鍵是能在保證正常運行的基礎上有效化解風險。

燕翔:金融機構是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微觀組成部分,因此評判強大的金融機構應以新發展理念爲基本遵循:

首先,經濟結構持續調整、技術變革深入推進,要求金融機構培育創新能力,優化自身服務模式與範圍,不斷提升風控管理水平。例如,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金融機構要積極創新,爲輕資產、高風險、長週期的科創型企業提供價格合理、精準適配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其次,“分工協作”的差異化競爭格局,要求金融機構基於自身專業特點,聚焦重點領域,緊跟國家戰略,共同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中,如何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值得金融機構重點思考。

最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於金融機構而言是機遇亦是挑戰,資本的互聯互通爲全球多元化資產配置提供了更多選擇,優質的國際金融機構將給市場帶來先進的理念與技術借鑑。但是,能否加快提升投融資水平,利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將是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背景下金融機構謀求長期發展空間的決定性因素。

大有作爲:強大的金融機構有助於高質量發展

上海證券報:在助力經濟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強大的金融機構發揮着怎樣的作用?

連平:作爲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強大的金融機構可以在金融強國建設中發揮一系列重要作用:

一是通過在全球開展有效的金融活動,支持各類實體企業的貿易和投資,向這些企業提供支付結算匯兌、信貸、債券發行、股票上市等一系列金融服務支持,助力實現全球範圍內的金融資源配置和風險收益匹配。

二是支持人民幣相關的金融活動落到實處。中資金融機構是從事人民幣業務的主體,通過強大的金融機構,可以便利人民幣跨境使用,推動人民幣支付結算、外幣匯兌、金融信貸、債券發行等業務在全球金融市場開展。

三是支持境內國際金融中心成長壯大。金融機構是國際金融中心市場體系的主體,國際金融中心是在金融機構大規模聚集的情況下形成的。我國擁有一大批大型和中型金融機構,可以對境內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帶來有力推動,促進境內國際金融中心在規模、結構和質量等方面加快成長。

四是有助於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在全球落地併產生影響。強大的金融機構是金融強國的貨幣政策在全球金融體系進行傳導的有效渠道,通過這一途徑,金融強國的貨幣政策可以對全球金融活動產生重要影響。

劉曉春:金融機構是金融體系的主體。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只有通過金融機構的具體運作才能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最主要的配置手段就是金融機構的金融活動,須不斷進行金融創新與金融完善。金融創新與金融完善,要麼是金融機構產生的,要麼就形成新的金融機構。因爲有金融機構的創新和具體的金融活動,纔會有相應的金融規則和法規,纔會需要相應的監管;換言之,這些規則、法規和監管,也需要金融機構在金融活動中貫徹和執行。沒有強大的善於創新的金融機構及其金融活動,相關規則、監管都是“空對空”。同樣,強大的金融基礎設施也是以強大的金融機構的需求爲基礎的。此外,金融機構是經濟金融風險的承擔者,也是防範和化解經濟金融風險的主力軍。

燕翔:強大的金融機構可以發揮定價估值、資源配置、交易組織、風險管理等能力,並通過分工協作,構建多樣化、可持續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爲經濟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首先,強大的金融機構可以更高效地服務實體經濟。以綠色金融爲例,金融信貸資源長期向傳統行業傾斜,如果任由這種信貸偏向延續,企業綠色轉型將存在困難。強大的金融機構應當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既可通過更爲精細的投後管理支持行業內部技術改造,也可以在碳金融基礎交易工具和衍生交易工具方面進行創新,助力企業實現綠色轉型。

其次,強大的金融機構可以有效防範系統性風險:一方面,憑藉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和過硬的專業實力,強大的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可以實現風險可控以及較低的道德風險,直接爲金融系統注入穩定性,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另一方面,強大的金融機構可以在業務模式、治理結構、風控體系等方面爲整個體系提供經驗借鑑,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任重道遠:建設強大的金融機構須久久爲功

上海證券報:參考國際經驗,建設強大的金融機構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劉曉春:與發達國家金融業相比,我國金融機構和金融業還是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首先,表現在自身經營能力不強。這裏講的經營能力,不是指業務規模的發展速度,也不是一時的盈利能力,而是指綜合規模增長、盈利增長、資產負債管理以及資產和流動性風險經營管理能力。機構、市場和產品,爲了規模擴張甚至有意放棄質量追求和風險防範,是“大而不強”的根本所在。

其次,表現在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我國金融業學習並引入了許多市場模式、業務模式和金融產品,但部分模式、業務、產品引入後都“變味”了,不僅沒有達到當初引入的目的,還引發了一些風險。我國金融機構不缺少創新,但創新往往缺乏對業務邏輯的深刻理解,爲了創新而放棄風險管理,同樣造成一些風險。

最後,表現在市場化有效配置資源的能力不強。一方面,對新動能的有效支持不足;另一方面,該出清的領域不能及時退出。

郭田勇:我國金融行業和金融機構在金融創新、國際化以及法律體系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首先,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上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通常在金融衍生品、跨界融合產品、個性化財務規劃服務等方面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和市場應用能力。

其次,我國金融機構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競爭力相對較弱。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不僅在全球金融市場中佔據重要位置,而且在全球資本流動、跨國併購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相較而言,我國金融機構在國際化經營方面的步伐相對較慢,國際業務規模和影響力有待提高。

最後,金融監管體系的完善和金融法律制度的健全是支撐金融行業發展的關鍵,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這些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以提高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公平性和穩定性。

上海證券報:對於建設強大的金融機構,具體有哪些建議?

連平:打造高質量的現代金融機構是金融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未來須採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針對銀行業“大而不強”的狀況,未來須持續推進和深化銀行業金融機構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銀行業對外開放,增強銀行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提升銀行的經營能力、盈利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擴大國際業務在全球市場份額中的佔比,在國際銀行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力。

針對投行業和證券業發展相對滯後的狀況,未來須加快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做大做強。建議大型商業銀行可以在境內通過設立子公司或收購兼併的方式,在旗下擁有證券子公司或投行子公司,在不改變分業監管格局下,允許銀行業資本進入證券業和投行業,以壯大證券業和投資銀行業機構隊伍,加快發展直接融資,推動更多銀行業的資源進入證券業。

金融監管的強化是建設強大金融機構不可缺少的外部積極因素,須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應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爲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監管盲區,嚴禁“無照駕駛”和超範圍經營,堅持對多層嵌套的複雜結構式金融產品、各類金融行爲的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管。

劉曉春:建設強大的金融機構,要着眼於金融機構,更要着眼於與強大的金融機構相關的市場環境,特別是法律、制度和監管環境:

第一,社會各界要提高對現代金融的認識。現代金融由投資人、融資人、交易者、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四者在追求各自利益的過程中發揮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法律、規則、制度、監管的設計,要注重利用市場機制引導四者的運作有利於經濟的平穩發展,有利於防範和化解經濟金融風險的發生和蔓延,讓金融機構在市場競爭中有效配置資源,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第二,提高對各類金融業務規律和金融機構特點的認知,在尊重規律和特點的基礎上實施監管。監管與創新不是對立的,只要監管符合相關金融機構的特點和相關金融業務的規律,就能夠鼓勵真正有利於支持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

第三,嚴格金融機構股東准入,常規化監管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

第四,金融機構須提升資產負債經營管理能力,練好支持實體經濟的內功。

第五,深入硏究經濟發展趨勢,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郭田勇:建設強大的金融機構,需要金融機構不斷加強內部管理和創新能力,同時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一是深化金融創新、提升服務質量。金融機構應加大對新產品、新服務的研發投入,特別是在金融科技方面,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金融服務的智能化、個性化水平。同時,注重客戶體驗,優化服務流程,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二是強化風險管理,構建多層次風險防控體系,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強化內部控制,提高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的識別、評估、監控和應對能力。加強風險文化建設,確保從高層到基層都有良好的風險管理意識。

三是積極推進國際化戰略,通過設立海外分支機構、參與國際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機構合作等方式,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學習借鑑國際先進的金融管理經驗和技術。

四是提升金融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建設專業化、高素質的金融人才隊伍是金融機構發展的核心。加強對金融人才的培養,提升員工的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金融人才,豐富人才結構。

五是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完善金融監管,建立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加強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監管,確保金融市場的公平、公正和穩定。同時,要適應金融創新發展的需要,優化金融監管框架,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各展所長: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差異化優勢

上海證券報:建設強大的金融機構,應如何發揮金融機構自身優勢?

連平:大型金融機構和中小型金融機構在客戶羣體、經營區域和業務結構等方面,功能定位應該有較爲明顯的差異。大型金融機構是金融業的主體,擔負着戰略性金融任務,服務於重大建設的融資需求。例如,大型商業銀行通常是全國性佈局,國際佈局也相對廣泛,在海外有數家至數十家分支機構,外幣業務佔到一定比重。爲支持國家建設,大型商業銀行通常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等重點領域有較多參與,是上述金融活動的主要參與者。

中小型金融機構則在地方經濟發展方面承擔較多的金融服務功能。其服務的客戶主要是地方國資企業和中小型民營企業。普惠金融往往是中小型金融機構主要從事的業務類型。中小型金融機構的客戶定位、業務定位和區域定位,與它的經營規模、覆蓋區域及業務能力相匹配。

郭田勇:在健全現代金融機構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大型和中小型金融機構根據其職能定位進行差異化經營,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體系。大型金融機構憑藉資本實力雄厚、客戶基礎廣泛、品牌影響力強等優勢,應重點在國際化經營、金融創新和科技應用方面發揮作用。利用自身的規模和資源優勢,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擴大影響力,提供跨境金融服務,助力金融業提升國際競爭力。在金融產品、服務創新方面發揮領頭羊作用,推動金融科技的應用,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普及度。

中小型金融機構憑藉靈活高效、服務地域性強、客戶服務個性化等特點,可以在服務中小企業、“三農”、特色金融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專注於爲中小企業、“三農”等提供定製化的金融服務,滿足這些領域特定的金融需求,支持地方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開發具有地域特色或行業特色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特定客戶羣體的需求,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充分利用自身的靈活性和對本地市場的深入瞭解,提供更加便捷、個性化的服務,提升客戶體驗。

通過分工與合作,大型金融機構和中小型金融機構可以在各自領域最大程度發揮優勢,相互補充、共同推動金融服務的多元化和金融體系的完善。這種差異化、特色化的經營策略,不僅有助於金融機構自身的健康發展,也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多樣化需求,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燕翔:一方面,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充分發揮資源配置能力:首先,爲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更加高效適配的資金支持,優化金融配置,大力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其次,將更多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傾斜,切實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中小型金融機構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中小型金融機構可以利用經營的靈活、敏捷優勢,與地域特點相結合,開展貼近區域市場需求和經濟狀況的特色化活動。中小型金融機構與當地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及當地居民有相容性。在開展特色化經營時,中小型金融機構也應重視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挖掘地方經濟特點,豐富產品和服務供給,積極參與當地經濟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