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科學報

近日,復旦大學舉行“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國優計劃”)啓動儀式,首批共錄取73名有志從教的優秀學生。

“國優計劃”啓動於2023年,並確定了包括復旦大學在內的30所國內高校作爲首批試點。當前,首批試點高校已全面開展“國優計劃”研究生的培養工作。該計劃旨在推動高水平高校爲中小學培養研究生層次高素質教師,並要求入選計劃的研究生在強化學科專業課程的同時,兼修教師教育模塊課程,並提出“雙研究生學位”制度。

這意味着培養“國優計劃”研究生需要兼顧學術性與師範性,既要重視學科知識學習和學術訓練,也要加強教師教育知識和能力培育。對於試點高校的人才培養而言,這無異於一項挑戰。

架構學術性與師範性融合的橋樑

從目前試點高校公佈的計劃實施方案看,各高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人才培養的學術性與師範性融合。

一是開展聯合培養。高校通過內部院系合作、高校同盟以及建立實踐基地的方式開展聯合培養,希望整合各方資源,發揮教育教學合力。

例如,天津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將研究生分配到數學、物理、教育學等不同院系培養,整合校內的優勢學科和教師教育資源;西安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則選擇分別與陝西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簽署聯合培養協議,在依託自身學科發展優勢的同時,借力師範大學的教師教育資源。

除此之外,在優質中小學建立教育實踐基地也是各高校的共同選擇。學生到優質中小學進行教育實踐,並獲得一線名師的實踐指導。

二是構建融合型課程體系。各高校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努力構建融合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的融合型課程體系,從教學內容上推動人才培養的學術性與師範性融合。

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利用學校人工智能的學科優勢,開設教育場景中的人工智能技術相關課程,將學科專業知識融入教育理論課程;東北師範大學構建了基於“融合的教師教育”理念的課程體系,組成公共基礎課程、教師教育課程和學科專業課程三大模塊,致力於學科與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三是實施多導師制。“國優計劃”提出,全面落實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各高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實行了“三導師制”“四導師制”等多導師制度,通過組合優秀的學科教育和教師教育導師,從教師隊伍上推進學術性與師範性融合。

例如,上海交通大學提出了“三導師制”,成立了由教育學導師、學科導師和實踐導師組成的導師團隊。東北師範大學則實行了“四導師制”,除學科專業導師和教育學導師外,學科教學論導師和中小學導師也被納入其中。

學術性與師範性融合的現實問題

儘管各試點高校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和探索,力求在“國優計劃”研究生培養中融合學術性與師範性,但在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教育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凸顯不夠。“國優計劃”研究生的學科基礎毋庸置疑,但他們能否將這些知識有效地加工並傳授給學生,需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予以鍛鍊和檢驗。

“國優計劃”要求研究生完成不少於8學分的教育實踐課程。8學分本應是實踐培養的底線要求,卻成爲多所試點高校的實踐課程目標。除此之外,教育實踐的模式多樣,如何考覈和評價實踐效果需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

其次,多導師指導合力難保障。儘管各高校提出了“二導師制”“三導師制”“四導師制”,但各導師的篩選標準、職責權限、指導方式、合作模式等並未明確。而且,各導師通常隸屬於不同的單位或部門,彼此間容易缺乏溝通和交流。這極易造成指導主體不明晰、指導內容重疊、意見反饋不及時等問題,在降低導師指導積極性的同時,可能導致“多導師”變成“無導師”現象。

最後,學科教育與教師教育的學習難平衡。學術研究要求研究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此基礎上增加教師教育學習的任務,容易造成研究生無法兼顧學術研究和教師教育學習,或長期處於時間和精力不足的狀態。

特別是對於二次遴選方式選拔的研究生,他們無法像推免生一樣在大四學年提前學習教師教育的部分知識,必將面臨更大的學習壓力。

多措並舉促進學術性與師範性融合

針對以上現實問題,高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促進學術性與師範性的融合。

首先,強化師範教育的實踐性。一方面,要建立實踐導向的教師教育評價標準。除了完成規定的課程學分和學位論文外,應該將“上好一節課”作爲“國優計劃”研究生獲得教育碩士學位的基本要求,着重考察學生的課堂教學實踐能力和效果,避免學生成爲理論上的巨人、實踐中的矮子。

另一方面,要設計合理的實踐教育模式。建立見習、實習、研習一體的實踐模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多與一線教師交流,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主動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反思問題。

其次,提升導師團隊的協同性。在導師團隊的設置上,除了考慮專業能力和學科搭配外,還應識別教師的責任心和指導熱情,要求導師能指導且樂於指導。

在此基礎上,應明確各導師職責範圍,安排第一導師負責整體溝通協調,加強過程指導和管理,做到既各司其職又團結合作。此外,高校應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和載體。比如,吸收中小學名師到大學兼職,安排學科教育導師到中小學實踐,鼓勵導師團隊在課題研究、學科競賽等方面展開合作等。

最後,增強教育管理的靈活性。高校需要設計靈活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政策,幫助研究生平衡好學術研究和教師教育學習。

在這方面,一是要靈活開展教學。開設寒暑假小學期課程,採取線上、線下結合授課的方式,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二是實行本研學分互認。學生在本科階段已經修習並通過的課程,在研究生階段可以予以免修。三是設置彈性學制。允許二次遴選選拔的研究生根據雙學位要求,自主選擇適宜的學習進度和路徑。四是引入動態分流機制。注重過程性評價,允許無法勝任雙學位學習任務、教師職業意志淡薄的學生退出計劃,並吸收學科基礎紮實、樂教適教的研究生。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教育學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