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豔芬 李穎超

隨着對房地產、傳統基建等信貸投向的結構調整,綠色金融正成爲銀行業發力的增量業務。

從已披露2023年年報的上市銀行數據看,六大國有銀行以及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這13家銀行綠色信貸餘額合計已突破20萬億元。其中,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大行不僅綠色信貸規模均站上了3萬億元,而且增量均超過1萬億元,增幅達到三成至五成。可以說,上述每家銀行綠色金融業務實現跨步式大發展。

自2020年起,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等綠色理念相關因素逐步納入金融機構考覈,銀行業綠色金融業務逐年創新,綠色信貸規模拾階而上。機構預測,綠色信貸或在未來10年將成爲增速最快、佔比最大的貸款類型。

實現跨越式發展

自“雙碳”戰略提出至今,綠色產業升級、清潔能源產業及節能環保成爲主要增長的貸款去向。商業銀行作爲實體經濟融資的主力供給方,近3年的綠色信貸投放額度呈現跨越式增長。從資金量角度出發,綠色貸款是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最大構成部分。

從信貸規模看,截至2023年年末,綠色信貸餘額站上萬億元陣營的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以及中國銀行,四大國有大行的綠色貸款規模均在3萬億元以上,分別爲5.4萬億元、4.05萬億元、3.88萬億元以及3.11萬億元。

緊隨其後,國有大行中的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的綠色貸款餘額分別超過8200億元和6300億元;股份行中的興業銀行綠色信貸規模與交行比肩,也站上了8000億元的規模水平。

再往下,多數股份行的綠色信貸規模在2000億元至4600億元之間,例如中信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以及浙商銀行。

從增速看,綠色貸款近幾年也保持着高速增長。2023年,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綠色信貸餘額較上一年增長超五成,分別達到了56.34%、50.1%,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的增速也達到了三成以上,分別爲41.09%和35.73%。也就是說,工農中建四家大行的綠色信貸總量和增量均領先同業,全年的綠色貸款分別新增1.4萬億元、1.35萬億元、1.1萬億元、1.13萬億元。

綠色信貸的投放在銀行內部各板塊之間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大。建設銀行綠色貸款餘額爲3.88萬億元,佔貸款總額比重較上年提升逾3個百分點。

與國有大行一樣,股份行的綠色信貸增速也呈現每年放量增長。2023年,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浙商銀行以及中信銀行增速分別爲57.44%、46.87%、39.41%以及37.40%,且綠色貸款增速超過其他貸款增速。

其中,興業銀行還披露了整體綠色金融融資餘額,該行由2020年年末的1.16萬億元增至去年的1.89萬億元,增幅63.78%,年複合增長率17.87%;存量貸款收息率與對公貸款基本持平,不良貸款率爲0.41%。基本盤中,該行綠色金融貸款佔企金貸款比重提升9.93個百分點至25.56%,房地產貸款佔企金貸款比重下降至13.82%。

產品體系愈加豐富

雖然我國綠色金融產品仍以綠色信貸爲主,但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的豐富程度有待提升。從年報看,各家銀行也在逐步探索多層次的綠色投融資產品體系,運用債券、理財、租賃、保險、基金、信託等多種方式,豐富綠色金融“工具箱”,加快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在綠色債券方面,着眼於綠色債券的發行、承銷、投資和做市,不少銀行積極於債券端探索各類投融資服務方式。

2023年債券產品的“首單”探索頗多。工商銀行於2023年創新發行了該行首隻全球多幣種“碳中和”主題境外綠色債券、境內首單商業銀行碳中和綠色金融債;中國銀行於2023年成功發行全球首批共建“一帶一路”主題綠色債券和全球首筆美元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債券;招商銀行去年在境外發行全球首筆藍色浮息債券,發行規模4億美元,募集資金用於支持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和海上風力發電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租賃由於契合了綠色項目在轉型中設備改造換代、週期較長等特點,在服務綠色轉型發展上具備獨特優勢。當前逾半數金融租賃公司已將綠色租賃作爲重點業務來發展,探索“租賃+”多種模式在助力綠色金融發展,不少銀行旗下金融租賃公司綠色金租資產佔比已達五成左右。

農銀金租探索建立了“租賃+信貸”“租賃+股權投資”“直租賃+EPC”等多種業務模式,鞏固拓展集中式風電光伏租賃業務,發展分佈式光伏、分散式風電租賃業務,落地電力設備經營性、換電重卡租賃業務。截至2023年年末,該公司綠色租賃資產餘額687.70億元,較上年年末增長24.7%;佔租賃資產總額67.9%,較上年年末提升2.5個百分點。

建信金租綠色資產規模和佔比持續雙增,綠色租賃資產餘額473億元,佔一般租賃業務的比重較上年提升8.77個百分點。招銀金租2023年綠色租賃業務投放額達到了547.21億元,佔招銀金租總投放額的49.67%,綠色租賃業務2023年年末餘額1215.00億元,較上年年末增長15.31%。

在理財公司協同方面,理財資金亦成爲綠色債券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理財公司也是發行綠色主題理財產品的重要渠道。

農銀理財持續推出ESG主題理財產品,2023年新發行ESG主題理財產品26只,年末ESG主題理財產品共50只,規模368.83億元。交銀理財2023年新發ESG主題策略產品4只,規模合計48億元,年末存量ESG主題策略產品總規模合計63.8億元。浙商銀行也在2023年發行了該行首筆ESG理財產品,募集資金規模5000萬元,資金優先投資於清潔能源、防治污染、生態保護等綠色產業。

另外,銀行旗下保險公司亦通過股權投資、配置綠色地方政府債、債權投資、發行產品等方式助力綠色金融發展。

與理財、保險公司一樣,銀行旗下基金公司、信託公司也是綠色金融的重要參與方,把社會責任、ESG準則和“雙碳”戰略作爲產品佈局的主要方向,持續完善ESG基金產品譜系。

組織架構、考覈評價等

配套機制正在建立

有銀行信貸部門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由於綠色低碳發展通常離不開前期的高成本、高投入,而後期的綠色效益回報期又相對較長,綠色金融的大力發展就顯得尤爲重要。

綠色金融帶來的收益亦是可期待的。以國內最早發力綠色金融業務的興業銀行爲例,該行2023年年末的公司綠色金融客戶較上年年末增長17.83%至5.83萬戶,其中,深綠客戶(客戶主營範圍符合綠色產業指導目錄)較上年年末增長16.85%至5.39萬戶,帶動存款規模超過2000億元,戶均配置產品3.4個,高於整體企金客戶平均水平,綠色金融客戶的綜合效益不斷提升。

從整個金融行業來看,綠色金融從最早的自願、自主經營模式,已然成爲各家自上而下把握創新的風口所在。自2020年開始,諸如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等內容便頻繁出現在各大中資銀行的年報和清單當中。這表明,金融業面對挑戰,正快馬加鞭採取行動。

梳理當前各家銀行年報中的綠色金融業務不難發現,各家銀行首先從戰略上早已重視,並逐步加強綠色金融的佈局。在體制機制方面,設立綠色金融委員會,試點綠色支行、事業部,或設置綠色金融專職機構等;在激勵機制上堅持考覈引導,將綠色金融納入考覈指標體系;在資源配置方面,針對行業項目融資需求,配置專項信貸資源。

在戰略層面,交通銀行構建“2+N”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明確2025年、2030年、2060年三個階段的目標和重點任務,具體到“十四五”期末,該行綠色貸款目標爲餘額不低於8000億元,力爭達到1萬億元。“N”指各類綠色金融專項政策,包括組織架構、業務管理、支持工具、細分行業、產品集成、審批政策、考覈評價、區域發展等。

在試點機構方面,郵儲銀行將北京市門頭溝區濱河綠色支行作爲綠色金融支行,截至2023年年末,該支行綠色信貸規模8.74億元,佔支行整體信貸資產規模的93.58%,較上年年末提高了56個百分點。在績效考覈機制上,郵儲銀行實施綠色金融經濟資本計量差異化政策,擴大綠色金融經濟資本計量範圍,針對綠色金融等業務設置90%經濟資本調節係數;爲具有顯著碳減排效益的綠色項目提供優惠利率,對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給予15個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基點的優惠。

“考慮到綠色貸款執行情況納入MPA評估體系、綠色碳減排工具等結構性工具支持下綠色貸款盈利性有所提高、資產質量繼續佔優,且銀行壓降高環境風險行業貸款敞口讓出信貸融資需求缺口,未來綠色貸款有望繼續保持高增長。”中金公司銀行業團隊曾於2023年年初預測,預計未來10年綠色貸款將成爲增速最快的貸款類型之一。

該團隊預計,未來10年綠色貸款餘額複合增長率或將達到21%,成爲增速最快的貸款類型之一;10年內新增量約爲117萬億元,對應年均新增貸款約12萬億元;綠色貸款餘額佔比或將由2021年的8%上升到2032年的24%,超過房地產貸款(包括按揭和對公貸款);增量上,10年後綠色貸款增量佔比可能達到37%,超過基建成爲第一大貸款類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