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對信託行業來說,“破剛兌”“縮非標資產”已成爲常態,但受投資者風險偏好的影響,非標資產產品依然認購火爆。3月25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有不少信託產品銷售人士曬出稀缺優質非標項目吸引投資者目光,這些產品類別以政信信託爲主,收益率在5.5%—7.2%左右,不少產品需要提前預約纔可以購買。

在分析人士看來,相較目前的標品信託產品,非標政信信託產品風險程度趨同、預期收益率較高、選擇面更廣,但在壓降非標融資業務的背景下,傳統業務規模和佔比還有一定的壓降空間,投資者在選擇時應理性對待,不要盲目跟風。

非標政信信託走俏

“優質非標產品上新,稀缺省會核心項目。”一位信託銷售人士推薦稱,“受投資者的喜歡,非標政信信託產品最近賣得很好,這些項目都是負債率低、政府隱性債務清零試點區域,安全性有保障,這款項目最近一週進款2億元左右。”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這位信託銷售人士推薦的產品規模爲6.4億元,投資期限爲三年,自然人投資者每半年付息,投資資金100萬—200萬元,利率可達5.8%—5.9%/年。

另一位信託銷售人士也打出了優質非標政信信託的項目,該產品融資方爲當地平臺,主體信用等級爲AA,主要承擔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旅遊運營。產品季度付息,100萬元投資一年期利率爲6.5%,300萬元投資一年期利率達到6.9%,1000萬元投資一年期的利率高達7.2%。“客戶的需求很高,現在信託產品有部分是非標類別,像目前的政信信託、定融產品都是非標,這部分產品賣得很好。”這位信託銷售人士介紹稱。

政信信託就是向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提供貸款的信託產品,由於擁有背靠政府的特點,政信信託也被打上“安全”“償債能力高”等標籤。

一位信託銷售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政信信託背靠地方政府,比一般信託產品穩健很多,非標政信信託產品一直都有,只不過規模沒有以前那麼多。去年推出一攬子化債方案以來,城投債務風險有所降低,這也是近期非標政信信託產品火爆的原因之一”。

除了認購火爆之外,不少產品需要提前預約纔可以購買。“3月27日有款非標政信信託產品要成立第一期,需要提前預約排隊才能購買。”一位信託銷售人士介紹,“這款產品融資方爲當地基建主體之一,資金用途用於償還金融機構借款。產品收益率爲5.5%/年,雖然收益表現不高,但產品安全性較高。”

談及非標政信信託產品走俏的原因,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表示,今年2月信託市場募集以農曆新年假期爲分界線,先抑後揚,節前平淡,節後存量業務快速出清,呈現罕見的火爆募集行情,與資本市場交相輝映。同時固收產品收益率保持下行趨勢並有所加速,而新增項目在農曆新年這個前後都是屬於空窗期,在市場供給不足和需求強勁的共同作用下,導致“量價齊跌”的情況出現。相較目前的標品信託產品,非標政信信託產品依然是風險程度趨同、預期收益率較高、選擇面更廣、業務模式更靈活的模式,依然是當下受到投資者青睞的較好的選擇品種。

投資者不應盲目“上車”

非標政信信託產品屬於信託公司較爲傳統的業務之一,曾與工商企業、證券投資、金融機構和房地產並列爲信託行業重點投向的五大領域。以年度爲單位計算,自2013年開始,投向政信信託的規模不斷增加,在2017年達到高峯,來自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17年末,信託資金投向基礎產業的規模爲3.17萬億元,較2016年末的2.73萬億元同比增長16.27%。

2018年投向基礎產業的資金信託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政合作政策調整的影響,在當年末下滑至2.76萬億元,後又在2019年末上漲至2.82萬億元,隨後便進入下行通道。

受規範政府平臺融資、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影響,資金信託投向基礎產業的佔比自2020年開始下降,2021年底繼續降至11.25%,同比下降了3.88個百分點,在當年所有投向中的佔比名次也從前兩年的第二位下降到了位居第六的末位。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投向基礎產業資金信託規模已經降至1.52萬億元。

根據一攬子化債的政策導向,非標融資一直在收緊,非標政信信託被壓縮也是大概率事件。用益信託研究院研究員喻智認爲,目前來看,對於政信信託業務未來的發展,業內也並不太明確,不過短期內部分信託公司對政信業務的依賴還較大,疊加投資者對非標政信項目的熱情比較高,這類項目還會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但從長期來看,與地方政府的深入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將會成爲政信合作的主題,但產品形態還在探索階段。

“原有的非標業務,特別是其中的房地產業務風險化解、城投業務非標轉標都面臨深刻的結構性調整。”廖鶴凱進一步指出,加之監管對傳統信託非標融資類業務的諸多限制措施,後續傳統業務規模和佔比還有一定的壓降空間。而標品業務在過去幾年發展迅猛,已經是信託業最重要的業務構成之一,特別是不少公司在“非標轉標”的過程中把握了一波債券大行情,不過也導致當下信託新增參與債券市場難度有所提升,對投資者而言,無論是非標信託產品還是標品信託產品,在購買時要理性分析,不要盲目跟風。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