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我們要的城鎮化,絕不是簡單地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裏有個落腳處。”在西部某省代表團小組會上,有關城鎮化的討論十分熱烈。大家普遍關心的是,進入城鎮化“下半場”後,我國城鎮化的潛力究竟還有多大,而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又該如何走穩走好?

城鎮化率65%,通常被認爲是城鎮化進入“下半場”的臨界線。得益於進一步放寬城市落戶條件、增強縣域綜合承載能力等政策舉措加快落地,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至66.2%。

城鎮化率是衡量城鎮化水平的一個指標,但不是絕對指標;城鎮化率只是一個全國的平均數,在東部與中西部之間、在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之間,城鎮化率還存在較大差距。城鎮化率的不均衡性,意味着我們在整體城鎮化水平提升上仍有較大空間。

有研究機構的測算顯示,目前我國至少還有約2億人仍處於較低水平的城鎮化狀態,正如代表委員們討論時所說,對於很多新市民來說,城市還只是個落腳處——他們雖然人在城市,但在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並沒有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在住房、養老等方面仍面臨不少困難。

事實上,讓農業轉移人口不僅願意來城市,還要讓他們能紮下根、融入當地生活併成爲城市的一分子,這纔是高質量城鎮化的應有之義。從數字指標上看,我國已提前完成了“十四五”城鎮化規劃目標,但在城鎮化發展的質量上,我們仍需儘快補齊短板。問題在於,在城鎮化“下半場”,提質升級的抓手在哪裏?

抓手之一,突出以人爲本,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目前仍有1.7億進城農民工和隨遷家屬尚未在城鎮落戶,有序推進這部分人羣市民化是城鎮化的首要任務。要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接納上億人口逐漸進入城市,同時要關注那些處於低水平城鎮化狀態下的新市民,幫助他們儘快融入城市。從一些地方的實踐看,以高質量的城鄉建設來推動人的全面城鎮化以及現代化進程,將是多贏之舉。

抓手之二,強化縣城載體,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從全國來看,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也普遍較高。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依託各地產業資源稟賦和優勢,因地制宜培育當地特色產業集羣和高水平產業園區,通過提高縣域綜合承載能力,爲新型城鎮化注入新動能。

抓手之三,促進協調發展,加快培育打造現代化都市圈。當城鎮化率超過65%以後,人口向超大特大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羣集聚的趨勢就會愈發明顯。通過培育現代化都市圈,可以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利用都市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作,有助於都市圈內優質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

說到底,城鎮化“下半場”,就是“以人爲核心”的城鎮化,雖然難度更大、困難更多,但它的明天也更加值得期待。

監製/連俊

審覈/王玥

編輯/李正宇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