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 吳娟娟

最新信息披露材料顯示,2024年一季度美國資管巨頭資本集團旗艦基金“歐洲太平洋成長基金”顯著增持A股“龍頭”貴州茅臺。市場回暖,北向資金顯著迴流,全球茅臺大戶顯著增持。這透露了什麼信號?

我們一起來看看。

近萬億元巨無霸基金增持

截至2023年底,歐洲太平洋成長基金持有452.2872萬股貴州茅臺。到了2024年一季度末,它持有的貴州茅臺股份數變爲490.9780萬股,較2023年底增加38.6908萬股。

歐洲太平洋成長基金(Euro-pacific growth fund)爲美國資產管理巨頭資本集團旗艦基金。它曾是全球持有貴州茅臺股份數最多的公募基金產品。不過,近年來,它削減了對貴州茅臺的持倉。進入2024年,一季度歐洲太平洋成長基金又增持貴州茅臺約38.69萬股。截至目前,它是全球持有貴州茅臺股份數最多的主動管理公募基金產品。

資料顯示,資本集團是全球知名的長線投資機構,最新管理規模超過2萬億美元。而歐洲太平洋成長基金最新規模約1370.13億美元,摺合9920.97億元人民幣。這隻基金設立於1984年,由13位資深的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爲投資者帶來佈局歐洲和亞太地區股票敞口的機會。 

在全球資產管理行業,資本集團是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的引領者。全球知名資管專業專家Charles D. Ellis在著作“資本集團:長期卓越投資業績背後的故事(Capital:the story of long-term investment excellence)”解釋了共管模式的來龍去脈。他寫道,顯著的成功往往帶來資產規模的顯著增長,這種情況下基金經理的能力難以跟上。諷刺的是,基金經理專業上的成功先是帶來商業上的成功,商業上的成功卻可能最終導致專業上令人失望的表現甚至是失敗。

回望過去50年,人們會發現每10年一開始領先的資產管理機構在10年後不再領先。很少公司能夠居於領先地位長達30年甚至更久。這方面,資本集團是一個例外。

Charles D. Ellis在書中還寫道,資本集團的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書中稱之爲Multiple-Counselor System)獲得成功之後並沒有很多機構效仿。他認爲共管模式需要與之匹配的公司文化。這種公司文化不崇尚個人英雄。資本集團用系統化的方式鼓勵謙遜的個人風格,持續地理性決策,嚴格評估結果並保證組織的有效性。他以這些措施來消減個人英雄主義。

這本書曾被國內基金經理奉爲“圭臬”。一位投資大佬曾在私下交流時表示,當時境內基金經理幾乎人手一本。巨無霸基金-歐洲太平洋成長基金即爲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結出的果實。   

北向資金增持

貴州茅臺是A股的重要風向標。部分機構人士表示,它一定程度上表徵了市場的風險偏好。

貴州茅臺的財報和基金一季報顯示,一季度境內部分被動指數基金持有的貴州茅臺股份數顯著增加。此外,北向資金一季度顯著增持貴州茅臺。Wind數據顯示,北向資金通過香港中央結算公司增持了412.50萬股貴州茅臺。

Wind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持有貴州茅臺股份數最多的公募基金爲上證50ETF,持有1052.05萬股貴州茅臺,一季度增持281.17萬股。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白酒B、嘉實滬深300ETF等也持有較多的貴州茅臺。

主動管理基金方面,易方達藍籌精選是境內持有貴州茅臺最多的主動管理公募基金產品。截至一季度末,它持有貴州茅臺225.05萬股,少於歐洲太平洋成長基金的490.9780萬股。易方達藍籌精選在一季度減持了貴州茅臺14.95萬股。不過,或因爲歐洲太平洋成長基金通過股票互聯互通機制持有,持倉被統計在香港中央結算公司名下。它未進入貴州茅臺的機構股東前十。

長線投資範本,看上中國新能源

長線投資範本-資本集團長期關注中國新能源車。   

增持貴州茅臺外,一季度,歐洲太平洋成長基金還買入了比亞迪。此外,過去幾個季度,它不斷調整自己的理想汽車持倉。到了2023年底,它持有港股95.7046股,ADR 36.01萬股。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它持有的港股大幅增加至228.1046萬股,ADR則減少至35.8496萬股。不僅如此,它在一季度新買入了比亞迪:買入港股245.8萬股,買入A股68.1241萬股。

去年11月,資本集團發表研究報告,探討電動車行業的前景和最終的贏家等話題。

資本集團在報告中寫道,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爲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這在十年前還是難以想象的。中國部分領先的電動汽車製造商開始進軍歐洲市場。他們在嘗試摸索發達市場對中國電動車的需求。

技術方面,中國擁有在全球市場競爭的實力。越來越明顯的是,中國已處於主導電動汽車生產和電池技術的領先地位。它在2009年左右開始大力推進電動汽車的發展,現在約佔據全球電動汽車產量的60%。中國的先發優勢得到了強有力的政府支持。一些汽車分析師預計,歐洲汽車製造商在電動汽車產品線方面落後中國和特斯拉約三年。

中國在這一產業中的主導地位也提醒了人們,當政府和企業家聯手專注於一個產業時,該產業可快速提升技術水平並進行大規模生產。較低的勞動力成本、軟件開發的進步以及豐富的可用於電動汽車電池的關鍵礦物質,爲汽車製造商提供了戰略優勢。比亞迪、理想汽車和小鵬等中國品牌不僅在國內消費者中受到歡迎,在幾個歐洲和亞洲市場也越來越受歡迎。

不過,最後報告也指出,儘管中國初步取得了進展,但仍有汽車製造商在虧損。爲了降低成本和價格而進行的競爭可能會導致資金較少的電動汽車製造商退出市場,一波整合浪潮在所難免。截至目前,人們仍難以判斷誰是最終的贏家。

編輯:小茉

審覈:木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