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證監會放寬了基金行業的准入門檻,允許民營資本、專業人士各類主體設立基金公司。2015年,泓德基金成立,成爲第一家喫螃蟹的自然人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也被稱爲個人系公募。

政策窗口下,專業人士躊躇滿志地邁入公募創業大潮,期望搭上時代列車,熱火朝天創新業。九年來,先後共計已經24家個人系公募展業。

2月28日,匯百川基金公告稱,已於近期獲准展業,公募版圖再添一家。

匯百川基金是繼2022年4月和6月,證監會對個人系公募文件指導後,首個獲批的個人系公募。資料顯示,匯百川基金註冊地爲海南自貿港,註冊資本爲1億元。公司股東有7人,王錦海第一大股東,出資比例爲65.43%。王錦海曾任中信證券資產管理業務行政負責人、華興證券副總裁、華泰證券資管公司總經理。

截止最新,個人系公募總管理規模約4850億元,佔全市場規模不到2%。24家公司發展分化,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四季度,有11家個人系公募管理規模超100億元。公募管理規模第一的鵬揚基金,規模近千億元。泓德基金、蜂巢基金、惠升基金、睿遠基金在500億元上下。泉果基金達到了150億元的體量。

明亞基金、合煦智遠基金、易米基金、興合基金、凱石基金目前規模仍在10億元以下,發展未見起色。

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也分化,明星基金經理,例如傅鵬博、丘棟榮等人的管理規模佔比超出平均水平。“明星化”效應在短期內能實現規模快速增長,也會導致規模集中化,對人員穩定、投研能力提出挑戰。

此前,高楠官宣離職恆越基金,加盟永贏基金。王華、羅成從鵬揚基金離職。

某個人系公募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運營需要達到一定淨收入才能維持下去。從公募管理規模角度來說,每家產品結構情況不一,但總體上存在一個管理規模“生命線”。關於基金費率下調的影響,他表示,對全市場公募基金公司的營收都會產生影響,主要受到公司管理規模體量和產品結構的影響。

“近年,公募行業市場化,時代紅利不明顯了,並且近兩三年市場賺錢效應不佳,中小體量的公募生存不易。”另一位公募人士表示,相對頭部公司而言,中小公募出圈要有不同的特色打法。而事實上,部分公司產品尚缺乏完備的產品線或優勢產品。

目前,睿遠基金、中庚基金主要發展權益,蜂巢基金、惠升基金主要發展固收。規模變化方面,當下的市場環境下,2023年,以固收類業務見長的個人系公募,規模增長明顯,如鵬揚基金、惠升基金、同泰基金、淳厚基金、達誠基金、尚正基金。權益類主導的泓德基金、睿遠基金、中庚基金等,則規模出現了縮水。

上述公募人士表示,個人系公募業務發展受益於創始人資源,發展初期夯實自身優勢產品。也因此,創始人從業背景會影響其股債業務風格。完備的產品線一定是大有裨益的,(個人系)公募發展初期,確實應當夯實自身優勢,在具備實力後擴張版圖。佈局尚未完備的公募,受到市場風格切換影響較大。

上述個人系公募人士表示,公司將現擁有的資源和能力發揮到最大,“很難做別人,把自己做好 。”

市場下行,公募權益產品整體不佳。但產品結構單一的弊端也在權益市場下行時刻卻暴露無疑。目前睿遠基金、中庚基金和泉果基金在管產品業績普遍不佳。中庚基金丘棟榮產品近一年已跌去超15%,中庚港股通價值18個月封閉自成立以來,虧損超20%;睿遠基金的權益產品成立以來業績已經跌去超一半;泉果旭源三年持有在2023年末經歷了“至暗時刻”。

某中小型公募人士曾表示,公司在渠道的話語權不僅受到股東影響,更受到體量和業績影響。

2022年4月和6月,證監會先後發佈了兩份文件,其中,《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和配套規則,從“准入-內控-經營-治理-退出-監管”全鏈條完善了對個人系公募的監管,表示對股權代持、倒賣牌照等違規行爲的嚴防嚴打。並規定,第一大股東爲自然人的基金管理公司,其風險準備金計提比例不得低於基金管理費收入的20%。該比例爲其他公募的一倍,10%地影響公司的現金流。

據業內多方反饋,個人系公募渴望雨露,期盼政策層面賦能助力,進一步優化監管環境,讓個人系公募公平準入、平等競爭。

並有個人系公募人士表示:“不願被標籤化,都是公募基金。”

對於個人系公募建設性發展,業內認爲,首先業績說話,並在發展初期需要克服相對頭部而言的渠道弱勢。其次是在高市場化競爭和普惠金融推進下的特色打法。公司文化的建設,也十分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