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業行家 

易主更名近兩年,國新證券近期交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答卷。而其審計機構中興華,也是連續第二年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一掃此前“非標”的陰霾。

易主更名二次創業

這個年報季,中證協已收錄了30家券商年報,主要是上市券商。而在數量不多的非上市券商年報中,行家關注到國新證券這個名字。

想當年,這家券商曾以“華融證券”的名號行走江湖。2022年6月,原控股股東“中國華融”將其所持全部股份轉讓給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國新控股)旗下的國新資本有限公司(簡稱:國新資本)。同年7月更名爲國新證券。

而2023年,是國新證券易主更名之後首個完整會計年度。

面對資本市場持續跌宕、監管政策階段性收緊、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不利發展局面,國新證券表示,公司業務發展逆勢前行,經營業績持續向好,功能作用逐步發揮,業務開拓成效顯薯,內部管理基礎夯實,分類評級有所提升,人才隊伍得到充實,市場化改革全面落地,黨的建設持續加強,“二次創業”邁出堅實步伐。

營收淨利趨勢相反

數據顯示,國新證券2023年營業收入16.21億元,同比激增171.48%;歸母淨利潤7.74億元,同比下降12.98%。

這一強烈的反差,引起了行家的注意。

從細分業務數據來看,自營業務極爲強勢,攬收7.49億元,而在2022年爲-2.61億元。信用業務收入4.75億元,同比增幅爲105.87%。經紀業務收入2.51億元,同比下降9.60%。投行業務和資管業務收入分別爲0.69億元和0.23億元,同比降幅分別爲64.55%和72.67%。

合併利潤表同時顯示,2023年營業總支出爲11.38億元,而2022年爲1.11億元,兩者相差十倍之多。“佔大頭”的“業務和管理費”爲11.85億元,同比下降4.40%。“其他業務成本”項高達5.19億元,而2022年同期爲-3.48億元。

這一對淨利潤影響較大的項目,究竟是什麼業務,行家未能查到更多信息。

國企薪酬差距加大

“三張表”數據顯示,2023年國新證券薪酬總額爲7.74億元,同比下降12.98%。

截止2023年底,國新證券員工人數爲2,014名,而2022年底爲1,705名。以期末員工總數計算,人均薪酬從52.18萬元降至38.44萬元,降幅達26.33%;摺合成月度base,人均削減1145元。

國新證券披露,2023年有13名高級管理人員,2022年爲11名高級管理人員。2023年除獨董和監事外的高管人員薪酬合計爲1,313.75萬元;2022年以同樣口徑統計則是972.56萬元。這意味着,國新證券平均每位高管薪酬由88.41萬元增至101.06萬元,漲薪幅度達到14.30%。

作爲央企背景的券商,薪酬“上有封頂”可能是常規。但在業績下滑的背景下,單方面削減員工薪酬,增加高管待遇,是否會有損於“社會責任”呢?

此前曾有非標年報

行家還注意到,國新證券本次續聘審計機構中興華會計師事務所 (特殊普通合夥) (簡稱:中興華所),對2023年報給出了“標準無保留意見”,與2022年報審計結論一致。

想當年,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簡稱:德勤華永)曾對華融證券2018年和2019年年報給出了“標準無保留意見”。

2020年,華融證券年報顯示營業收入爲11.86億元,同比下降63.66億元;淨利潤由正轉負,爲-82.36億元。彼時,擔任審計機構的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簡稱:安永華明)出具了“無法發表意見”的審計報告。

2021年,因對2020年財務數據“存疑”,安永華明出具了帶有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隨着年度推移,往期數據從年報中隱去。煥然一新的國新證券,終於擺脫了“非標”,走向正軌。

苟日新,日日新。新的一年,行家希望國新證券新的一輪財報,能有新氣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