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个体、组织、产品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产品碳足迹,属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种,一般指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

第一财经记者从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了解到,有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加快建立制造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动国际衔接与互认。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加快出台碳管理相关机制及政策,以及规范碳管理数字化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今年在其《关于加快建设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的建议》中反映,缺少官方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限制了我国在全球产品碳足迹管理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性。

“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助于统一碳足迹核算标准,指导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雷军建议,加快建立制造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动与国际数据库的衔接与互认,并逐步建立中国深度参与、主导的全球碳足迹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完善的碳足迹数据共享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数据库建设和运营,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政策资金扶持。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反映,近年来,国际“碳壁垒”渐行渐近,国内汽车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对于企业层面和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核算仍处于摸索阶段,碳排放数据来源广泛且标准不统一,进一步增加了短期内达到国际互认的难度。

“出台碳管理相关机制及政策以及规范碳管理数字化平台刻不容缓。”李书福建议,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

2023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快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明确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行业主管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为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公共服务;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依法合规发布细分领域背景数据库。

同时,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研究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自愿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帮助企业查找生产和流通中的碳排放管理薄弱环节,挖掘节能降碳潜力;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碳足迹较低的产品。加强国际碳足迹方法学研究,充分发挥双多边对话机制作用,加强与国际相关方的沟通对接,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核算规则和认证结果方面衔接互认。

今年初,江苏省上线了首个产品碳足迹实时管理平台。3月4日,江苏省出台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到2025年,出台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力争完成400个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电池、光伏、钢铁等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搭建,省级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启动运行,产品碳足迹标识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到2030年,江苏全省产品碳足迹管理标准体系基本完善,电池、光伏、钢铁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得到广泛推行,完成1000个左右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一批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基本建成,市场主导、多方协同、高效服务的碳足迹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碳足迹标识在生产、消费、贸易、金融等领域应用广泛,碳足迹国内外采信互认机制不断完善。

北京市于2021年发布了碳中和、碳足迹核算指南地方标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作为缔约方签署了联合国时尚产业气候行动宪章,参与时尚产业气候全球治理,并将碳管理创新2020行动升级为气候创新2030行动。

6日上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推进碳足迹有几个难点,一是产业链的上下游关联性。“也就是说,所有的碳足迹必须要从产业链上来综合核算,然后对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产品、每一个环节进行核算,跨区域、跨部门、跨企业的事情比较难;二是核算方法和标准的统一问题。因为碳足迹涉及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产品,而目前,各部门的核算标准和方法学,有的缺乏,有的不衔接。

常纪文建议,推进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立,先从标准和方法着手,参考发达经济体的标准和方法,与国际接轨,同时体现中国的国情和特色,与国家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