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岳陽日報

圖爲紅薯種植基地。

近期,岳陽縣很多家庭都會擺上一道來自家鄉的“土貨”——手工製作的紅薯片,而這些紅薯片,大多出自於岳陽縣穎水薯業發展有限公司。

該公司負責人陳顏,是一名典型的“新農人”。他出生於1988年,受父輩影響,有深厚的農業情懷,近年來流轉土地種植紅薯6000餘畝,帶動全縣2200多戶農民,每年戶均增收3300餘元。

回鄉創業 家鄉的產品“走出去”

從岳陽縣月田鎮鄧谷村走出去的大學生陳顏,畢業後賣過保險、開過餐廳,但最終選擇了創業。

而他創業的地點,就選在了家鄉。

起初,他種過金銀花、冬棗、橘子樹,但均不見起色。後來,他轉種紅薯。“光種紅薯還不夠,投入與回收不能成正比,所以,我把目光放在了深加工上。”陳顏說,“家裏爲我籌集了40萬元的啓動資金,我們從紅薯粉絲深加工開始,慢慢做到了現在的規模。主要產品有紅薯粉絲、紅薯粉還有紅薯片。”

“創業很苦,跑資金、跑項目,還要做市場。”與陳顏交談時,他的話語間有不同於同齡人的謹慎,“我想,讓家鄉的產品走出去,讓家鄉的老百姓富起來。”

在陳顏的帶領下,近年來,該公司讓全縣2096戶6311名貧困戶脫貧,貧困戶平均每戶增收3376元,而家鄉的產品,也早已走出“三湘四水”,飛向全國各地。很多在外的遊子喫到入口甘甜而又有嚼勁的紅薯片,不禁感嘆:這是小時候的味道。

岳陽縣穎水薯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紅薯種植基地基礎上,研發“紅薯種植數字平臺”,實現了紅薯產銷基地從傳統種植管理方式到現代農業智慧園種植的轉型升級。

服務村民 與家鄉人形成利益“共同體”

在發展紅薯產業的過程中,陳顏創業的這家公司始終堅持“龍頭企業+貧困村+貧困戶”的產業開發模式,確保紅薯產業扶貧工作健康發展。

僅紅薯產業扶貧工作一項,該公司的紅薯基地遍佈全縣三個鄉鎮的14個重點貧困村,總面積達6000畝。爲了規範管理,他們以縣農業農村局的合同文本爲基礎,與月田鎮、毛田鎮對應重點貧困村及非貧困村、900多戶種植戶都簽訂一式四份的三方合同,其中各村種植戶合同裝訂成冊分交由月田鎮、毛田鎮政府扶貧辦,明確規定三方權利義務,其中丙方是貧困村駐村第一書記,負責甲乙雙方合作的監管人和監督人,確保紅薯產業扶貧工作不走題、不跑調。

近幾年,該公司多次從河南商丘引進高產量品種的紅薯種苗,無償免費提供給貧困戶們種植,並提供紅薯種植專用有機肥料。爲了保證紅薯質量和產量,以及加工技術精益求精,公司安排合作社組織員工逐個對月田鎮14個村的貧困種植戶進行紅薯種植技術及管理措施的產前培訓,使種植戶熟練掌握技術。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的針對性的施肥,全縣紅薯產量比較穩中有升。

該公司還簽訂保底價上門回收鮮紅薯,明確規定保底收購價格爲每公斤鮮紅薯1元,平均計算下來,村民每畝紅薯收入約爲2500元。

“比較其他農產品來說,付出不太多,收入卻比較高。”在採訪時,村民連連豎起大拇指。因該公司的紅薯系列製成品都是手工完成的,村裏的女同志和60歲左右的老年人都成爲該公司紅薯加工的主力軍,成功帶動了周邊剩餘勞力就業,加速周邊產薯區經濟增長,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

發展養殖 不斷拓寬產業鏈

在農業上積累了一定資金和經驗的陳顏,這幾年又開始拓寬產業鏈。

2020年,他成立珍禽養殖基地。該養殖基地位於岳陽縣筻口鎮大塘村的600畝山林之中,公司養殖區四面環山,另有300畝油茶樹基地,空氣新鮮,爲養殖區創造了天然而獨特的防疫屏障。

養殖區分爲現代化肉雞標準化規模養殖區與生態土雞散養區。肉雞規模養殖區年出欄量達到了20萬羽,散養區主要品種有鵲山雞、蘆花雞、綠殼蛋雞、珍珠雞等,土雞產品及土雞蛋備受廣大消費者青睞,供不應求,土雞蛋年銷售量達到了220萬枚。

“生態養殖區充分利用自然條件,讓珍禽在養殖區覓食野草、野菜、樹葉、昆蟲、果籽,再配以玉米爲主的雜糧等天然原粗食料,真正實現原生態的養殖效果,達到綠色食品級別。”說起這,陳顏很是自豪。

“現在生意越做越大,我更堅信自己返鄉創業是正確的,我願意用一輩子去做好這一件事。”陳顏說。

(歐陽林 羅 玲 陳志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