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娟娟 朱聽武

日前發佈的資本市場新“國九條”提出,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研究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納入企業內外部考覈評價體系。

新一輪國企改革已開啓,國務院國資委要求全面推開上市央企市值管理考覈,引導上市央企更加重視其內在價值與市場表現,更加主動向市場傳遞信心、穩定預期。可以預見,市值管理將成爲上市央企重要能力之一。

長期呈現“三低”特徵

回顧歷史,央企改革爲國企改革主攻方向。自2013年以來,國企改革大致經歷三個階段:一、2013年11月至2016年6月是政策框架頂層設計階段;二、2016年7月至2020年是國企改革試點探索階段,其中以2018年8月爲重要分界時點,“雙百行動”開啓標誌着國企改革從局部試點向廣泛試點轉變;三、2020年至2022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階段,國企改革進入縱深推進期。

國企改革目標是“強身健體”,旨在增強國企活力,提高企業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對比地方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發現,上市央企在資本市場上呈現出“股價低、活躍度低、估值低”的特徵,導致央企經營規模與市值規模的增速不匹配。

整體來看,上市央企營收規模不斷取得突破,2022年實現營收30.61萬億元,營收規模佔A股半壁江山,較2013年增加100%以上。

從二級市場來看,2013年以來,上市央企的股價、活躍度雖然震盪上升,但低於A股整體水平。其中,上市央企2013年平均股價僅爲A股整體的80%,2023年僅爲A股整體的64%。

活躍度方面,上市央企換手率也持續低於A股整體水平,2013年央企指數年均換手率爲0.85%,2023年爲1.1%,均低於A股整體。

估值方面,2023年末央企指數市盈率在8倍左右,萬得全A指數在16倍以上,上市央企的市盈率僅爲A股整體的一半(圖1)。

積極開展提質增效行動

作爲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央企在國民經濟和資本市場中發揮着“壓艙石”的關鍵作用。

今年1月,國務院國資委在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考覈分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各中央企業要更加突出精準有效,推動‘一企一策’考覈全面實施,全面推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覈”。

在政策的指引下,上市公司紛紛推出“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證券時報·數據寶根據公告統計,截至當前,已有接近500家上市公司推出行動方案,其中上市央企有30餘家。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優化財務管理,聚焦主業穩固持續盈利能力;加強創新研發,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接軌;穩步夯實公司治理,建立良性互動;堅持提升股東回報,提振二級市場信心等。

政策引導正逐漸落地生效,以央企爲代表的上市公司正加速打好提質增效的“組合拳”。

舉措1:回饋股東力度持續增強

平均分紅金額、參與分紅公司數量佔比創歷史新高。上市央企歷來是A股公司現金分紅的主要力量,據數據寶統計,按除權除息日計算,上市央企分紅金額由2013年的3000億元左右提升至2022年的6753億元,其中2020年至2022年分紅力度明顯加大。2023年,已披露分紅預案的上市央企,分紅金額已超過6600億元。

2023年,上市央企平均分紅金額達到18.6億元,較2013年已翻番;參與分紅的上市央企佔比由2013年的70%提升至2023年的78.29%。上市央企平均分紅金額、分紅公司數量佔比均創下歷史新高(圖2)。

回購金額連續多年超過百億元。回購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振公司股價。據數據寶統計,2023年有90家上市央企披露回購方案,僅統計有披露回購金額或回購股份數量的公司看,擬回購金額和股份數量上限達到132.13億元和18.58億股,金額和數量均處於歷史高位。從2019年以來,上市央企積極開展股份回購,歷年擬回購金額均高於100億元(圖3)。

從回購履約率(實際回購金額/預案金額)看,上市央企中位數持續保持100%,回購誠信度極高。

另外,第三輪國企改革以來,以“市值管理”爲目的的回購數量明顯增加,2013年至2019年僅有11家;2020年至今超過20家,如招商南油、海康威視、中遠海控等公司。

重要股東增持力度加大。從重要股東增持情況來看,與地方上市國企相比,2023年以來上市央企增持力度加大。以變動截止日期計算,2023年以來,上市央企重要股東增持金額超440億元,淨增持金額超60億元;上市國企同期增持金額爲410億元左右,淨增持金額爲-40億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至2022年,上市央企淨增持規模遠超上市國企,2016年、2018年市場大跌,上市央企扛起護盤“重任”,淨增持分別爲199.77億元、84.7億元。

舉措2:積極研發創新,降本增效成效顯著

科技創新是公司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法寶”,央企是國家關鍵領域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長期以來,受行業分佈、運營模式、管理制度等因素影響,國有企業還存在研發投入不足、營業成本較高的問題。

自2013年以來,上市央企研發強度雖與上市民營有一定差距,但前者保持穩定上升趨勢,2013年上市央企平均研發強度均值爲3.51%,2022年達到4.87%。2023年,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央企平均研發強度依然超過4%。

國企改革以來,央企不斷調整業務、人員結構,控制成本成效顯著,在整體規模增加背景下,上市央企三費率(銷售、管理、財務)加權均值穩中有降。2016年,上市央企三費率加權均值達到近10年高點,爲14.37%,此後逐年走低。2022年,上市央企三費率加權均值降至8.98%,創10餘年來新低,相比高點下降超5個百分點。已披露2023年年報的上市央企三費率加權均值繼續保持低位,目前僅爲9.45%(圖4)。

舉措3:與投資者互動積極性顯著提高

投資者瞭解一家公司除了上市公司公告、調研或券商研報之外,投資者互動平臺是重要途徑。

2022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提出“強化投資者關係管理,建立多層次良性互動機制”“推動業績說明會常態化召開,使高質量業績說明會成爲央企標配”。

在政策推動以及市值管理的雙重要求下,上市央企與投資者互動積極性明顯提升。

根據投資者互動平臺信息統計,以諮詢日期爲準,2021年以來,上市央企董祕互動頻率明顯加快,回覆等待天數(董祕回覆日期與投資者諮詢日期的間隔)明顯減少,2021年以前平均爲22.23天,2023年平均爲16.03天,2024年(截至4月15日)縮減至10天以下(圖5)。

此外,2024年以來,上市央企藉助業績說明會、調研接待會等方式,與投資者拉近距離,建立高效、順暢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流通機制。

價值創造力最大化

上市央企進行市值管理由來已久,根據公告查詢顯示,早在2009年,就有公司在年報中提及“市值管理”。據數據寶統計,在過去10餘年中,提及“市值管理”的上市央企累計有140餘家。在政策指引下,2023年年報提到“市值管理”的央企數量創歷史新高,截至4月15日,雖然僅有一半左右上市央企已披露2023年年報,但提及“市值管理”的公司數量至少有34家,其中中國中車、國投資本東華科技等公司在多個年度提及“市值管理”。

綜合來看,通過市值管理,央企在二級市場、成長性、運營效率方面取得顯著的成績。

二級市場方面,有市值管理的上市央企股價表現明顯強勢。以歷史上年報提及“市值管理”的上市央企爲樣本,計算首次提及以來(年報披露日,截至4月15日)的漲跌幅,並與央企指數(866059.WI)、滬深300指數同期漲跌幅進行對比。整體來看,140餘家上市央企首次提及“市值管理”以來平均漲幅接近45%,跑贏同期央企指數、滬深300指數。

其中長江電力在10份年報中提及“市值管理”,自2009年4月30日首次提及以來,公司股價累計漲幅超過350%,大幅跑贏央企指數、滬深300指數。中金黃金、中國中鐵均在9份年報中提及“市值管理”,前者首次提及以來股價累計漲幅超120%,後者累計漲幅爲7.15%。15家公司在4份年報中提及“市值管理”,首次提及以來股價累計漲幅均值超過80%,8家公司跑贏同期央企指數;24家公司2次提及“市值管理”,首次提及以來股價累計漲幅均值超過90%。

成長性方面,上市央企淨利潤增速持續超過GDP增速。提質增效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目標,其中利潤增長是核心。以可比數據對比來看,上市央企在第三輪國企改革後體現出強勁的成長性,2020年受疫情影響,A股淨利潤增速表現整體一般。有市值管理的上市央企2021年、2022年淨利潤同比增速(加權,剔除極值影響)分別爲21.93%、6.1%,遠超同期GDP增速以及其他上市央企公司淨利潤增速。

有市值管理的上市央企中,僅統計已披露業績數據的公司,有55%的公司2023年淨利潤增速超同期GDP增速(5.2%),近七成公司今年一季度淨利潤增速超同期GDP增速(5.3%)。

公司運營方面,效率提升,上市央企人均創收翻番。以人均創收來看,從2013年至2022年,上市央企人均創收保持穩定上升趨勢,2013年平均爲177.43萬元,2022年達到355.92萬元,較2013年翻番。

從人均創利來看,2013年上市央企人均創利均值爲13.4萬元,2020年以來持續超過20萬元,2022年達到26.65萬元。

值得注意是,已披露2023年年報的上市央企人均創收、人均創利平均值分別達到504.66萬元、29.36萬元,均較2022年有大幅提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