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企業創新發展大會暨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雜誌社理事會年會3月28日-30日在京舉辦。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出席並演講。

管清友表示,目前整個金融業產能過剩是非常嚴重的。“現在整個金融領域已經處在供給端產能過剩,需求端是個買方市場,需求不足的狀態。”

他指出,從金融市場上客觀的結果來看,就是產能快速擴張引發了一定程度的泡沫化。

管清友認爲,從目前的情況看,產能過剩,買方市場,同時需求不足是並存的。“我們去產能的過程非常複雜、非常緩慢,或者是非常難。因爲金融業務是個牌照業務,無論是國企控股的金融機構還是地方政府控股的金融機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金融機構就更不用說了,由於是個牌照業務,大家都不捨得把牌照交出來,都願意把牌照攥在手裏,無論賺不賺錢。”

管清友說,這就導致一個結果,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產能出清是極其困難的。“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在同一個業態裏面,200家券商,150-160家期貨公司,從機構的數量上來講是足夠多的。頭部化的情況確實比較集中,大量的中小型機構依然存活在市場上,等哪一天活不下去了,或者說盈利不夠好了,大股東就輸血,通過輸血繼續維持這張牌照,所以金融的去產能是挺困難的。”

管清友進一步指出,產能過剩釋放出金融困難,必然就會越來越卷。所以無論是大型商業銀行還是大型的券商,普遍都面臨着極度內卷、極度內耗的過程。每個機構都在採取方式,所謂的降本增效、開源節流,渡過寒冬期,都在等着別人先退出市場。“這種大規模的兼併重組就沒有出現,理論上來講這種情況可以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兼併重組了。這兩年整個資本市場上除了零零散散的幾個由於大股東出現問題,大股東違法或者違規了,最後交出了控制權,被其他的同行收走了,其實大規模的收購是沒有出現的。這也是我們產能無法出清的一個重要標誌。”

管清友同時表示,從金融管理的角度來講,一方面要從風險控制、資格控制、功能監管等等這些領域去管控風險。另一方面,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收併購,其實也是一個緩釋風險、防範風險,或者說解除風險的重要方式,但是這種情況其實並沒有發生。

在管清友看來,需求側現在確實面臨着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意味着這種供給過剩以及市場出清非常慢的狀態,持續的時間會非常長。需求層面不僅面臨着資產負債表的收縮,還面臨着企業實際融資需求的收縮,而融資端確實也發生結構化的變化。“現在在很多機構開會,過去的LP很多民營企業、上市公司,現在一大半是國有平臺。很多原來不做國企升級的GP,現在也只能去做國企的生意,因爲沒有辦法。這其實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狀態。”他說。

管清友最後強調,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當然要靠金融領域自身的風險管理,包括產能的出清,包括需求的恢復。但根本上還是要靠整體的結構性改革,結構性改革不僅僅是供給側,也包括需求側,甚至需求側可能更爲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