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金的持續上漲中,一幕精彩的財富積累戲碼正上演。

近年來,隨着全球經濟的波動和投資者對安全資產的追捧,黃金價格持續攀升。以上海黃金交易所的“萬足金(Au99.99)爲例,其價格自2022年7月以來的370元/克飆升至最高2024年4月14的577元/克歷史高位,漲幅超過50%,其中近四分之一的漲幅在近一個月內實現。

在這場金價盛宴中,紫金礦業作爲國內銅金礦業巨頭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當前,紫金礦業的總市值突破4700億元,刷新歷史新高,一度躋身A股市值排行榜前二十位。

01 陳景河:紫金礦業幕後的“中國金王”

除了“瘋狂”的金價外,四月份最爲人熱議的話題當屬86歲書畫大師範曾在社交平臺發文宣佈與小50歲的妻子再婚,構成一段佳話。

而在商界,另一樁年齡差異顯著的聯姻也同樣爲人津津樂道——時年63歲的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在2020年國慶期間與比自己年輕25歲的錢冰結婚。婚禮現場,錢冰的發言視頻一經傳到網絡,瞬間引爆輿論的熱點。

儘管網絡上的討論沸沸揚揚,陳景河本人對外界的聲音似乎並不太放在心上,鮮有公開發言。不過,這種態度倒是充分展示了他作爲福建人的性格特質——不在意世俗的眼光,敢打敢拼。

陳景河的職業生涯始於1982年,剛出校門便投身於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不久後被派往富含礦物的紫金山參與地質勘探;1992年,陳景河辭去地質科學研究所的工作,申請調去上杭縣礦產公司,回到紫金山;至1993年,紫金山金礦一期建設完成時,陳景河在紫金山上挖出了首桶黃金,此後公司正式更名爲紫金礦業,陳景河也順勢成爲了這家集團的董事長。

自此,紫金礦業駛向發展快車道,一路狂飆至今。

02 野蠻狂飆:備受爭議的首富“量產”

狂飆路上的紫金礦業從不缺乏爭議,千禧年後的更是綁上野蠻生長的標籤。

1999年,洪水摧毀了紫金礦業用以攔截廢礦渣的大壩,導致大量含有氰化鈉的廢料沖毀了周邊農田。不久後的2000年10月,一輛運載10.7噸氰化鈉的車輛在前往礦區途中出現傾覆,泄漏的氰化鈉造成102名村民中毒住院,還導致大量家畜家禽死亡,飲用水源遭到嚴重污染。

2010年,9100立方米的廢水從礦場滲漏到外部環境,導致汀江部分水域受污染,大量魚類死亡。值得注意的是,紫金礦業在事發後的9天內沒有對外公開任何信息。直到事態無法掩蓋,公司纔開始向公衆通報事故。

更近一次的事件發生在2024年1月4日,紫金礦業的控股子公司烏後紫金因非法採礦被判罰款約4.76億元。此外,涉事的7名員工也被判處不等期限的有期徒刑,並處以罰金。面對法律後果,紫金礦業將問題歸咎於“法規意識淡薄”。然而,對於一個市值達千億的上市公司來說,這種解釋顯得難以服衆。

在面對接連不斷的環境問題與輿論爭議時,紫金礦業在資本市場上卻另有動作。“福建鐵三角”陳景河、陳發樹、柯希平不僅在公司的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也在資本市場上也各取所需。

2009年4月底,紫金礦業的大小非限售股解禁後,陳發樹和柯希平迅速開始了大規模的套現操作。柯希平通過出售股份套現高達6.64億元,而陳發樹的套現金額更是高達42億元,董事長陳景河也緊隨其後,減持了近2760萬股,共計套現2.5億元。

2009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公佈,陳發樹以218.5億元的財富位列全國第11位,成爲福建省的首富,而柯希平亦多年蟬聯廈門市首富。

03 逆市併購:紫金礦業的點石成金術

紫金礦業崛起至全球礦業巨頭的地位,離不開其敏銳的併購策略,特別是在資源價格低迷時期的逆勢“抄底”行爲。據相關媒體不完全統計,2009年以來,紫金礦業相繼發動了20多次併購,交易金額超過540億元。

在2014至2016年,當全球銅價持續走低時,紫金礦業先是獲取了科盧韋齊銅礦項目51%的股權,隨後又入股了剛果(金)的卡莫阿控股公司49.5%的股權,並在2016年將科盧韋齊銅業的權益增至72%。

2015年,面對黃金價格的下行週期,紫金礦業繼續展現出其擴張野心,成功併購了包括西藏巨龍銅業、武裏蒂卡金礦、巴里克(新幾內亞)公司、澳洲鳳凰黃金公司和諾頓金田等多個礦產。

即使在2020至2022年礦業行業低迷期間,陳景河並未放緩其“逆週期”併購策略。據相關機構統計,紫金礦業在2020年和2022年的收購支出分別高達120億元和263億元人民幣,導致公司的槓桿率在這兩年底分別攀升至3.5倍和2.7倍。在此期間,紫金礦業在全球範圍內積極尋求礦業收購機會,特別是在南非和中南亞等欠發達地區的礦業公司。

在一系列“藝高人膽大”的操作之後,紫金礦業的礦購成本低到足夠令衆多同行羨慕。以銅礦爲例,據東方證券的測算顯示,其海外收購的科盧韋齊銅礦和波爾銅礦的單噸儲量成本分別僅爲611元和370元,遠低於雲南銅業在迪慶有色的收購成本928元/噸。

手裏有礦,自然產出就高。2023年,紫金礦業的主力礦種銅、金的產量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其中,礦產金產量達67.7噸,同比增長20%,佔國內同年礦產金產量的近四分之一;礦產銅產量達101萬噸,同比增長11%,佔中國礦產銅總產量的六成左右。兩項核心產品推動公司扣非後歸母淨利潤首次突破200億元。

在這裏,得爲紫金礦業說一句公道話,紫金礦業的成績不能只籠統歸咎爲運氣好、膽子大、不差錢。

紫金礦業的併購策略並非簡單的高頻購買行爲;它目標在於獲取超常的併購利潤。這不僅通過低價併購實現,紫金礦業還能夠通過探礦增儲、協同開發來擴大這些利潤。

以2020年爲例,紫金礦業以38.83億元收購了西藏巨龍銅礦50.1%的股權。作爲國內最大的在建銅礦,其銅金屬總量達到1072萬噸,伴生鉬爲62萬噸。紫金礦業在完成收購後不僅進行了補充勘探,還成功查明瞭礦區內銅金屬量及伴生鉬、銀等資源的顯著增長,達到了原有資源量的1到2倍。

可以看到紫金礦業的做法是,在完成交割後立即進行補充勘探,並根據新增資源量重新規劃礦山的開發策略,那麼原有的資源自然已經算進估值裏,新增的資源就是賺的。當然了,沒有這個金剛鑽,自然攬不了這磁器活。

04 危險博弈:增長陰影下的潛藏巨雷

一直以來,紫金礦業飽受負債規模的詬病。在其淨利潤創歷史新高的同期,資本支出也達到了歷史新高的304億元。由於融資規模擴大和外幣借款利率上升,財務費用激增超過70%。2023年,公司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分別增長了23.63%和20.08%,增速顯著超過了營收和淨利潤增長。

不過對於家裏真的有礦的紫金礦業而言,這並非根本威脅。真正需要警惕的,在於海外資產的安全。

2023年,紫金礦業境外資產總值達到1443億元,佔總資產的42%。境外資源量和產量在公司整體中佔比超過國內,其中銅、金、鋅(鉛)、碳酸鋰的資源量分別佔公司總資源量的75%、67%、23%、82%。同期,境外項目合計貢獻了公司總抵消前利潤的45%。境外資產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然而,近年來民族主義興起及各地安全事故的頻發,導致海外投資面臨更大不確定性。其中,海外礦業投資常被當地居民視爲資源掠奪和環境破壞的行爲,這在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日益抬頭的背景下,加劇了國際礦業投資和經營的不確定性。

紫金礦業的海外礦產主要位於發展中國家,如南美的圭那亞、阿根廷、祕魯,非洲的剛果(金),大洋洲的巴布新幾內亞以及中亞和蒙古等地。這些國家通常政治和經濟環境穩定性較弱,使得紫金礦業在這些地區的操作面臨較高的風險。

一方面,地方治理能力和安全性給投資帶來了極大隱患。例如,紫金礦業在2015年以2.98億美元收購了巴布新幾內亞波格拉金礦50%的採礦權,但在2019年8月到期後,2020年4月巴新政府拒絕了延期申請。由此,波格拉金礦在停產期間(2020—2023年6月底)給紫金礦業帶來了累計虧損約14.47億元人民幣,此後雖復產,紫金礦業持有的礦權卻從原來的47.5%減少到24.5%。此外,紫金礦業在2019年投入13.3億加元收購哥倫比亞的武裏蒂卡金礦。該礦在2023年5月遭到非法採礦組織多次恐怖襲擊,導致兩人死亡、多人受傷。

另一方面,政治風險也值得關注,去年1月,紫金礦業宣佈斥資6.9億美元收購加拿大Neo Lithium公司,進而控制了位於阿根廷的3Q鹽湖鋰礦。同時,公司還投入3.8億美元在當地建設一座碳酸鋰工廠,該工廠現已成爲紫金礦業海外最重要的鋰礦資產。然而,阿根廷新上臺的“右翼”領導人米萊的經濟政策極具爭議性,無疑爲紫金礦業在阿根廷的鋰礦項目增添了複雜性和風險。

還有一點較爲容易忽視的在於管理問題。正如紀錄片《中國工廠》所體現的,福耀玻璃出海遇到的難題,紫金礦業也不可避免。例如,公司在哥倫比亞的武裏蒂卡金礦,95%的員工是本地人,如果堅持採用國內的管理模式,必然引發一系列問題。陳景河在業績說明會上亦表示,2023年紫金礦業國內成本控制較好,但海外成本仍在上升,沒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逆全球化背景下,海外市場如何有效優化本地化管理策略,仍是一道難題。

05 寫在最後

短期內,美聯儲降息的預期和美國通脹的重新評估,加之巴以衝突和俄烏戰事等持續的地緣政治風險,都在不斷增強黃金作爲避險資產的吸引力,推升交易情緒。

國內方面,應對黃金價格近期的快速上漲,監管機構已經開始採取措施以防風險過度集聚。4月10日,上海期貨交易所發佈《關於在黃金和銅期貨品種實施交易限額的通知》,旨在抑制市場過度投機並防止價格泡沫的形成。

在這種環境下,黃金價格的未來走向變得更加不可預測。對此,紫金礦業股價成長勢頭是否可持續也繼續引發了市場的廣泛分歧。

然而,被廣爲忽視的一點在於,儘管公司受益於有色金屬價格的上漲,不過這種利好與其長遠發展所需的穩定國際環境似乎是相悖的。這使得紫金礦業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中處於微妙的平衡點,其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

站在當前節點,一路走高的紫金礦業,似乎有了點“高處不勝寒”的寒意。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投資者網”(ID:touzizhebao),作者:王健凡,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