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員工的增減持是不少投資者關注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基金公司員工購買較多的基金,真的可以放心跟嗎?

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在採訪調研中發現,部分基金的公司從業人員增減持背後,還隱藏着諸多門道。

“自掏腰包”保成立?

“這個月的業績太慘淡了……”一位中小基金公司從業人員感嘆。據悉,近日,在市場震盪下,一些公募基金公司的銷售有所承壓,新基金的首度發行也面臨較大壓力。在此情形下,記者調研發現,部分基金公司似乎出現內部員工購買基金,以保證基金成立的現象。

Wind數據顯示,2023年新成立的基金中,有十餘隻基金2023年末公司從業人員所持份額比例超過10%。其中,多隻基金的相應份額爲基金首發階段認購進場,且不乏基金是踩線成立。在部分基金的“保成立”當中,基金公司從業人員“自掏腰包”購買貢獻了相當部分比例,成爲基金得以成立的重要助力。

例如,成立於2023年8月的某隻一年持有期產品,該基金在近3個月募集期限內合計募資約2.17億元,接近“踩線”滿足基金成立的2億元規模要求。在這一基金的首發中,公司員工認購份額佔比超過五分之一,約爲4916.59萬份。其中,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基金投資和研究部門負責人認購超100萬份,基金經理認購10萬份至50萬份(含)。截至2023年末,該基金成爲內部從業人員持有比例最高的一隻產品。

再如,一隻同樣在2億元線上成立的五年持有期養老FOF產品,成立於2023年7月,發行募集期亦近3個月,首募規模約2.14億元。其中,公司從業人員認購超1800萬份,佔比超8%。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基金投資和研究部門負責人認購超100萬份,基金經理認購10萬份至50萬份(含)。與前述基金一樣,若剔除公司從業人員認購份額,該基金無法達到2億元的成立規模要求。

業內人士分析認爲,從涉及的相關基金情況來看,多爲持有期基金,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夠說得通。近兩年持有期產品不盡如人意的表現,使得這類產品的營銷變得很困難,不僅個人投資者“退避三舍”,甚至不乏機構投資者回避。因此,這類基金的發行往往面臨較大困難。但是,“好做不好發”時,通常會是較好的佈局時點,這也促使部分想要佈局的基金公司“自掏腰包”保障基金成立。此外,“自掏腰包”也不排除因基金到了申報後的發行截止期,而不得不發的無奈之舉。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爲,基金髮行要量力而行,將基金“保成立”任務轉嫁到從業人員身上是難以持續的。

從該基金運作情況來看,兩隻承載着公司從業人員較大比例認購份額的基金建倉均相對謹慎,且成立以來的基金淨值表現均相對較好。

以上述列舉的一年持有期產品爲例,截至2023年末,距離基金成立已近5個月時間,該基金股票倉位仍僅有37.31%,尚未達到基金合同規定的60%最低要求。鑑於新基金通常在成立後6個月內完成建倉,由此推斷,該基金或在2024年1月進行了大幅建倉。或許正因爲這一操作節奏,該基金較好迴避了大盤指數2023年8月至2023年12月的下跌,又踩中了2024年1月相對低點的佈局機會,獲得了較好的淨值表現。截至4月16日,該基金也成爲基金經理在管產品中任職回報表現最好的產品。至於上述五年持有期養老FOF產品,其雖已完成建倉,但對權益資產的佈局幾乎是貼近合同規定比例的下限構建的。

“公司高管的錢都在裏面,誰敢虧太多?這自然會倒逼產品運作更加審慎……”一位基金行業人士說,這也是部分投資者較爲關注基金公司跟投情況的原因所在,這一投資邏輯確實不無道理。

但是,這並不代表投資者能放心跟投,有不少此類基金出現虧損的情形。數據顯示,2023年末員工持有份額比例超20%的基金中,今年以來的收益表現參差不齊,有基金虧損幅度甚至超過10%。

“運籌帷幄”來保盤?

在採訪調研中,記者發現,基金公司從業人員內購基金的門道中,還有一種頗爲“巧妙”的現象,那就是通過公司人員自購,來保證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的順利召開,進而確保基金不被清盤。

據悉,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歷來是不少基金公司頭疼的事情。一般而言,召開持有人大會,需要有至少二分之一份額的持有人蔘會纔可以,部分重大事項還需要至少三分之二的人蔘會表決。“很難找齊足夠的人來參加大會”“太複雜了,而且流程所需時間也很長”……這是一些基金公司工作人員的感受。

在此情形下,通過自購來達到持有人大會的要求,似乎就顯得簡單許多。例如,一隻成立時間超3年的定開產品,在2023年二季度,該基金遭遇鉅額贖回,基金規模從2023年一季度末的超4億元驟減至2023年年中的約11萬元,跌破基金清盤線。根據基金合同規定,若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向中國證監會報告並提出解決方案,如持續運作、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併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並在6個月內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

也就是說,基金規模驟減至僅剩11萬元的該基金,除非有近5000萬元新資金進入,使規模站上5000萬元,打破規模僵局。否則,無論是要繼續運作,還是走向清盤,召開持有人大會都成爲該基金不得不面臨的事情。

而與此同時,該基金出現明顯的基金公司從業人員增持現象。Wind數據顯示,相較於2023年年中,該基金在2023年末公司從業人員持有的份額比例增加至82.81%,一舉成爲全市場增持比例最高的基金。這一增持令公司憑藉超80%的員工持有份額,滿足持有人大會規定的“出具書面意見的基金份額持有人所持有的基金份額不小於在權益登記日基金總份額的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則本次通訊開會方式視爲有效”的要求,並使基金持續運作議案生效。

結合2023年第四季度內該基金無任何申贖變化,這部分員工增持份額應是發生在2023年第三季度內。巧合的是,在基金公司從業人員完成增持後,該基金繼續運作的持有人大會於2023年四季度宣佈召開並順利完成。由此推斷,基金員工的增持很有可能是爲了召開持有人大會,避免基金被清盤而做出的舉措。從相關公告數據來看,公司高管、基金投研部門負責人、基金經理的增持或在員工增持份額中佔據較大比例。

除此之外,不少面臨清盤風險的“迷你”基金中,也出現了較大比例的公司從業人員增持現象。不過,對於“保盤”效果而言,似乎相對有限。至於類似動作是否合規,多位基金人士都未給出明確判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