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蕪湖日報

少逸

我老家在江北無爲,家裏的那個老屋,是父親前前後後花了差不多兩年時間才建起來的,距今已有40多年了。

我記憶中的這間老屋,屋頂上蓋着稻草,每年冬閒時家裏人都要重新鋪蓋。牆是土牆,可以清晰地看出泥土層層堆積的痕跡。牆上有很多孔洞,那是蜜蜂留下的“傑作”。每年春暖花開時節,我喜歡用細樹枝把蜜蜂從孔洞裏趕出來,用玻璃瓶裝着玩,這大概是我們那個年代農村出生的孩子共同的記憶吧。

老屋三間,我父母的房間上面有個隔層,相當於現在的吊頂,我們叫閣棚,很簡陋,不能住人,家裏有些不用的物品就堆在上面。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上面有書,我爬了上去,走在幾根不粗的木頭和毛竹搭起的橫樑上面,咯吱咯吱地響,有幾次差點踩破蘆蓆,從上面掉下來。蘆蓆上積滿了厚厚的灰塵,也有幾塊地方蜘蛛結了很密的網。除了一些不常用的物品,剩下的全是書,有上百冊之多。

書很雜,各類課本、宣傳材料、畫冊及一些早年革命性文藝作品都有。可以肯定,這些書是我三叔留下來的。我三叔在上世紀60年代初讀的中專,學的專業雖然是林業學,他卻是一位文學愛好者。正因爲喜歡閱讀,爲他後來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文字基礎。我父親將這些書全部保存了下來,雖然積滿了灰塵,但不影響閱讀。

我就在這昏暗的光線下,如飢似渴地品嚐文字帶給我的盛宴,有些書籍是繁體字,而且還是豎排,那時還在讀初中的我讀起來有些困難,但我還是花了很長時間把能讀懂的書都讀了一遍。夏天像蒸籠一樣的環境讓我汗流浹背,滿頭滿身灰塵。當時爲什麼不把這些書搬下來,擦乾淨封面,堆在牀頭,碼放整齊,以放鬆的姿勢舒舒服服地閱讀?現在想來,可能是怕父親責怪我看這些閒書影響學習吧。

那些書一直安靜地躺在閣棚上,父親沒有問過,我也從來沒跟他提起過。再後來那個老屋被我二哥繼承,把它翻建成兩層樓房,那些書不知道是如何處置的,總之,不見了。還好,我在讀書及上班之後購買的許多書籍雜誌還剩下一些,可能比較新,我父親用蛇皮袋裝了兩袋,放在樓上的一個角落裏。在我某次回家的時候帶到城裏,放到書架上,但也缺失了一些。

老屋就這樣,和那些繁體字的書一起,變成我人生旅程裏一抹難以忘記的回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