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防範人身險行業風險再出新舉措。《證券日報》記者從多家保險機構處瞭解到,近期監管部門要求人身險公司進一步嚴格落實成本收益匹配原則,部分中小險企的萬能險結算利率上限下調至3.3%,而大型險企的結算利率上限進一步下調至3.1%。同時,分紅險的分紅水平也要參照萬能險執行。

業內人士認爲,對萬能險結算利率、分紅險的分紅水平等進行限制,將推動險企負債端成本下降,是防範利差損風險的重要舉措。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險企防風險、降成本都將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結算利率上限連續下調

防範利差損風險是近年人身險行業的重要課題,監管部門已採取了一系列舉措。

自2023年8月1日起,普通型人身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從3.5%下調至3.0%,分紅險預定利率上限從3%降至2.5%,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的上限從3%降至2%。

自今年1月份起,根據監管部門要求,各險企的萬能險結算利率不超過4%(年化,下同)。當時的要求還提及,到今年6月份萬能險結算利率上限應進一步壓降,或將視情況分爲3.8%和3.5%兩個級別。不過,近日監管機構已經下發新的要求,萬能險結算利率上限分別下調至3.3%和3.1%。可見,監管部門加快了對萬能險結算利率上限的下調要求。

那麼,最新的萬能險實際結算利率水平如何?《證券日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在已發佈2月份結算利率的546款萬能險產品中,共有238款產品的結算利率高於3.3%,佔比約43.6%。其中,共有9款產品結算利率爲4%,分別來自兩家人身險公司。結算利率在3.5%(含)到4%(不含)之間的共有195款,結算利率在3.3%(不含)到3.5%(不含)之間的共有34款。按照新的結算利率上限要求,這些萬能險的結算利率將進一步下調,萬能險的結算利率上限也將正式進入“3時代”。

萬能險的結算利率相當於險企給客戶的實際投資收益率,結算利率高意味着產品競爭力強,但險企的成本也會較高。一般情況下,在投資上行期,險企爲了搶佔市場會及時上調結算利率;在投資下行期,險企綜合考慮市場競爭力、客戶感受等因素,結算利率下調會相對滯後。但長期來看,結算利率必將回歸與投資收益相一致的水平。

在投資收益下行及監管加以引導兩大主要因素影響下,近年來萬能險結算利率持續下降;代表萬能險保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佔人身險公司總保費之比持續下降。2023年,人身險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5659億元,占人身險公司總保費之比約14.4%;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同比增長5.9%,不及總保費增速。

儘管如此,由於銀行存款利率連續下調後處在較低水平、權益投資市場波動較大,萬能險因具有保底收益率,較好滿足了部分低風險偏好人羣的理財需求,仍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近期,也有部分保險公司主動控制萬能險規模,壓降風險。

多舉措壓降負債端成本

無論是下調保險產品預定利率,還是下調萬能險結算利率上限,在業內人士看來,都是同一個目的,即防範利差損風險。而要全面防範行業性風險,還需多舉措壓降負債端成本,包括防範費差損風險、調整產品結構等。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監管部門近兩年爲防範人身險行業風險進行了多次調研並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整體來看,在人身險行業存量業務的利差損風險方面,一是因爲壽險產品的期限比較長,二是因爲近幾年險資運用收益率持續下降,導致利差損風險進一步暴露。

陳輝同時表示,除了防範利差損風險,保險行業還需要有效控制費差損風險,當前銀保渠道的“報行合一”已經開始實施,經代渠道也在逐步執行,但部分險企在“現金流風險”面前,可能會無視“報行合一”,導致費差損風險增加。

從險企實際投資收益率來看,2023年,險資運用餘額約28.2萬億元,年化綜合收益率和年化財務收益率分別爲3.22%和2.23%。其中,2.23%的財務投資收益率創下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也是2008年之後首次降至3%以下。

從市場利率走勢來看,近兩年我國主要利率普遍呈下行趨勢,拉低險資固收類資產的投資收益並增加再投資風險。從資本市場來看,2021年至2023年,A股整體震盪調整,且市場風格多變,給險企權益投資帶來不小挑戰。

對於未來市場利率走勢,分析人士認爲,後期政策利率仍有進一步下調的可能,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亦有下行空間。這也給險資後續投資帶來挑戰。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此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利率下行週期,投資收益率長期下行是必然趨勢。若保險產品端的定價策略和分紅策略不進行相應調整,行業的利差損風險就會逐漸積累加劇。當前,保險行業面臨着潛在的利差損風險,是長期產品隱含的剛性資金成本和長期投資收益下行之間的缺口導致的。如果保險行業積極調整業務結構,加大非保證收益的產品發展力度,根據投資端的表現調整負債成本,則可以更好地實現資產負債匹配。

在陳輝看來,過去20多年,我國人身險行業主要依靠保費增長實現繁榮,而在未來10年,行業更需要追求規模和質量的平衡發展,在保費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尋求高質量發展更優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