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企之所以會瞄準失能險這個新賽道,是因爲這是一個雙贏的產品。

當重疾險日漸式微,是否會有一條新產品線,既可以在需求端滿足客戶需求,又可以在供給端爲失速的健康險尋找新的增長可能?從近期的市場情況看,保險公司將目光聚焦在了一直處於缺位狀態的個人失能險上。

繼去年有險企推出附加險形式的個人失能險之後,近日一款險企“抱團”開發的個人失能險產品再次引起了市場的關注。這款名叫“青山在”的產品由平安健康險、人保健康險、太平洋健康險聯合螞蟻保一起推出,也是目前市場上唯一一個加入暫時性失能保障責任的失能險。

“失能險是不是一定會成爲爆款我沒辦法預測,但它一定屬於劃時代的產品。”平安健康險總經理助理、總精算師丁雯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險企瞄準失能新賽道

失能險,也稱爲收入損失保險或收入保障保險,旨在爲因疾病或意外傷害導致工作能力喪失的被保險人提供經濟保障,是商業健康險中的一大類別。

我國失能險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行業交流數據顯示,當前重疾險和醫療險佔據健康險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各佔45%左右,而四大類健康險產品中的另兩個——失能險和護理險佔比較低,合計不足10%。而在國外成熟市場,失能險佔比則超過30%。

“其實在國際上健康險的幾個業務線還是相對平衡的,我們現在還是有一點太頭重腳輕了。”丁雯表示。

不過,從市場情況來看,近兩年保險公司開始瞄準了失能險這條新賽道。

據業內人士介紹,過去保險公司在飛行員或運動員等特殊職業的團體失能保障險上做過嘗試,而從2022年開始,華貴人壽與中再人壽以定期壽險的附加險形式,推出了行業首款互聯網專屬個人失能保險,使得這一險種走進大衆視線。之後,多家險企開始跟進開發個人失能險。

從失能險的產品形態來看,主要爲定期給付型保險,根據疾病狀態和意外傷殘狀態以及失能標準來擬定相應的失能狀態和賠付標準。

以此次的青山在爲例,據丁雯介紹,其基本面向在職人羣,可投保年齡爲16~55週歲,繳費期和保障期均爲10年,保障金額有5000元/月、1萬元/月、2萬元/月三檔可選,最長賠付時間爲100個月,即最多能享受200萬元保障。而從保費角度而言,以30歲男性用戶爲例,選擇2萬元/月的保障方案,一年保費爲1200元。如果選擇5000元/月的方案,一年保費則爲300元左右。並且,在10年保障期內保費都不變。

和之前其他險企試水的失能險相比,此次青山在的行業突破意義在於不僅包含70種重疾導致的失能和四大功能損傷,還加入了暫時性失能保障責任,這也意味着其覆蓋了日常生活中可能碰到的骨折、急性闌尾炎等手術住院的情況。

“這和普通失能險相比,其實增加了客戶的可獲得感。”丁雯表示。不過,她也坦言,面對失能險這條新賽道,保險公司過去並沒有積累太多直接的經驗,同時青山在住院、重疾、功能損傷的三層複雜結構讓險企在定價和風控上有一定挑戰。

據丁雯介紹,在此次失能險的精算方面,平安健康險採用了重疾險、醫療險的定價經驗以及重疾險的重疾定義等數據,尤其針對產品中住院手術這一層級細化地分析了醫療住院賬單天數、持續醫療成本等數據,最終確定產品價格和賠付條件等要素。而在風控方面,則採用醫學覈保和結合螞蟻芝麻分等財務覈保相結合的方式,以防逆選擇或騙保等風險。

失能險能否接班重疾險

“總體而言,我們對失能險非常感興趣。”在丁雯看來,險企之所以會瞄準失能險這個新賽道,是因爲這是一個雙贏的產品。對於家庭“頂樑柱”來說,這個產品可以保障因患病導致收入減少甚至中斷從而讓個人和整個家庭都陷入經濟困難的風險;對於保險公司來說,也是重疾險式微之後一條新的增長線,或許可以迎來健康險市場的新時代。

事實上,健康險過去“重疾爲王”的時代已在改變。一度佔到健康險七成的重疾險近幾年遭遇了新單保費的連續下降。

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保險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數據,重疾險新單保費增速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別爲-5%、-25%和-35%,2022年重疾險新單保費不到歷史高點(2018年)的三分之一。2023年,大型險企重疾險新單保費總體降幅更是達到近60%。

業內人士認爲,重疾險的式微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重疾險,尤其是帶身故責任的終身重疾險槓桿太低,在較低槓桿下民衆保額普遍不足,無法完全覆蓋部分重疾的治療費用;二是百萬醫療及惠民保等“爆款”醫療險產品出現,用其較高的槓桿和較低的保費門檻使得重疾險在醫療費用補償方面的功能被取代;三是,重疾險過去更多靠線下代理人隊伍銷售,但隨着代理人隊伍大幅縮減再加上近兩年件均保費更高的增額終身壽等儲蓄型險種的熱銷,重疾險銷售也受到了較大影響。

那過去一直被市場忽視的失能險是否能接班?

丁雯分析稱,從保險角度而言,同爲給付型險種,重疾險也伴有收入損失保障的屬性,失能險可以與重疾險疊加互補,但與每年保費數千元甚至上萬元但保額卻可能僅有幾十萬元的重疾險相比,失能險的槓桿顯然更有優勢。“當80後、90後成爲互聯網保險的消費主力,保險產品是否高槓杆是他們會特別關注的。”丁雯說。

同時,在她看來,目前也正是切入失能險較爲合適的時機。“過去槓桿較低的帶身故責任的終身重疾險熱銷,也與民衆當時的保險理念有關,所以那時失能險這類消費型健康險是很難推的。而隨着近年來消費者保障意識的改變,以及百萬醫療險帶來的對於消費型險種的認知提升,失能險此時引入是非常有機會的。”

她對健康險的配置建議是:首先是一份醫療險,再補充失能險,在上兩個“剛需”配備後,最後視支付能力可再選擇一份護理險。

“百萬醫療險一般能夠覆蓋醫療費用,但收入損失以及康復的費用仍然會有空缺,失能險和護理險則可以填補上這個空缺,前者補償失能狀態下‘上班族’幾乎一定會發生的收入損失,後者一旦產生長期護理需求則可補償其長期費用,這樣可以使得整個治療康復過程中的損失都得到補償,是一套完整的健康險支付解決方案。”丁雯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