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甲,燙頭,染髮……”這些現代人一樣都不會少。那在沒有美甲店,也沒有“Tony老師”的古代,女性們如何“美美”裝扮自己呢?去年《夢華錄》和《蘭閨喜事》的熱播,向大家展現了宋代女子的“穿搭”,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一起穿越回宋代,看看那時的女子都有哪些“裝備”吧!

圖片電視劇《蘭閨喜事》截圖

《夢粱錄》記載,南宋時杭州匯聚諸行百市、萬種商品,

“最是官巷花作,所聚奇異飛鸞走鳳、七寶珠翠、首飾花朵、冠梳及錦繡羅帛、銷金衣裙、描畫領抹,極其工巧,前所罕有者悉皆有之。”

與前代首飾大而飽滿的風格也不同,宋代女子的首飾盒裝滿細膩與精緻。她們把日常生活中的美鏨刻在釵簪梳篦之上,與自然萬物同頻而生,瀟灑而又浪漫。

頭上金釵十二行

“釵”在古時又寫作“叉”,《釋名》對釵字的解釋爲“釵,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從外形上也可看出,這種頭飾的兩腳分叉,所以稱爲釵。釵的功用是束結長髮,堪稱古代盤發神器,現代人使用的U形髮卡就是由此演變而來,所以釵的材質多選用有一定硬度的材料來製作。較早出現的釵主要爲骨釵,後來出現金銀釵、玉釵等。釵光鬢影、玉釵橫斜,一直是經典的古代仕女形象。

折股釵,是兩宋及元代最爲通行的樣式,一般爲實心,由一根金條或銀條對摺而成,釵頭有方頭和圓頭之分,釵身細圓,通常於釵首部分鏨刻紋樣,釵尾鏨刻銘文。折股釵不是單純的裝飾性頭飾,宋代女子用它來挽發,時稱“關頭”。折股釵佩戴時橫貫整個髮髻或插於髮髻一側,也有把多支折股釵插成一排的,有時爲了讓髮髻更牢固還會配合裝飾一把梳子。典型的宋代折股釵樣式,是在釵梁裝飾弦紋、竹節、竹葉和花卉。

 

圖片金纏絲釵,北宋,此釵裝飾有竹節紋,是典型的宋代折股釵樣式

釵樑上製作出各種裝飾稱爲花頭釵。趙長卿《醉蓬萊》“金鳳釵頭,應時戴了,千般忔戲”中寫鳳釵之生動可愛。河南登封王上村宋墓壁畫上,侍女發頂斜插鳳釵,髮髻外的兩隻釵腳也被描繪出來。

 

圖片竹葉紋金橋樑釵,南宋,現藏東陽市博物館。此釵釵梁並立花頭15對

花筒釵,是在兩片金材質上分別鏨刻花卉,各卷作喇叭筒,將兩個喇叭筒在合口處對接形成整體,兩個花筒上又各自裝飾花帽。花筒釵一般爲空心,有的連釵腳也作空心設計。宋代首飾名稱常出現的“連二連三”,是指若干對花頭或花筒並連於釵梁。湖南臨湘陸城南宋墓出土過一支金連二連三式花筒釵,並排連接了多個花筒釵,呈扇形展開。南京太平門外王家灣宋墓,出土過一件工藝極爲複雜的花筒釵,弧形釵樑上並列排放了花筒13對。不過這還不是花筒最多的,江蘇江陰梁武堰小學宋墓出土過一支“北周鋪造”銀鎏金釵,弧形釵樑上並列排放的花筒多達33對。揚之水猜測,古詩中所說“頭上金釵十二行”,其形態很可能釵腳仍然是分開的兩支,釵首卻是展開的一整排。

步動則搖

《釋名》對步搖解釋爲:“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步動則搖是對這種首飾的最直觀形容。步搖與簪、釵等頭飾結合形成步搖簪、步搖釵,一方面襯托女性的靈動美感,其次也是對女性行動的一種束縛。宋代步搖可以分爲系墜類步搖和金片金絲類步搖。

圖片金步搖,宋

系墜步搖結構上分爲墜部和飾身兩部分,兩者之間以圈、扣等活動結構相連,佩戴者走路時時墜子產生擺動。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代皇后像都繪入了步搖飾品。金片金絲類步搖多被設計成仿生造型,綠葉、芙蓉、牡丹、蝴蝶、蜻蜓、鳳凰等都曾出現在宋代步搖上,其中以花葉和羽翼造型最爲常見。如何將金片和金絲製作得極薄極細,是步搖搖曳晃動的關鍵。最爲難得的是,這些如頭髮絲般纖細的金絲不是拉制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對工匠技藝要求之高可想而知。金絲金片成型後,還要裝飾花瓣、葉片、蝶翼等。佩戴者走動時絲片受力產生微微的震動,花瓣和蝶翼就會隨着擺動,形成如宋徽宗所描述“頭上宮花妝翡翠,寶蟬珍蝶勢如飛”的生動效果。出土於株洲市攸縣丫江橋窖藏,元代花鳥蜜蜂銀腳金步搖的簪頭連綴着金片做成的花朵、蜜蜂、大雁、枝葉等造型,紋飾精細繁複,是金絲步搖中的上品。

兩耳炫濯垂珠璫

我國古代玉器中有珥、璫、瑱等,都屬於耳部飾品,其中璫在《釋名》的解釋爲:

“穿耳施珠曰璫,此本出於蠻夷所爲也。蠻夷婦女輕淫好走,故以此琅璫錘之也,今中國人效之耳。”

揚之水認爲:“女子戴耳環成爲普遍的風氣,就漢族聚居民區域來說,始於宋。”宋代皇后的盛裝像都是戴長串珍珠耳飾的,不過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哲宗昭慈聖獻皇后便服像卻沒有戴耳飾。這也似乎印證耳飾從少數民族地區傳來的說法。宋代開始,社會風氣對婦女肢體的束縛逐漸強化,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纏足,二便是穿耳,穿耳佩戴耳飾成爲明顯的女性標誌。宋代人薛師石描述夢中佳人的整體裝扮是:

“夜夢佳人姱且長,星冠霞帔雲衣裳。雙眉淺淡畫春色,兩耳炫濯垂珠璫。”

圖片佩戴簾梳時梳背倒插在髮髻裏,花網自然垂墜於前額或額角鬢邊,如同珠簾

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劉沆墓出土的彎月形金耳環,可以算是宋代耳飾設計最簡單的代表:這對耳飾由一段由粗至細的金條彎曲成爲彎月的造型,穿耳的一頭較細,方便佩戴,下端漸粗,佩戴時有垂墜感。

宋代耳飾最大的特點是形象的仿生性,宋人謂之“象生”,題材主要是植物動物,少數爲代表祥瑞的龍鳳。宋代人熱衷關注生活中常見的小物小景,如石榴、甜瓜、茄子等,並反映在耳飾造型上。

圖片金穿玉摩竭戲珠紋耳環,北宋,現藏易縣文物保管所。耳環風格稍見遼代風格,但主體爲宋風

茄型耳環造型,便是仿照茄子這一在宋代十分常見的蔬菜果實。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宋代李唐王朝後裔家族墓地出土金鑲水晶紫茄耳環,上面裝飾金茄蒂和金絲捲成的細蔓,金蒂下覆蓋有一顆用紫水晶製成的茄子。宋代《證類本草》載:“茄子,新羅國出一種,淡光微紫色,蒂長,味甘,今其子已遍中國蔬圃中。”此外,還有金石榴耳環、葵花紋金耳環,均取其多子多孫之意。湖州還有一件梅花形耳墜,兩朵梅花相銜接,花皆作重瓣梅,極爲精緻。

佩戴戒指和手鐲的時尚

佩戴戒指和手鐲成爲時尚,同樣始於宋代。

圖片金鉗鐲,北宋,現藏易縣文物保管所。宋元時代常見的金銀腕釧多爲開口式,大多做成中間寬,然後向開口處的兩端收窄、收細的形態

自西漢以後,佩戴臂環之風盛行。隋唐至宋,婦女將臂釧戴於手臂上裝飾已經非常普遍。臂釧材質有金銀,故而有金釧、銀釧。從文獻、實物和圖畫上來看,臂釧是佩戴於上臂的環形首飾,又稱跳脫、條脫,或是纏臂金。蘇軾在《寒具》中寫過:“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纏臂”是宋時女性極爲流行的臂飾,金纏臂就是以金打造的纏臂,做法是將金打造爲長絲之後環轉而成,可以通過左右滑動來調節鬆緊。

宋元時代常見的金銀腕釧多爲開口式,即做成中間寬,然後向開口處的兩端收窄、收細,然後於端口以細金絲或細銀絲纏繞收尾的款式。有些鐲面飾有立體的圓珠的樣式,珠內又可分爲實心和空心兩種。故宮藏宋畫《搜山圖》中可以看到佩戴臂釧的女子形象。

圖片河南偃師酒流溝北宋墓畫像磚,現藏國家博物館。畫像中的廚娘一隻手將衣袖折於肘部,上臂露出明顯的多圈臂釧

日常生活中的頭飾

花樹、博鬢、花釵、龍鳳花釵冠等是宋代后妃頭冠上常用的頭飾。花樹多以株爲單位,與釵樣式相似,但枝狀結構更爲豐富。博鬢的造型爲耳狀,戴冠後位於腦後下方呈向外衍生狀,上面多飾以花鈿、珍珠等貴重材料。博鬢常以雙數對稱佩戴,外延墜有珠飾,效果與步搖相同,不過南宋楊價夫婦墓女主人所戴鳳冠,兩側除了分別有兩對累絲步搖外,同時各有一扇金鏤花博鬢,可見博鬢與步搖並不能混爲一談。《中國文物大辭典》“博鬢”條釋曰:“冠兩旁兩片葉狀的寶鈿飾物,後世謂之掩鬢。”不過,這些頭飾的組合多見於正式的場合或畫像中,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後宮妃子的頭飾也以簡單的簪、釵、簾梳等居多。

我們把目光從宮廷轉入民間,宋代一些特殊行業如歌舞伎裝扮也十分華麗。這些女子皆梳高髻,戴高冠,外罩羅紗蓋頭,額前系兩撇展示束帶。宋代不少伎人的頭飾曾爲女性爭相追求的時樣,有人拿着這些頭飾圖樣給工匠,令其仿造。

圖片金包青金石慈姑葉耳環,北宋,現藏易縣文物保管所。耳飾從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女子戴耳環成爲普遍的風氣,就漢族聚居民區域來說,始於宋”

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中諸多女像的頭飾,是北宋中後期女性頭飾的一個小小縮影,這些頭飾包括有金、銀、織物、珠翠等,其中頭巾最多。此時的女性頭飾已經有了組合關係,包括簪與耳環的組合,簪、釵、耳環的組合等,這些女性頭飾審美已經明顯偏向宋人高雅清新、溫潤秀逸的審美特點。從河南許昌白沙鎮宋代末期家族墓的壁畫來看,即使是盛裝的時候,女性頭飾也沒有出現前朝女性頭飾那般濃豔富麗的特點。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李嵩《聽阮圖》中,樹木圈圍之下,一文士手持拂塵,倚坐在榻上納涼,聆聽女子撥阮,身旁另有一美人拈花,兩名丫鬟焚香、揮扇。文士與女性同處一空間,女子頭飾淡雅,姿態優美,與宋代士大夫清新脫俗審美如出一轍。

南宋時女性首飾有了更多的固定組合形式,典型的有簪、鐲、釵、耳環、梳背的組合和簪、耳環、鐲、指環的組合。與北宋比較,鐲飾和指環在南宋女性的首飾盒中有了一席之地。

簪戴四時景

宋代人生活注重時序,不僅體現在飲食作息上,女性佩戴首飾也講究依時簪戴。她們在冬日的元宵佳節喜歡佩戴鬧蛾、雪柳、玉梅爲主題的首飾,所謂“鬧蛾雪柳,人似梅花瘦”。立春時節就用金箔剪出“宜春”字樣貼在彩燕和幡勝上,以“彩燕”“春雞”形象爲簪也十分盛行。彩燕頭飾由金箔和紙絹製成,柔軟輕薄,行動時雙翼顫動,似飛未飛。《武陵春》有“桃花髻暖雙飛燕,金字巧宜春”,寫的就是這種飄逸的簪戴效果。1982年,浙江德清武康銀子山出土一對南宋時期銀鎏金鳳凰銜花簪,爲純銀鎏金器,簪首由銀片鏤刻錘揲而成,一爲鳳銜菊花,一是凰銜牡丹,簪杆呈圓針狀。鳳的形態栩栩如生,工藝細緻精湛。

圖片銀鎏金梅花簪,北宋,現藏易縣文物保管所。冬春之交,梅花主題不僅出現在女子妝容,更會反映在髮髻上。宋代梅花釵簪耳飾的仿生程度令人拍案叫絕

冬春之交,梅花主題不僅出現在女子妝容,更會反映在髮髻上。梅花釵簪耳飾的仿生程度令人拍案叫絕。到了端午時節,艾虎、符籙就成爲女子首飾的主題,作用是辟邪祈福,寄託着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夏季鮮花盛開時,女性們開始在鬢邊插滿各色花卉,“翠葉銀絲簪末莉”就是把香氣襲人的茉莉花簪戴上頭;到立秋日,滿街叫賣楸葉,心靈手巧的女孩把楸葉剪成花樣作爲頭飾,所謂“釵頭秋葉玲瓏翦”。宋詞裏“吟鬢底,伴寒香一朵, 並簪黃菊”“醉拍朱闌, 滿簪丹桂,細與姮娥說”,講的則是在秋日簪戴應季的黃菊與丹桂。

這些節慶首飾多爲應節而做,大多屬於一次性消費品,其材質主要是絲帛和紙。其製作大致先以紙或絲帛剪制、粘貼出各種形狀,然後將其粘於細竹篾或銅鐵絲之上,使用時插戴於髮髻或冠上。這些頭飾雖然材質低廉,裝飾效果卻很好,用“吳綾蜀綺”剪裁點畫的鬧蛾兒,粉須香翅、栩栩如生,插戴於頭,纏纏嫋嫋,搖曳生姿。女子們戴着鋪翠冠兒,滿頭插戴玉梅、雪柳、鬧蛾、大蟬,場面好不熱鬧,也許在很多宋人眼中,美與金錢的多寡並無必然聯繫。

參考資料:

《宋代女性頭飾設計研究》

《中國古代金銀首飾》

《宋代耳飾文化研究》

《宋詞中的女性頭飾》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