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接受《南华早报》采访,针对香港教育现状作出回应和解释。

小学就读有关问题方面,尽管香港当地幼儿园生源数量锐减,然而当局仍不会让内地儿童的增加来弥补短缺。蔡若莲表示,尽管香港多所公立学校因招生人数减少而必须考虑合并或面临停办的风险,然而除了那些在香港出生或根据各种人才计划随父母来到香港的非香港人之外,政府没有计划允许公立学校接收其他非香港人。

高校方面,蔡若莲表示,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负担,政府将采取「非常务实」的方式,缓步提高该市八所公立大学的学士学位学费,缓和大学学费涨幅。

香港幼儿园申请人数比去年减少三分之一

据悉,香港幼儿园今年 9 月开学的 K1 班申请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一。一位行业代表表示,申请人数下降的原因是出生率下降和移民潮。

而官方数据显示,家长必须向幼儿园提交的「入园登记证」申请数量在五年内也下降了 20%以上,而 「入园登记证 」是家长向幼儿园申请政府补贴的必备材料。

蔡若莲补充说,如果政府只是为了帮助学校生存而向无权接受本地教育的人提供免费教育,香港人也会觉得无法接受。

通过各种移民人才计划来港的人的子女已经有资格在本地学校就读,她认为没有理由再让其他人自行来港就读本地学校。

「如果那些没有资格来港定居的家长只让他们的孩子来读书,你认为我们有宿舍给他们吗?我们的大学宿位都不够用了,怎么能满足非本地小学生的需求呢?」她说。

香港津贴小学议会主席、资深教育家苏炳辉曾表示,此举有助于面临收生人数下降的学校避免合并或关闭。但蔡若莲明确表示,当局不会让内地儿童的增加来弥补短缺。

政府的预测显示,6 岁儿童的人数将从去年的 5.73 万人减少到 2029 年的 5 万人,同期 12 岁儿童的人数将从 7.16 万人减少到 6.01 万人。

有收生不足问题而选择合并的学校可获得 100 万港元(12.78 万美元)。逐步合并的中学,例如两所学校合并中一年级,每合并一个年级可获得 50 万港元。

蔡若莲敦促抵制合并的办学机构扪心自问,办学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目标不是把我们的小学变成商品。一旦我们开放,所有非本地学生都将来自内地,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吗?」

三成香港国际学校预计非本地学生,申请人数将下降

政府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香港近 30%的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预计,未来五年非本地学生的入学申请将每年下降 13%,尽管一些学校预计本地需求将激增。

咨询公司 Policy 21 在报告中援引一些校长的话说,如果家长只选择少数被认为是 「最好中的最好」的学校,那么国际学校学额的竞争将依然激烈。

这项研究由教育局委托进行,目的是预测 2029 年之前的学额供应情况。研究调查了 47 所国际学校、7 所私立独立学校和 14 所提供非本地课程的私立院校。

「学校的存在是为了照顾学生,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有时学校会本末倒置,」蔡若莲说。

「当然,我很感谢许多办学机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婴儿潮时开办学校,但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保护我们的品牌,而是帮助学生成长。」

津贴小学和官立小学必须至少有 16 名儿童就读小一,否则三年后就有可能停办。

Choi 曾担任过中学校长,她认为允许缩小班级规模也不能解决入学率下降的问题。

她不认为政府会减少 16 人的最小班级规模,认为这可能会导致公立学校的班级规模比特殊学生的班级规模还要小。

她说:「我认为我们让步的可能性不大。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太少不利于他们的社交发展。试想一下,学生们只有几个同学,无法组成一个团队,也无法有一个对立的团队来踢足球。」

师资方面,香港教师短缺迫使小学聘用未经培训的应聘者。据悉,香港三分之一以上的小学没有全职的训练有素的教师,校长们将此归咎于近年来大量教师辞职和缺乏合格的候选人。

由于缺乏合格人选,学校不得不聘用更多未经培训的教师,这些教师需要获得政府许可才能临时任教。在一些学校,每 10 名教师中就有 3 人没有教师资格证。

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在 500 多所小学中,有 179 所学校的合格注册教师人数不足。

缓和大学学费涨幅,考虑学生经济负担

近年来,赴港升学的热度呈上升趋势,「离家近」、「名校认可」也使得香港留学显得更具性价比。此外,香港高校除了愈发受到内地高校毕业生的青睐外,越来越多在海外高校就读本科的国内学生,也开始回流申请香港的研究生。不过,就业问题以及如何平衡高额的生活费依然是压在学生身上不小的重担。

蔡若莲表示,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负担,政府将采取「非常务实」的方式,缓步提高该市八所公立大学的学士学位学费,缓和大学学费涨幅。

「我们不会一次性大幅增加费用,」她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说。「我们会考虑香港的经济状况,以及家庭和年轻人的负担能力。应该逐步进行,让他们负担得起」。

教育局局长蔡淑娴表示,大学可能需要「四到五年」才能达到非本地学生 40%的新目标。

目前,八所大学的本科生每年需支付 42,100 港元(5,380 美元)的学费,这一数额已冻结了 27 年。据负责向各大学拨款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称,成本回收率从 2012-13 财政年度的 18%下滑至 2022-23 财政年度的 13.3%。但学费上涨似乎最早不太可能在 2025-26 学年之前发生。

政府去年宣布,由今年 9 月起,非本地名额将增加一倍至 40%的资助本科生学额,而非本地学生每年的学费由港币 140,000 元至港币 171,000 元不等。

「大学肯定不会在一年内用完配额,」崔说。「如果他们这样做,一年级的学生入学人数将突然扩大。相反,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院校本身也需要雇用额外的人手并保持质量。」

在回应有关中国大陆学生人数超过非本地学生人数的批评时,蔡说,与海外院校建立额外的联合课程可以帮助香港吸引更多元化的本科生群体。

但她指出,在西方国家的大学中,大陆学生在国际招生中占主导地位也很常见。

《南华早报》早前报道称,在香港公立大学修读本科课程的内地学生人数首次飙升至 10,000 人以上,目前约占所有非本地学生的 70%。

崔说,与外国大学开展更多联合项目可能会有所帮助,因为这些项目将允许学生在香港学习两年,在海外机构学习两年。

「目前,有几所大学有一些联合项目。我认为他们可以提供更多来吸引海外学生,」她说。

崔顺实还谈到了对公立学校学生入学人数减少的担忧,称政府没有计划接收非香港人,除了那些在这个城市出生的人或根据各种人才计划与父母一起来的人。

国民教育正在取得成效

采访中,蔡若莲还谈到了学校的国民教育。她说,2019 年社会动荡后推出的各种计划,包括带领学生到内地旅游,正在取得成效。

她说:「我现在能感觉到学生们对国家的认同感比以前更强了,因为他们在访问大陆后接触到了国家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年龄小的学生,在升国旗时会自觉地站起来唱国歌。这表明了他们对自己国家的认识和对国旗的尊重。」

Choi 说,如果学校能够很好地调配教职员工,就不会对各种国民教育计划感到力不从心。

作为公民与社会发展核心科目的一部分,高中生开始参加必修的内地游,该科目于 2021 年推出,重点关注国家安全、身份认同、守法和爱国主义。

四分之三的学校开设的初中科目——公民、经济与社会——已经进行了改革,以加强学生对国家安全的理解和国家认同感。

明年,小学将开设一门新的人文学科,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该科目将取代常识核心科目,向学生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国家安全立法。自 2022-2023 学年起,香港所有大学都要求本科生通过国民教育评估才能毕业。

从蔡的回应来看,香港教育将重点服务本地居民,不过分依赖内地儿童填补学校空缺。政府将逐步提高大学学费以缓解压力,并警示教育不应商业化,而是为社会福祉服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香港正面临人口急速老化、劳动力大量流失的危机。移民潮叠加退学潮之下,学校如何度过「寒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鲸”(ID:DJEDUINNO),作者:多鲸编译,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