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率部擊殺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門口之變沒幾天,李淵“主動”退位,李世民登基爲帝,從此拉開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李世民因爲稱人善任、卓有政績爲後人所稱道,但是玄武門之變卻是李世民被人詬病的污點,許多史學家也對此多有指摘。但是,如果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假如你是李世民,你在那個情勢之下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是束手待斃還是拼死一搏?是舉家被殺還是死中求活?我們相信李世民也經過了痛苦的心理鬥爭,但他還是選擇了這條路。

李世民是不得不發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既有着對帝位和權力的野心與追求,更因爲此時已經不得不發。如果當時李世民稍有遲疑,必然被李建成逼到絕路,如果李世民手軟留下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命,誰也無法預料局勢會向哪個方向發展。皇室鬥爭的殘酷超大多數人的想象,在歷史上爭奪皇位失敗的皇子,最終都難以天年而終。並且死的不僅僅是他一個,往往是舉家全滅,既然退讓就是死,那爲什麼不能拼死一搏呢?而李世民有能力、有實力,選擇發動政變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李建成很早就被李淵立爲太子,具有合法的繼承人的位置,然而李世民的勢力不斷膨脹,在率軍平定天下的過程中,籠絡了一大批文臣武將,掌握了大唐最精銳的部隊,已經威脅到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這讓李建成難以安睡。事實上,李建成的臣屬、包括李元吉,曾經多次進言要對付李世民,李建成始終難以下定決心,當李淵允許李世民開府、允許他擁有自己的一套臣屬班子時,李建成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他終於準備下決心要對付李世民了。但沒看到他動手,李世民卻先動了手。太子李建成並非平庸之輩,他也曾經征戰四方、頗有軍事能力,而且處理政事也井井有條,深得李淵信賴,如果李建成要下手,以他的性格絕不會只殺李世民一人。在發覺李建成已經在暗中部署人手後,李世民選擇提前發動,打了李建成一個措手不及。兄弟相爭的場面在封建王朝的帝位傳承中並不少見,但大多數是在皇帝駕崩之後,象李世民這樣在父親在位時就發動政變的極爲少見,這也是出乎李淵和李建成意料的,導致他們一敗塗地,李世民成爲了最後的勝利者。而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掉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後,立刻逼宮李淵退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了唐國的最高權力,並用雷霆手段將對手的滿門殺得乾乾淨淨,絕了後患。李世民確實心狠手辣、行動果斷,李建成輸得不冤。

李世民也有苦衷封建王朝的帝位傳承儘管殘酷,李世民儘管下手異常果斷,但他的心裏是異常痛苦的,手足相殘的慘事,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都是煎熬,但他還是選擇了發動政變,因爲李世也也有自己的苦衷,皇位關係的並不僅僅他一個人,還有他的妻兒、部屬。李自成的屬下,有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謀臣,還有尉遲敬德、程知節、侯君集這樣的猛將,他們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爲的是什麼?難道最終是爲李建成作嫁衣?作爲李世民的嫡系部下,李建成上臺就代表着他們的末日。李世民的部下也有利益訴求。李世民開府之後,聚焦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來到他的麾下,如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他們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臣屬。他們之所以選擇李世民,是想通過他來實現自己的訴求,無論是榮華富貴也罷,無論是封妻廕子也罷,假如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那他們終將落得一場空,這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李世民手下的文臣開將,其中也有山頭、有小圈子,分爲了很多派別,每個團體也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訴求,他們爲李世民賣命,就是在搞政治投資,假如李世民失敗,或者是選擇了認命,誰敢保證他們不會投靠李建成?在利益面前,忠誠未必是人人都有的品德,到時候衆叛親離,李世民將變成孤家寡人!作爲李世民兄弟的父親,李淵政治手腕異常高超,他把太子的名分給了李建成,卻沒有給他建功立業的軍權;他給了李世民以軍權並允許他開府,雖無太子名分卻有太子之實。李淵的小算盤打得很精,只要兩個兒子相鬥,自己的帝位就穩如泰山。帝王的心腸就是這麼冷酷!可對於李世民來講,這未必不是一種心理上的煎熬!兄弟苦苦相逼、父親玩弄手腕、冷眼旁觀,與其忍氣吞聲,不如拼上一把!李世民最終走上政變這條路,既是形勢所逼,又是李淵玩弄權術的結果。假如李淵全力培養李建成,將軍權交付於他,讓李世民當個安樂王爺,李世民心裏再不樂意也得接受,至少榮華富貴是少不了的,可是李淵把刀子送到了手邊,不用豈不是太對不起自己了?對於李建成來講,他最大的缺點就是有殺意、有殺心,卻缺乏了時不我待的執行力和當機立斷的判斷力,沒有果斷出手搶得兵權,也沒有佈置人手果斷殺掉李世民,一時心軟錯過了無數機會。這跟項羽在鴻門放過劉邦何等相似?最終的結果是身死家破,被湮沒在了歷史的塵煙當中。

玄武門之變的始作俑者是李淵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根本上來講是他所代表的功勳集團的一次政變,只是因爲李世民自身就是最大的功臣,掩蓋了這一事實,那麼,李世民的身邊爲什麼會有這麼多文臣武將呢?爲何太子李建成除了一個魏徵,再也沒有太出色的臣屬呢?這一切都是李淵一手造就的。李淵並不是平民百姓起家,其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八大柱國之一,其姨母是隋朝皇后,他是世襲的唐國公,故建國後以唐爲號。在這樣一個家庭中長大的李淵,從小學的就是權謀之術。權謀之術不是不能用,但一旦用過火了,就容易反受其害。李淵心中屬意的接班人選,當然是李建成,這一點是無容置疑的,李建成並非常人所想的那樣無能,他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個人的才能也很突出,不然李淵也不會立他爲太子了。但是李淵只給了他名分,卻沒有給他相應的待遇。李建成的心裏何嘗沒有怨氣?帝位到誰手裏面,歸根到底要由實力決定。李世民沒有被立爲太子,並不是他不優秀,而是太優秀了。所以即使是李淵也要倚仗他的才能,依靠他來掃平天下。並且允許他開府建制。李世民就在四處征戰的過程中,不僅僅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其麾下更聚集了一大批人才,正是這些人才成爲他日後治國的主力,也正是這些人才逼得李世民不得不發動政變。玄武門之變,完美地體現了李世民的作戰風格,突然發動、襲敵未料、一擊奏功、斬草除根!他把皇宮當成了戰場,把兄弟當成了敵人,只要一動手,就不會留情。決定大唐命運的一戰,就在兄弟之間展開了。與此同時,唐帝國的最高領導人李淵,也落入了李世民的算計中。幸運的是,李淵是個懂進退、知利害的人,他選擇了“按兵不動”隨後又迅速把帝位傳給了李世民,就剩下這麼一個兒子,不給他又給誰呢?李世民和他的部下發動的政變,實際上並沒有在朝中激起太大的波瀾,因爲李世民與李建成兩兄弟,終究要決出個你死我活,這是封建王朝帝位交接過程中必然要發生的事情,無論誰勝誰負,都只能坦然接受,連李淵都認了,臣下有什麼可說的?並且,唐朝各屬地的長官,也選擇了奉李世民爲帝。大家都不是傻子,李世民兵多將廣、手握兵權,個人更是威名遠播、英武果毅,李世民如果不發動政變,那纔是值得奇怪的事呢!李淵的手腕,其實大家洞若觀火,只是沒有人說破而已,玄武門之變,意料之中事罷了。

結語:對於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我們不能用今天的道德觀念來評價它的善惡,更不能脫離當時的實際情況和複雜背影,用單一因素來衡量對錯,人性是複雜的,歷史也是複雜的,玄武門之變的伏筆,在李淵起兵之時就已經埋下了,當天下初定之時,也是就是它爆發的日子。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講對錯是可笑而幼稚的,戰勝敵人活下去纔是唯一的選擇。唐朝的幸運之處在於李世民是個不孚衆望的明君,故大唐傳承數百年,並且開創了封建王朝統治史上的盛世,如果李世民成爲一個好殺無度的昏君,那麼玄武門之變必然會遭受更多人的詬病。事實上,對於老百姓來講,李建成和李世民誰當皇帝有區別嗎?歷經了隋末戰亂的百姓,更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誰能讓老百姓喫飽穿暖,誰就是明君,誰就是對的。所以對錯的判斷,終究還是在老百姓的心裏,這就是民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