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阿里聲勢浩大的“1+6+N”改革,似乎正在悄然終結、重歸一體。

面對後起之秀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擺在阿里面前更重要的不是分拆、各自爲戰,而是儘快協同。

“過去幾年,阿里落後了。”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近日在接受挪威主權財富基金採訪時反思了阿里的錯誤。

“我們忘記了真正的客戶是誰,沒有真正給用戶創造價值。”蔡崇信表示,正在重新組織人員,調整組織結構,使之與戰略相適應,“阿里雖然感受到競爭壓力,但現在回來了。”

菜鳥估值腰斬,撤回IPO

近期,阿里巴巴管理層不斷釋放戰略“糾偏”動作。

3月26日,阿里巴巴決定撤回菜鳥的港股IPO申請。在阿里的“1+6+N”改革中,菜鳥被認爲是六大業務中最有機會打響獨立IPO第一槍的板塊。同時,阿里巴巴決定以最高37.5億美元的對價要約收購菜鳥少數股東的所有股權以及員工已歸屬的股權。

對於菜鳥撤回IPO的原因,蔡崇信稱,這是集團的主動決策,並非監管幹預。一方面,菜鳥進一步拓展全球物流網絡,仍需要長期投入和耐心;另一方面,菜鳥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書當中的財務資料已經過期,公司處於要決定是否繼續申請IPO的關口,而當前的市場環境無法反映菜鳥的真正價值。“我們決定不再被菜鳥上市進程所分心,而是賦能菜鳥,專注於實現與電商業務的協同效應。”

蔡崇信表示,收購要約價格反映的菜鳥估值爲103億美元,相比菜鳥啓動上市時大約200億美元的估值已經腰斬。

快遞物流領域專家趙小敏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外,菜鳥獨立上市本身也有很大問題。比如,商業模式上對阿里巴巴集團過分依賴等。“菜鳥如果作爲獨立主體上市,需要解決與阿里大量的關聯交易問題。菜鳥自身的商業模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現在來看,確實不如重歸一體,全面聚焦電商發展。”趙小敏坦言,菜鳥最大的優勢是阿里巴巴,當前仍需要藉助大量的阿里資源,同時深入到供應鏈體系和服務體系,才能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和市場空間。

阿里巴巴是菜鳥最大的收入來源,對菜鳥的訂單量及業務經營有重大影響。招股書顯示,2021財年-2023年財年以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3個月(4月1日至6月30日),菜鳥來自最大客戶阿里巴巴的收入分別佔各期間總收入的29.2%、30.8%、28.2%及29.7%。

“菜鳥在國內市場的定位到底是什麼?以菜鳥速遞作爲主軸?還是菜鳥驛站?菜鳥速遞推出時間不到一年,而菜鳥驛站雖然耕耘了一段時間,但盈利模式還需要改進完善。這是菜鳥下一步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需要儘快向市場傳遞出來。從目前情況看,還不是特別清晰。”趙小敏說。

當前,國內快遞物流市場競爭已經很充分,留給菜鳥調整的窗口期並不長。“我認爲主要看今年下半年。”趙小敏說。

“起個大早 趕個晚集”

談及國際物流與跨境電商,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勇堅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菜鳥可以成爲阿里巴巴開展國際業務的一個有力王牌。接下來,要看菜鳥國際物流和阿里國際電商業務如何互爲依託、增強協同。

國內電商市場增速見頂,“內卷”加劇。因此,近年來,跨境電商成爲各大平臺押注的重要賽道。對於發展跨境電商業務,多位受訪者認爲,阿里巴巴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阿里巴巴早在1999年就建立了支持跨境貿易的B2B網站1688.com,即後來的阿里巴巴國際站。2010年,又開發了與淘寶相似的B2C跨境電商平臺速賣通。因爲當時國內市場增長很快,阿里並沒有投放太多精力和資源在海外業務上。直到2014年,阿里纔將“全球化”寫進集團三大戰略。

商業競爭從來都是不進則退。近年來,快時尚品牌SHEIN、拼多多的Temu、字節跳動旗下TikTok大舉開拓海外市場。尤其是2022年9月上線的Temu,被認爲是跨境電商行業的一匹黑馬。Sensor Tower數據顯示,其在美國上線不到4個月,安裝量已經達到1080萬次。在歐洲市場,研究機構Joko稱,在2023年4月進入法國市場後,2023年5月至10月,Temu在法國的銷售額增長了6倍。

李勇堅坦言,此前,阿里巴巴在國際業務上發展不如預期,直到2023年才突然醒悟過來,加大力度拓展國際業務。

2023年一季度,速賣通推出Choice頻道,主打高性價比貨品,指定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在Choice下單享有免運費、免費退貨和配送質量保證等服務。從財報看,Choice爲速賣通貢獻了不少訂單增長。2024年1月,速賣通又上線“半托管”模式,2月阿里國際站也上線半托管服務。

在一系列動作之下,阿里國際業務板塊連續三個季度保持高速增長。2024財年一季度至三季度,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同比增速分別是41%、53%、44%,在阿里六大業務板塊中增長最快。不過,從體量來看,阿里國際對阿里巴巴集團業績大盤的貢獻還不高,約佔11%。

李勇堅表示,從阿里巴巴的業務看,其在國內的平臺模式基本已經到了極限,很難再有高速增長。未來整體業績增長可能要仰賴於國際業務。這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戰略反覆 人事震盪

2023年3月28日,阿里巴巴宣佈其成立24年來最大力度的改革行動——“1+6+N”。2023年5月,阿里雲、盒馬、菜鳥的上市融資計劃公佈。

然而,這個改組計劃隨後開始被“糾偏”,阿里雲不再分拆、盒馬IPO宣告暫緩,如今菜鳥也撤回IPO申請。

同時,阿里巴巴的管理層也發生巨大變化。從集團層面看,蔡崇信接替張勇出任董事局主席,吳泳銘出任集團CEO。從各業務板塊看,淘天集團CEO戴珊2023年12月卸任,本地生活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永福2024年3月卸任,盒馬CEO侯毅不久前宣佈退休。

戰略和人事頻繁更迭,對於龐大的阿里集團而言,很多員工感到無所適從。在社交平臺上,一些員工對決策層的反覆頗有微詞。蔡崇信也坦言,“過去三年,士氣一直不好”。

就在阿里猶豫糾結“拆還是不拆”時,國內外市場格局出現巨大變化。當前,幾乎阿里業務的每一個領域,都面臨可能撼動其原本優勢地位的激烈競爭。

尤其是阿里引以爲傲的國內電商基本盤,正在被拼多多和抖音電商“蠶食”市場份額。有報道稱,今年年初,淘天高管層已在內部警示團隊要有危機感,並以各平臺的包裹量舉例,稱目前淘寶的訂單量不僅被拼多多超越,還正在被第三名的抖音電商逼近。

2023年11月29日,拼多多市值首度反超阿里,給了阿里當頭棒喝。有阿里員工在內網發帖稱“此刻難眠”。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馬雲也在該帖子下回複稱:“堅信阿里會變,阿里會改,所有偉大的公司都誕生在冬天裏。”

李勇堅表示:“從整個國內電商大環境看,已經告別高速增長階段。同時,阿里巴巴面臨後起之秀的挑戰,競爭壓力非常大,必須不斷變革,沒有別的選擇。”他認爲,阿里巴巴現在迫切需要發揮協同效應,而不是分拆各個業務板塊實現資本價值提升。“這些沒有太大意義,因爲阿里並不是一家初創企業。”

需要反思的是,過去阿里國內商業板塊也就是淘天集團,圍繞“價格力”以及“內容電商”所做的部署要麼方向不對,要麼力度不足,眼睜睜看着對手攻城略地。

對於淘天集團的經營,蔡崇信坦言,“某種程度上,我們砸了自己的腳,沒有真正給用戶創造價值”。作爲戰略調整的一個部分,集團CEO吳泳銘同時擔任淘天集團董事長和CEO。“他比我小12歲,堅持以用戶爲中心,專注於產品、界面和用戶體驗,這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蔡崇信說。

吳泳銘直接負責淘天和雲兩大業務,目的就是確保集團對兩大戰略中心電商和雲的統一指揮和高強度投入。

龐大的“阿里帝國”也開始收縮戰線、回籠資源。阿里巴巴高管頻繁向外釋放加強業務聚焦、清理退出非核心業務的動向。蔡崇信表示,在2024財年前9個月,阿里共完成17億美元的非核心資產退出。

今年2月,蔡崇信在接受採訪時稱:“隨着架構重組和新管理層到位,阿里對成爲中國頂級電子商務企業之一更具信心。阿里雖然感受到競爭壓力,但現在回來了。”

阿里如何歸來?阿里已經用了一年時間反思和調整戰略,接下來需要快速進入實施階段。

審讀:程   竹

編輯:餘   喆  亞文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