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英傑

日前,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發佈的《涉金融理財類糾紛審判白皮書(2020-2023)》(下稱《白皮書》)顯示,涉金融理財類糾紛案件數量保持穩中有升態勢,相較2020年,2023年受理案件增長約40%。

《白皮書》認爲,金融理財領域呈現打破“剛兌”態勢,促使大衆理性投資導向更爲彰顯、金融消費者和中小投資者保護理念更加凸顯、金融政策與司法規則協同銜接更加突出。對此,西城法院根據審判經驗提出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消費者樹立科學理念、行業協會發揮自律效能、監管與司法部門強化協同等倡議,呼籲各金融機構、消費者、行業協會、監管及司法部門共同打造穩定有序、各方共贏的金融市場生態環境。

涉金融理財糾紛數量穩中有升

2020年至2023年,西城法院共受理涉金融理財類糾紛案件310件,涉案標的額達15.18億餘元。其中,2020年收案64件,2021年收案73件,2022年收案84件,2023年收案89件。從案件逐年變化情況看,涉金融理財類糾紛數量呈穩中有升態勢。

西城法院副院長畢菲表示,在對案件系統梳理、深入分析後,發現涉金融理財類糾紛主要呈現出爭議問題相對集中、金融創新多業態促使理財糾紛多樣化、金融理財類糾紛主體衆多等特點。

在司法實踐中,畢菲透露,金融理財糾紛領域呈現三大發展態勢:一是打破“剛兌”促使大衆理性投資導向更爲彰顯。資管新規過渡期已結束,“剛兌”被徹底打破,一方面更加強調社會公衆對金融理財產品風險收益的理性評估,買者自負,理性投資理念逐步強化;另一方面,各類理財產品也迎來全面淨值化時代。二是金融消費者和中小投資者保護理念更加凸顯。隨着金融理財交易架構愈發複雜,對如何實質性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提出了更高要求。遵循“賣者盡責、買者自負”損失承擔原則,法院要在個案辦理中處理好平等保護與傾斜保護、契約自由與契約正義的適用關係。三是金融政策與司法規則協同銜接更加突出。在當前金融強監管、防風險爲主導的大背景下,金融監管規定的密集出臺,豐富了司法審查不同機構時可資依據的規則供給,金融機構自身合規管理質量也成爲司法審查及認定金融機構義務履行情況的重要參照。

打造穩定有序金融市場生態

針對上述案件趨勢、特點和風險,金融街人民法庭法官劉茜倩發佈法院倡議,號召消費者樹立科學理念,正確理解“買者自負”原則,打破固有的保本保收益認知,充分了解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理性謹慎投資。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審慎推介產品,充分提示風險,勤勉盡責管理,健全事後監督,保障消費者權益。行業協會發揮自律效能,以行業自律規則落實金融惠民政策,做好溝通協調和教育引導工作,推動協同治理。監管與司法部門強化協同,建立通報交流機制,共享前沿數據,防範風險隱患。

其中,金融機構在投資管理階段,應謹慎勤勉管理。應以投資人利益最大化爲根本原則,各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不得多產品混同運作;遵守“同份額同權利”原則,公平對待每一個消費者;制定和實施差異性風險管理策略和程序,確保持續有效地識別、計量、控制和應對風險。

“在資管行業打破‘剛兌’的背景下,金融理財市場正逐步完成全面淨值化轉型,希望發佈的典型案例對各方有所啓發,樹立‘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理性投資意識,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更好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持續優化投資理財環境,促進金融業良法善治、行穩致遠。”西城法院新聞發言人、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趙瑩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