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外貿,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三駕馬車”之一。自去年中國外貿增速放緩以來,一些外媒炒作“中國外貿寒冬來了” “中國出口訂單轉移”,以此唱衰中國經濟。

當前中國外貿企業發展情況究竟如何?怎樣看待中國外貿形勢?全國兩會期間,記者採訪代表委員和業內人士,探討上述問題,回應外界關切。

中國外貿發展形勢如何?

回顧2023年,面對外需低迷和不確定因素疊加等多重挑戰,中國全年貨物貿易進出口以人民幣計微增0.2%,個別月份出口負增長,對比2021年增長21.4%、2022年增長7.7%的速度,的確“慢”了不少。

一些西方媒體片面地、靜態地進行報道,稱“中國外貿寒冬來了”,放大對中國經濟的悲觀預期。那麼,現實情況如何?

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進出口數據顯示:以人民幣計,今年前2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8.7%,其中出口增速重回兩位數達10.3%;以美元計,進出口同比增長5.5%,其中出口增長7.1%。

美國《華爾街日報》中文網以“勢頭強勁”評價中國前2個月出口,並稱出口增幅遠高於早些時候其調查的經濟學家預期的3%。

德國之聲稱,出乎意料的出口增長可能會讓人對中國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感到樂觀。

不只看“賬面”,來自企業的感受更爲直觀。

廣東陽江十八子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積回代表感慨,過去一年確實極其艱難,先到歐洲拜訪客戶,再去美國參加展覽會,明顯感覺需求疲軟,但拓市場初見成效,今年前2個月訂單同比增長18%。

十八子以廚房刀剪產品爲主,出口至歐洲、南美、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李積回代表說,當前最大挑戰仍是外需不足,公司已籌備好參加本月下旬舉行的美國芝加哥家庭用品展。

放在當前全球貿易大環境來看,中國外貿企業取得的每一筆訂單都極爲不易。

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說,今年我國外貿面臨的形勢總體還十分嚴峻。

一方面,多個國際組織預計,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仍將低於歷史平均水平,外需下滑的壓力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世貿組織預計今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長3.3%,地緣衝突、全球“超級大選年”等也將對全球貿易產生外溢影響,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疾風知勁草。不少代表委員這樣表示:外部環境確實很“寒”,但中國外貿不會“涼”。

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代表告訴記者,公司出口產品種類很多,其中橡膠產品出口增勢尤爲明顯,春節期間也沒有停工,出口量已佔到總產能的40%。

經過多年努力,浙江傳化合成材料公司突破國外“卡脖子”技術,成功自主研發稀土順丁橡膠,全球前25強的輪胎企業中,有22家與傳化合成材料達成了合作,其中10多家爲年度合約客戶。

“加強科技創新,走向產業鏈中高端,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根本之策。”徐冠巨代表說。

中國外貿發展壓力確實不小,但企業頂壓前行、以變應變、搶抓機遇的決心更大。

今年前2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同比增長17.7%,佔中國外貿總值的54.6%,比去年同期提升4.2個百分點;同期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1.8%,佔出口比重近六成。

“推動外貿質升量穩”“加大吸引外資力度”“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多項舉措將爲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王文濤說,中國外貿發展的產業基礎、要素稟賦、創新能力都在不斷增強,出口商品正向價值鏈上游攀升,進口市場機遇也在擴大,展現較強韌性。

“訂單轉移”“產業外遷”怎麼看?

“訂單轉移”往往伴隨“產業外遷”。多重壓力之下,外媒頻頻炒作“訂單轉移”,該如何看待?

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委員表示,“訂單轉移”有多種情況,有的是企業基於全球競爭形勢和產業格局變化進行的主動轉移,符合市場規律;有的是受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影響,包括個別國家干擾等導致的被動訂單轉移。

廣汽集團就是主動“走出去”的企業之一。

“出口乃至發展海外本地化生產將是未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量,國際化是廣汽集團未來幾年的重點發力方向。”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代表說,目前廣汽正在尼日利亞、馬來西亞、泰國投資建設海外工廠。

馮興亞代表認爲,對於全球競爭比較充分的行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可能依賴單一市場,要通過加強海外佈局,持續提升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真正引發外界擔憂的是部分企業被迫出海建廠的現象。

四川東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從事新材料研發、製造、銷售,董事長唐安斌代表對此感受頗深。

“公司薄膜類產品出口美國面臨被徵收特別關稅25%、反傾銷稅接近70%,聚酯薄膜產品出口韓國面臨被徵收高額關稅37%的情況,市場拓展存在一定困難。”唐安斌代表說。

爲應對中美經貿摩擦等不利影響,這家公司佈局海外市場銷售以及製造基地,前2個月出口銷量同比增長35%,但競爭壓力仍然較大。

事實上,中國已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大勢所趨。

儘管“果鏈”遷出中國的消息頻傳,然而,蘋果公司首次在2023年首屆鏈博會上披露,其前200家供應商中有151家在中國生產,而這前200家供應商佔蘋果總採購的98%。

數據顯示,有進有出、穩中有進纔是中國外貿的主流——

從產品看,2023年,中國出口中間品佔我國出口總值的47.3%。其中,對日本、墨西哥出口汽車零配件類,對美國、德國出口鋰電池類,對越南、印度尼西亞出口平板顯示模組類中間品,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從區域看,今年前2個月,中國對東盟、歐盟、美國前三大貿易伙伴出口均保持增長,分別增長9.2%、1.6%、8.1%;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增長13.5%。

“不是說企業在國外建了廠,國內出口就少了,不能直接劃等號。”馮興亞代表說。

儘管世界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持續重構,但中國在其中的地位依然穩固:中國出口國際市場份額穩定在14%左右,中間品進出口佔比達61.1%,展現較強韌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