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隋朝,雖然僅僅只存在了37年,只能算是一個短命王朝。但是隋朝在歷史上的意義,卻極爲深遠,因爲隋朝直接結束了南北朝。

隋朝的歷史,還得從南北朝中期的時候開始說起。話說南北朝中期的時候,北方由北魏統治,南方則是由南梁政權統治。當時北魏已經建立了很多年,內部的民族問題和土地兼併問題都很嚴重,所以就開始爆發起義。

在這個起義的過程當中,有個叫楊忠的普通士兵,逐漸開始崛起,成爲了一個將軍。再後來,北魏徹底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楊忠就去了西魏,逐漸成了西魏的十二位大將軍之一,替西魏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此期間,楊忠又被西魏的大權臣宇文泰看重,盡力栽培。而宇文泰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又盡力拉攏西魏的一些重要將領,以及關中和隴西地區的大家族。這些將領家庭,以及關中隴西地區的傳統豪強家族,就構成了後世赫赫有名的關隴集團。

而在關隴集團當中,楊忠他們家因爲楊忠的存在,自然可以名列其中。只不過因爲楊家當時人比較少,還算不上什麼大家族。

如此,又過了二十多年以後,宇文家把西魏篡取,建立了北周。北周建立後,楊家因爲一直擁護宇文家,所以也就沒在這次改朝換代的過程當中,遭遇什麼損失,反倒是被繼續加官進爵,後來被授予了‘隨國公’的爵位,這就是後來隋朝這個名字的來歷。

不過,北周建立後沒過多久,楊忠就去世了。隨着楊忠去世,他的兒子楊堅,徹底繼承了他的爵位。

楊堅繼承爵位之後,又過了幾年,北周這邊就出了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名叫宇文邕。宇文邕是一個很有才華的皇帝,上位之後沒過幾年,就對內抓穩了權力,並且大力提升北周的國力。而當北周國力強大起來之後,宇文邕又揮師東進,去進攻東邊的北齊。

之前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之後,西魏這邊被宇文家篡權,建立了北周。而東魏那邊,最後則是被高家篡權,建立了北齊政權。而當宇文邕率軍東進的時候,北齊這邊恰好是昏君在位。所以,沒過多久,北周就滅了北齊,徹底統一了北方。

在北周滅北齊的過程當中,楊堅因爲是繼承了他爹大將軍的位置,自然也要率軍參戰。在這個過程當中,楊堅不但立下了很多戰功,而且也打出了自己的地位。所以,宇文邕直接選擇和楊堅結親,讓自己的兒子宇文贇,娶了楊堅的女兒。

再之後,就在北周剛剛統一北方之後不久,宇文邕就掛了。宇文邕死後,他的兒子宇文贇即位,這下子楊堅瞬間就成了國丈,他的女兒成了當朝皇后。而且這個宇文贇也不是什麼好皇帝,登基之後天天喫喝玩樂,特別荒唐。更諷刺的是,後來這個宇文贇嫌自己有一個皇后不過癮,乾脆直接立了五個皇后;嫌做皇帝沒意思,乾脆直接禪位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宇文贇禪位的時候,僅僅只有21歲。有這麼一位荒唐的皇帝在位,北周自然是好不了的,就連宇文贇本人也不可能長壽。所以宇文贇禪位之後,僅僅只過了一年,就因病去世了。

宇文贇的禪位和去世,對楊堅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宇文贇活着的時候,對楊堅非常忌憚,搞得楊堅不得不自請外調,去南邊統帥軍隊準備征討南陳。不過,就在楊堅執掌兵權之後不久,宇文贇就去世了,這反倒成了他的政治資本。

再之後,楊堅聯合幾個高層官員,直接篡改了宇文贇的詔書,宣佈由楊堅輔政。楊堅輔政之後,做皇帝的是他外孫子,而且還是個孩子。當朝太后是他女兒,前線軍隊又都歸他管轄。整個北周,自然沒誰比他權力更大了。

所以,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裏,楊堅先是找個理由,把宇文家幾個有實權的王爺,找到京城軟禁起來。與此同時,一些比較忠於宇文家的地方將領,開始起兵反抗。在地方將領起兵之後,楊堅直接派出自己這邊的老將韋孝寬平叛。結果毫無懸念,很快就把所有叛軍都給滅了。

在地方反抗勢力被鎮壓下去之後,此時的楊堅,已經沒有任何忌憚了。所以,公元581年,楊堅正式逼迫自己的親外孫禪位給自己,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就這樣,隋朝開國了。

因爲楊堅之前繼承了他爹的隨國公的爵位,所以隋朝的名字也由此而來。但是因爲‘隨’有走的意思,所以就把隨便的‘隨’,改成了隋朝的‘隋’。

隨着楊堅登基,整個中原北方,都在楊堅的控制之下了。但是此時的楊堅,卻不得不面對兩個新的敵人。一個是南邊的南陳政權,另一個則是北方草原上的突厥。

之前從北魏分裂,一直到隋朝開國的這段歷史當中,中原北方可以說是亂象紛呈。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當時北朝這麼亂,爲什麼沒有外敵入侵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爲就在北朝混亂期間,南朝和草原其實也不太平。草原那邊,原本在北魏時期,是柔然部落稱霸。而隨着北魏衰落,柔然也衰落了,繼而被突厥取代。到了楊堅即位的時候,突厥政權正處於極盛時期,隨時都有可能南下滅隋。

至於南朝這邊,在北魏混亂初期的時候,倒是也進行過北伐。不過再之後,沒過多久,南梁政權同樣開始內亂,最後被南陳政權取代了。而在南梁滅亡的這個過程當中,當時北邊還是西魏時代,西魏趁亂接納扶持了一部分南梁後人,在荊州地區建立了西梁傀儡政權。

而到了隋朝這會兒,隋朝自然也接管了西梁。

所以,楊堅即位之後,就必須同時面對突厥和南陳的雙重威脅。面對這種威脅,楊堅制定了先北後南的策略。先擊退北方的突厥,然後再南下滅陳。

所以,從楊堅登基開始,接下來的幾年裏,隋朝的主要任務,一方面是盡力積攢國力,另一方面則是想辦法擊敗北方的突厥。

在這個過程當中,首先,突厥趁着隋朝剛剛開國,南下入侵。但是因爲隋朝提前防備,所以最終只能對隴西一帶進行劫掠,隋朝並未遭受太大損失。而這一戰結束一年多以後,隋朝這邊,楊堅採納了名將長孫晟的建議,對突厥內部進行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最終成功瓦解了突厥內部,直接把突厥給打到分裂了。

自此之後,突厥分裂成了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分,內戰不止。而對於隋朝來說,突厥的威脅,也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了。

隨着突厥的威脅解除,接下來,隋朝的下一個任務,自然就是平定南方的南陳了。在隋朝反擊突厥的這幾年當中,隋朝在南方其實也沒閒着。一方面完全控制了西梁,徹底把西梁的地盤納入隋朝。另一方面,則是連年對南陳進行襲擾,干擾南陳政權的耕種時間,削弱南陳的國力。

再加上當時南陳政權這邊,在位的陳叔寶,又是一個出了名的昏君。這個條件,更是給隋朝送上了一個神助攻。

所以,在擊退突厥數年之後,公元588年年底,隋朝直接派五十多萬大軍南下,對南陳發起了滅國戰。在隋朝的攻勢下,南陳政權根本就抵擋不住。僅僅幾個月之後,就被隋朝攻破了首都建康,俘虜了皇帝,至此南陳徹底滅亡。

而南陳滅亡之後,隋朝又趁勢派人前往嶺南地區,對嶺南地區進行招撫。面對強大的隋朝,嶺南地區自然也不敢反抗,只能乖乖投降。而隨着嶺南地區臣服,整個中原,終於徹底被隋朝統一了起來。

這一年,是公元589年,距離當年西晉滅亡,已經過去了272年。

光是重新統一中原這個貢獻,就已經很大了。但是楊堅統一中原之後,接下來他的所作所爲,則是讓隋朝的統治貢獻,更上了一層樓。

隨着中原地區被統一,接下來隋朝的任務,自然就是清除外患,同時發展國內,恢復國力了。之前兩百多年了,中原地區常年南北割據內戰,這段內戰,對中原地區的整體實力,產生了巨大的消耗。但是楊堅掌權之後,卻利用各種政策,快速恢復隋朝國力。

隋文帝的統治貢獻,說起來就比較多了。簡單來說,隋文帝個人生活簡樸,反對鋪張浪費。在農業上繼續延續了均田制,這種均田制其實已經很類似近代的土地所有制了。簡單來說,就是國家擁有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權,將這些土地分給沒有土地的農民。到了時間之後,再把土地給收回來。

除此之外,隋文帝還大力進行水利建設,設置官辦糧倉,減少勞役。在隋文帝的建設下,隋朝國力迅速開始恢復,出現了所謂的‘開皇之治’。

除此之外,在對外戰爭方面,隋朝也取得了空前的成果。在統一中原之前,隋朝已經把突厥給打到分裂了。而南下滅陳之後,徹底騰出手來的隋朝,則是又先後兩次對突厥發起反擊戰,最後徹底把突厥打到臣服。

而隨着突厥徹底臣服,隋朝周圍的幾個政權,比如高句麗、吐谷渾等政權,也紛紛對隋朝表示臣服。就這樣,擊敗了突厥之後,隋朝一躍成爲了整個東亞地區的霸主。

除此之外,隋朝還再次向西域方向擴張。雖然擴張成果有限,因爲西突厥的存在,沒能像後來的唐朝那樣,佔據整個西域。但是隋朝對西域的進取,意義還是極大的。因爲自從西晉滅亡之後,中原政權就很少能夠再控制西域。所以隋朝對西域的進取,這個意義實在是難以想象的。

客觀來說,歷史上真實的隋文帝,和古代所有皇帝相比,已經算是最完美的了。和其他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相比,隋文帝的成就,只高不低。

但既然如此,隋朝又是怎麼做到二世而亡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於隋文帝的接班人,隋煬帝楊廣。

統一南陳之後,隋文帝又在位了15年時間,把隋朝治理的蒸蒸日上。直到公元604年,隋文帝病重。而隨着隋文帝病重,隋朝就迎來了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接下來發生的,是一樁千古謎案。

隋文帝病重的時候,當時身爲太子的楊廣,一直在宮裏盡心服侍。楊廣本來不是太子,他本來是隋文帝的嫡次子,之前隋朝剛剛開國的時候,隋文帝便立自己的嫡長子楊勇,做了太子。而楊勇這個人,本人是一個典型的文藝青年,對治國理政並不是太過感興趣。

相比之下,楊廣則是要出色很多。當年隋朝南下滅陳的時候,便是由二十歲的楊廣全權統領。雖然實際指揮的,並不是楊廣本人,但是作爲名義上的統帥,楊廣還是很厲害的。所以後來,經過激烈的爭奪戰之後,楊廣最終贏得了隋文帝的青睞,讓隋文帝廢掉了楊勇,改立楊廣爲太子。

而隋文帝臨死之前,楊廣一直在旁邊侍奉着。據史書記載,當時楊廣迫於宮裏的規矩,晚上不能貼身侍奉隋文帝。所以在隋文帝病重的時候,就派人送了一張紙條,詢問隋文帝身邊的人。但離奇的是,這張紙條最終竟然傳到了隋文帝的手上。

隋文帝收到這個小紙條之後,頓時勃然大怒,認爲是楊廣有意要篡權,所以打算連夜廢掉楊廣,重新立楊勇做太子。但是在那個夜晚,楊廣麾下最信任的官員張衡,進入了隋文帝的寢宮。天亮之後,大家就發現,隋文帝駕崩了。

所以,隋文帝的死,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沒有人知道,隋文帝到底是不是楊廣派人給弄死了。

不管隋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總之隋文帝死後,楊廣順利登基了。

而隨着楊廣登基,本來局面大好的隋朝,很快就被楊廣搞得一塌糊塗。

對於楊廣這個人,後世始終存在巨大的爭議。尤其是到了網絡時代,有些極端的歷史愛好者,更是聲稱楊廣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帝。對於楊廣身上的爭議,我們暫且不說。但就楊廣本人來說,有一個形容詞,後世是罕見沒有爭議的。

楊廣是一個暴君。

他未必是一個昏君,但肯定是一個暴君。

所謂暴君,就是指不顧百姓的死活,不惜一切代價去實現自己的個人目標。楊廣登基之後,很快就開始上馬好幾件超級工程。比如修大運河,開創科舉制,建造洛陽城,在各地建造宮殿,多次出巡,三徵高句麗……

如果單從對國家的意義來說,這幾項超級工程,幾乎每一項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修造大運河,可以直接溝通南北。不但可以加快各地的運輸速度,還可以保持南北地區的人口流動,避免再出現南北朝對峙的情況。開創科舉制,徹底打破了自漢朝開始的人才推薦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人才上升通道的壟斷。

建造洛陽城,可以轉移隋朝的政治中心,削弱關隴集團的影響力。多次出巡,可以更好的瞭解地方上的情況,避免偏聽偏信。三徵高句麗,可以削除消滅東北方向的隱患,有利於國防建設……

就連最爲後世詬病的大修宮殿,其實也有隋煬帝自己的道理。隋煬帝修宮殿,不只是爲了自己享受,同時也是在各地建造一座座戰爭堡壘。每一座宮殿內部,都藏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一旦戰爭開始,可以馬上使用。

而且,隋煬帝還多次不辭辛苦,前往各地視察。隋煬帝甚至親自跋涉千里,遠赴玉門關以西考察。這一路上極其危險,據說就連楊廣的親姐姐,都死在了路上。而在楊廣之前,中國歷史上也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到過玉門關以西,親自考察過西域。

隋煬帝所做的這些事情,如果單挑出任何一件,其實都是對國家有利的好事。

但問題是,當這些好事,同時發生在一個朝代,老百姓就受不了了。

以上任何一件超級工程,都是需要動用整個國家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而同時啓動這幾件超級工程,勢必會導致隋朝國力嚴重透支,百姓承受不起。

所以,就這樣,隋煬帝登基六年之後,隨着大運河、洛陽城等超級工程逐漸進行,隋朝就進入了一個臨界點的狀態。此時的隋朝,雖然依舊強大,但是老百姓卻開始怨聲載道。如果這時候隋煬帝迅速收手,開始休養生息,隋朝的問題其實並不會太大。多修養個十年八年,其實也能修養回來。

但問題就在於,在這之後,隋煬帝非但沒有收手,反倒是下令從全國範圍內,徵調全國精銳,征討高句麗。

征討高句麗,這件事徹底壓垮了隋朝。

之前的幾項超級工程,已經讓百姓怨聲載道。而開闢科舉制,建造洛陽城,則是從根本上動了隋朝高級貴族的蛋糕。所以在這之後,在整個隋朝內部,百姓不支持隋煬帝,貴族也不支持隋煬帝。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隋煬帝又從全國範圍內,徵調民力去征討高句麗。

客觀來說,隋朝征討高句麗的方向,其實並沒有錯。因爲高句麗確實是隋朝在東北方向的心腹大患,後來唐朝也是花了三代人的時間,徹底滅掉了高句麗。但問題是,當時隋朝的國力已經嚴重透支了,不足以讓隋煬帝再進行如此大的軍事行動。

所以,就在隋煬帝剛剛宣佈,要從各地徵調百姓,征討遼東的時候。山東地區的百姓王薄,首先揭竿而起,開啓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大幕。

如果這個時候,隋煬帝及時收手,其實還是有挽救餘地的。但偏執的隋煬帝,屬於那種典型的精英型人格,他始終堅信自己纔是決定這個國家的人,百姓不管怎麼做,都不可能影響國家。所以接下來,隋煬帝明知到國內反對,仍是從國內大幅抽調力量,前往遼東作戰。

據後世史學家推算,當時楊廣至少徵調了一百萬以上的軍隊,前往遼東參戰。歷史上很多著名的戰爭,參戰雙方都曾經聲稱自己有百萬大軍。但那些情況,基本上都是虛的。能有個三五十萬人,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但是楊廣這次不一樣,楊廣當時是真的調動了上百萬的精銳軍隊。這些上百萬人裏面,不包括所謂的輜重部隊,全部都是可以直接參戰的精銳。

而除了這上百萬人之外,楊廣還調動了更多的人力,負責運輸補給。想要保證上百萬人的補給,那後勤力量需要多少人,恐怕就難以想象了。所以,隋煬帝的這次遠征,基本上是調動了隋朝的所有人力,絕對是傾國之戰了。

這種傾國之戰,如果打贏了,後面一切都好說。但結果,隋煬帝偏偏打輸了。

因爲隋煬帝本人,並不是一個太會領兵打仗的統帥。當年楊廣雖然有領兵滅陳的經驗,但當時真正指揮的,是以楊素爲首的幾位隋朝老將。但這一次征討高句麗,楊廣是親自指揮的。

非但如此,楊廣還玩所謂的微操作,要求下面的將領,必須要向自己請示之後,才能開始作戰。

如此打仗,焉能不敗呢?

所以,隋朝這上百萬大軍征討遼東,連着打了三年,雖然重創了高句麗,但自身同樣也是折損嚴重。上百萬隋朝精銳,基本九成以上都死在了遼東。

這場戰爭,直接導致隋朝直屬的軍事力量,瞬間暴跌。而當隋朝政府的軍事力量暴跌,下面的百姓又開始起義的時候,隋朝國內自然瞬間就不穩了。

所以,等到楊廣登基十年之後,也就是三徵高句麗結束之後,隋朝內部已經是烽煙四起,各地農民軍紛紛開始起兵造反。當然,即便到了這個時候,楊廣其實依然沒放棄征討高句麗。在第三次征討之後,楊廣其實依然想要再次組織軍隊,征討高句麗。只可惜國內民變四起,軍隊已經組織不起來了。

隨着隋朝內部烽煙四起,原本被隋朝壓制的突厥、吐谷渾等周邊政權,也開始蠢蠢欲動。最關鍵的是,因爲國內開始混亂,那些已經不支持隋煬帝的官員和貴族,開始逐漸自立一方,準備起兵反對隋煬帝。

在這些官員當中,首先起來反對的,正是當年輔佐楊廣登基的大功臣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之前楊廣第二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楊玄感便忽然在楊廣身後起兵。只可惜當時楊廣麾下軍隊依然很強,而且楊玄感本人指揮錯誤,所以最終被平定了。但這場叛亂之後,楊廣又大肆株連,導致他進一步失去了隋朝統治階層的人心。

到了這個時候,隋朝要是不亡,那纔是怪事了。

所以,從大業十年開始,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裏,隋朝不斷鎮壓各地的起義軍。但是起義軍卻如同野草一樣,殺之不絕。尤其是到了大業十三年的時候,以李密和翟讓爲首的瓦崗軍,更是迅速擴張,佔領了大半個河南。

到了這一步之後,隋煬帝本人也知道,隋朝已經積重難返,所以就想要帶領最後一部分隋朝精銳,前往江都也就是揚州地區避難,企圖偏安江南。

但正是這個決定,徹底斷送了楊廣。

大業十二年,楊廣帶着麾下最後一部分精銳軍隊,從關中地區出發,前往江都地區。而當楊廣前往揚州之後不久,瓦崗軍便徹底崛起,佔據了河南大部分地區,截斷了楊廣迴歸關中的通道。

如此一來,作爲隋朝老窩的關中地區,自然就瞬間變得空虛了起來。而且,隨着楊廣抵達江都,隋朝在各地的統治,也都逐漸崩潰。

所以,到了大業十三年的時候,隋朝開始徹底崩潰了。

這一年,起兵造反的,不再是那些底層農民軍,而是原本作爲隋朝官員的高層貴族實力。在這一年當中,山西北部的劉武周,雄踞太原的李淵,隴西的薛舉,以及南方的蕭銑,都紛紛開始起兵。尤其是李淵,李淵從太原起兵之後,看準了關中地區的空虛,直接閃擊長安。短短四個月之後,便千里奔襲,從山西一路打到了長安地區,繼而佔據了整個關中。

所以,到了大業十三年年底的時候,楊廣還能控制的,就只剩下了洛陽地區,已經他本人所在的揚州地區。至於南方,此時則同樣是民變四起,各地官員也紛紛脫離了隋朝的控制。

在這種局面下,隋朝的滅亡,已經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但誰也沒想到的是,最後要了楊廣性命的,並不是這些反對勢力或者農民軍,而是他麾下最信任的禁軍。

就在隋朝崩潰的同時,已經拿下長安的李淵,擁立楊廣的一個孫子楊侑爲帝,同時尊楊廣爲太上皇。李淵打着楊侑的旗號,在關中地區又建立了一個以他本人爲主導的隋朝政府。而洛陽地區,楊廣的另一個孫子楊侗,則是作爲洛陽地區名義上的控制人。但因爲楊侗本人年齡太小,權力其實都由下面的大臣執掌。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歷史進入了大業十四年,也就是隋朝的最後一年。

進入這一年之後,隋朝在各地的統治,越發崩壞。而在江都地區,一個傳言卻忽然開始盛行。有人傳言,楊廣打算永遠留在江都,不打算返回關中了。

這個謠言,瞬間導致江都地區的禁軍,軍心打亂。因爲禁軍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關中人士,他們的家人和朋友,都在關中地區。如果讓他們永遠無法返回關中,他們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漸漸地,禁軍當中開始出現逃兵的現象。

就在這個時候,幾個關鍵人物開始出場了。

當時禁軍有個統領,叫司馬德戡。司馬德戡也不願意留在江都,所以就想着帶領麾下的軍隊,在江都地區洗劫一番之後,直接返回關中,不管楊廣這個皇帝了。但就在這個時候,楊廣很信任的兩個大人,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忽然找到司馬德戡,提出可以直接發動兵變,幹掉楊廣,然後自立一方。

誰也不知道,當時雙方是怎麼談的。但是最後,以司馬德戡爲首的一些禁軍將領,全都同意了。

所以,公元618年,隋朝大業十四年,三月初十,深夜,以司馬德戡爲首的禁軍,忽然發動了政變,最終直接勒死了楊廣。

隨着楊廣身死,隋朝徹底崩潰了。

楊廣死後,長安地區的李淵,很快就廢黜了楊侑,然後自立爲帝,唐朝就此開國。而洛陽那邊,幾個掌權的大臣先是進行內鬥,同時擁立了楊侗做新皇帝。然而不久之後,手握兵權的王世充在鬥爭當中勝出,徹底控制住洛陽。

所以,公元619年四月,也就是楊廣被殺一年之後,王世充逼迫楊侗禪位給自己。隨着楊侗禪位,最後一部分打着隋朝旗號的政權,也徹底消失了。

但對於隋朝的歷史,後世普遍以楊廣身死,然後李淵稱帝那一年,作爲隋朝滅亡的時間。其實從楊廣被殺的那一刻開始,隋朝就已經沒了。

這就是隋朝的歷史。

縱觀隋朝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隋朝其實真的是一個很奇特的朝代。但凡楊廣沒有那麼誇張,沒有同時上馬好幾個超級工程,而是隻做其中一兩個的話,他恐怕都會成爲千古明君。

後來唐朝的李世民,所作所爲幾乎和楊廣一模一樣。但兩人唯一的區別是,李世民是一件事一件事地做,而楊廣是一起做的。而且,李世民懂怎麼打仗,楊廣不懂。

這是這個差別,導致李世民成了千古明君,而楊廣就成了千古暴君。

如果楊廣只是一個單純的守成之君,或許隋朝也就不會二世而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