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誕生就與音樂息息相關,“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這些記錄中國早期社會狀況和先民生活的詩歌,從語言到情感,無一不美,美到甚至有人說,“如果一生只能讀一本詩集,那隻能是它了。”

《詩經》,就這樣驚豔了時光——

 

《詩經》裏有最美麗的女子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寥寥幾句,一個絕世美人的形象躍然紙上。清代的姚際恆直言:“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爲絕唱。”

 

《詩經》裏有最溫潤的君子

 

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真正的君子,要像切、磋、琢、磨等方法一樣精益求精地修養自己的才德。這也成了後世許多人對君子的一個認可標準。

 

《詩經》裏有最純真的情愫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鳩婉轉地鳴叫,雙棲在河中的沙灘上。美好的女子呀,是君子想追求的對象。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小夥子思念着女子,翻來覆去睡不着。這種單純的愛戀,也許就是孔子所說的“思無邪”吧。

 

《詩經》裏有最清新的約會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美麗的女子在城牆角等我,我到了,她卻藏起來,讓我抓耳撓腮,不知如何是好。

少年的愛戀總是羞澀甜蜜又可愛,偷偷見一面,彼此就能高興好幾天。那時最簡單的幸福,就是你在鬧,我在笑。

 

《詩經》裏有最專一的奔赴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

雖則如雲,匪我思存。

 

縱然外面美女如雲,可她們都不是你。

有一種感情,是非你不可,是獨一無二的偏愛,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詩經》裏有最美好的新婚祝福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枝頭上的桃花開得燦爛而盛大,就像這要出嫁的姑娘一樣。就在這交相輝映的美麗裏,祝福她婚姻幸福生活美滿。

 

《詩經》裏有最歡喜的心情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外面風雨交加,雞叫了半天。思念充盈着女子的心,這樣的天氣,不知道心上人在外面過得好不好呢?正想着念着,心上人突然出現,那種喜出望外、欣喜若狂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只化作一句:見到你回來,我怎能不滿心歡喜?

 

《詩經》裏有最溫馨的婚後生活

 

宜言飲酒,與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夫妻兩人一起喝酒聊天,你彈琴我鼓瑟,歲月靜好,多麼希望就這樣一直到老。

平平淡淡纔是真,一屋兩人,三餐四季,就是歲月極美。願有一人,陪你看世事變遷,細水長流。

 

《詩經》裏有最煙火的場景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

 

七月的時候,蟋蟀在野地裏鳴叫;八月的時候,蟋蟀在屋檐下鳴叫;到了九月,蟋蟀就跳進房門來;到了十月,蟋蟀藏在牀下。

人在世間棲居,總有幽幽詩意,哪怕是蟋蟀這樣的小蟲,也能給人帶來生活的時序感。讀到這首詩,我們也彷彿對古人這種緩慢悠長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體會。

 

《詩經》裏有最感人的親情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心夭夭,母氏劬勞。

 

詩人感受到溫暖的南風的吹拂,看到棗樹在吹拂中發芽生長,由此想到母親養育子女的辛苦。

這是一首感念母親辛勞的歌,清代劉沅說它是“千秋絕調”——悱惻哀鳴,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確實,媽媽這個稱呼,只是叫一叫,就觸動心絃。

 

《詩經》裏有最動人的離別

 

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這位姑娘要出嫁,一直把她送到遙遠的郊外。望着她的背影漸漸消失,淚珠像落雨一樣滾滾而下。

人生也許就是這樣吧,不斷告別,不斷長大,過程中總會有不可避免的痛。宋代許顗高度評價這一句,“真可以泣鬼神矣”。

 

《詩經》裏有最直白的寬慰

 

且以喜樂,且以永日。

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人生苦短,每天開心一點,歡喜一點,如果你死了,別人就會得意地佔領你的家了。

話雖然說得直白,卻也不無道理,儘量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是我們不負生活、不負自己的方式。

 

《詩經》裏有最傷懷的慨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當年我離開時,楊柳正茂盛,隨風搖曳。如今我重回家鄉,天上正下着紛飛的大雪。

景物都非,人事又豈能沒有變化,想想便覺傷情。世事無常,沒有人能逃過時間的洗禮。

 

《詩經》裏有最過硬的交情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永以爲好也。

 

你送我一個木桃,我回報你一塊美玉,不是爲了報答,而是爲了我倆情誼永相存。

真正的情誼與物質無關,而在於是否真摯和真誠。這句也被評:“千古交情,盡此數語。”

 

《詩經》裏有最深沉的誓言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真正的愛情,是哪怕生死也不能阻隔,是牽了你的手,就要和你走到老。

以驀然一眼爲始,以相伴一生爲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