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華社微信公號

財經深一度|嚴查“手工補息”,劍指高息攬儲亂象

一邊是銀行經營的息差壓力,一邊是激烈競爭的攬儲壓力,不少銀行基層分支機構滋生出“手工補息”等高息攬儲亂象,這背後的隱患風險不容忽視。

近期,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倡議,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禁止通過手工補息的方式高息攬儲,立即開展自查,並於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

啥是“手工補息”?

“手工補息本來是銀行對業務操作失誤的勘誤環節,在系統無法自動完成結息的前提下,採用專用補充計息交易進行手工計息處理。但一些基層銀行工作人員爲了完成攬儲任務,把手工補息作爲利率補貼的一種方式,以此繞開內部定價授權。”一位銀行人士告訴記者。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手工補息變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權上限,抬高銀行負債成本並向資產端傳導,或拉昇貸款資金價格,影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高息攬儲也對金融市場秩序帶來一定影響,導致銀行間競爭加劇。

2015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存款利率的行政性管制,銀行可以自主浮動定價。但爲防止銀行出現高息攬儲、“存款大戰”,金融機構組成了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通過行業自律協商約定存款利率上限,抑制存款市場非理性競爭。2023年,利率自律機制成員已有2055家,佔商業銀行數量的一半左右。

爲規範存款市場競爭秩序,4月8日利率自律機制發起的倡議提出,銀行應對手工補息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並將手工補息納入監測管理範圍。此前違規作出的補息承諾,在付息日一律不得支付。銀行應立即開展自查,並於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

通過嚴查“手工補息”加強存款管理,折射出銀行當前需要直面的精細化管理、內涵式發展問題。

截至2月末,我國人民幣存款餘額達290.7萬億元,同比增長8.4%。與存款規模快速增長相對的是,存款利率已經歷多輪下調。

2023年6月、9月和12月,主要銀行多輪主動下調存款利率,中長期存款利率降幅較大。近期,河南、陝西、山西、雲南、貴州、廣東等地的多家中小銀行密集發佈公告,宣佈下調定期存款利率,調整類別覆蓋短期、中長期定期存款。

這些調整和銀行日趨收窄的淨息差密切相關。

2023年,1年期和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分別下降了20個和10個基點。今年2月,5年期以上LPR再次調整,下降25個基點。在此引導下,2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3.76%,處於歷史低位。

這意味着,銀行的貸款利息收入與存款利息支出之間的差距在縮小,直接影響了銀行的利潤。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商業銀行淨息差下滑至1.69%,降到了二十年來最低水平。這也從近日公佈的上市銀行年報得到印證,2023年,工、農、中、建四大行淨息差降幅從16個基點至31個基點不等。

“存貸利率進入下行通道,淨息差承壓之下,不少銀行仍難捨規模情結,積極爭奪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客戶資源,各種形式的高息攬儲現象層出不窮。”董希淼認爲,靠高息拉來的存款難有“忠誠度”,儲戶一旦碰到更高利率就會“存款搬家”。銀行需要將精細化管理貫穿於客戶經營、業務流程、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持續提升經營效率和效益。

不少銀行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正逐步摒棄規模情結和速度情結。

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生柳榮介紹,去年建行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已明確提出“不以規模論英雄”,要追求高質量發展。隨後,該行加大力度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推動生息資產佔比提升,下大決心壓降低息資產和高成本負債來源。

中國人民銀行近期多次公開表示,未來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豐富的工具儲備,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

市場普遍判斷,LPR還有一定下行空間,淨息差壓力將進一步攀升。未來,銀行如何從源頭約束高息攬儲亂象,兼顧好“讓利實體經濟”和“穩健經營”?

多位上市銀行高管在業績發佈會上明確表示,要嚴控高成本存款規模,着重盤活低效存量信貸,圍繞科技、綠色、普惠、養老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大金融資源投入,從價格競爭向質量競爭轉型。

中國銀行副行長張毅表示,銀行需要在資產端和負債端同時發力,優化貸款結構,確保貸款投放的合理性和盈利性。同時,積極管理負債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對五篇大文章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支持居民消費轉型升級,加大個人住房貸款和消費貸款的投放。”

“我們增效益的邏輯是穩息差、拓中收、穩質量,而不是把貸款的‘量’和‘價’作爲提高營收的主渠道。”中信銀行董事長方合英表示,銀行讓利實體經濟,要“讓”在息差上,“利”在資產質量上。整個經濟的環境好了,銀行的資產質量纔有安放之處。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