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燕飛

近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下稱《意見》),明確提出形成2家至3傢俱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券商提升跨境綜合業務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刻不容緩。

建設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投資銀行,既依賴於一流的服務、產品和機制,也要對標國際頭部券商打造全球化競爭力。我國資本市場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支持企業到境外市場上市及融資,同時吸引優質紅籌企業迴歸A股市場,爲培育一流投資銀行提供沃土。

券業國際化面臨歷史機遇

當前,培育一流投資銀行成爲資本市場關注熱點。《意見》明確建設目標的“時間表”——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推動形成10家左右優質頭部機構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態勢;到2035年,形成2家至3傢俱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

券商行業國際化發展面臨歷史機遇。近年來,隨着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國家作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部署,優質紅籌企業迴歸A股,境內市場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日益增強,券商國際化戰略向縱深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與跨境證券投資的發展爲券商發展帶來歷史機遇。2023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52.3萬億元,同比增長24.2%,人民幣成爲我國跨境收付第一大結算幣種。證券投資業務繼續成爲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增長的支撐力量之一。

隨着國家穩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企業“走出去”產生了巨大的金融需求。境內券商作爲中國企業的陪伴者,需要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國際化業務就此迎來發展良機。

境內市場對境外投資者“磁吸力”持續增強。境外投融資主體在境內資本市場展業時,需要更加了解我國法律及市場環境的券商提供服務,相對境外券商,境內券商優勢更明顯。

海外業務佈局奮蹄疾馳

隨着資本市場高水平開放加速,境內券商海外佈局奮蹄疾馳。近年來,越來越多境內券商加大海外業務的佈局,主要通過助力企業境外上市及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DR)、開展跨境業務、對境外子公司增資等。

證券公司在海外進行多維度的展業活動,爲集團創造了豐厚的營收與利潤。Choice數據顯示,A股上市券商中共有19家公司披露了境外業務收入。以2023年半年報計算,境外業務收入排名前五的券商分別爲中信證券、華泰證券中金公司海通證券中國銀河,分別爲48.68億元、38.75億元、29.88億元、29.79億元和10.61億元。

在助力境內企業“走出去”方面,境內券商迎來加速佈局期。自2023年3月31日《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及配套指引文件正式實施以來,截至今年3月21日,已有超110家境內企業在境外上市新規施行後完成備案,獲取境外上市前置條件。這些企業大多選擇赴港上市。

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投資銀行服務企業出海將有廣闊空間。中金公司香港投資銀行部主管陳永興認爲,在中國證監會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備案制落地、港股上市規則的持續更新及互聯互通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具備豐富市場經驗的投資銀行擁有明顯優勢。

在服務企業出海方面,相比境外券商,頭部境內券商具有優勢。首先,從發行角度講,境內券商貼近境內企業,更能貼近產業特點,向境外機構講好企業故事,爲境外IPO項目發行奠定基礎;其次,從交易定價角度看,頭部境內券商已形成較爲全面的境內外銷售網絡,國際化部署不斷加強,有望成爲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首選顧問。

在跨境業務上,券商近兩年增長勢頭迅猛。中證協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券商跨境業務存續規模已突破1萬億元大關,達10214.09億元。目前,共有中信證券、海通證券等10家券商獲得跨境業務試點資格並實際展業。

打造國際化券商任重道遠

不過,境內券商國際化之路並不平坦。

業內人士直言,境內券商在境外展業的難點包括:一是境內券商母公司在境外採取“一個平臺,多級結構”佈局,境外子公司較多,集團化管控存在挑戰;二是資本補充能力缺乏,境內母公司注資受到跨境資本流動的嚴監管;三是較爲依賴境內客戶,業務範圍受限,同質化經營現象嚴重。

中泰國際研究部主管趙紅梅表示,建設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投資銀行,既依賴於一流的服務、產品和機制,也需博採衆長打造全球化競爭力。

機遇與挑戰並存,打造國際化券商任重道遠。“境內券商的國際化發展不但要‘走得快’,更要‘行得穩’。”她表示,近兩年來海外市場波動,給一些重資本高槓杆模式下的境內券商出海帶來極大考驗,券商風險控制能力和流動性管理成爲持續發展的關鍵。

她認爲,券商出海不僅要發展IPO業務,還要發展後續的做市、衍生品業務,這需要券商完善組織架構,滿足多樣化的境外機構投資者需求。此外,券商的境外子公司應增強與母公司協同,利用母公司的銷售網絡與業務資源,建設一體化平臺,實現跨境資源聯動,將合規與風控管理納入統一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