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常碧罗

近日,重庆市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会同54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推出5016个优质博士后科研岗位,面向全球发布。

扫码查看博士后岗位。重庆市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供图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科研岗位主要有4个特点:

一是学科覆盖更广泛。本次发布的博士后科研岗位涉及83个一级学科,学科覆盖率超72%。

二是研究领域更聚焦。围绕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4大科创高地科研岗位3912个,占78%;助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科研岗位4464个,占89%。

三是科研平台更高端。汇集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13家重点高校,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金凤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等26家高水平科研平台,长安汽车、赛力斯汽车、中国电科、中冶赛迪等54家龙头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在渝研究院等34家新型研发机构。

四是薪酬待遇更优厚。平均年薪超35万元,年薪超100万岗位近100个,最高年薪达120万元。

重庆市概况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体制优势突出,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00多万,其中主城都市区面积2.87万平方公里、中心城区5467平方公里。重庆是中国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2022年工业总产值达2.58万亿元,汽车生产能力居中国前列,笔记本电脑年产量全球第1,手机年产量全球第2,正着力构建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为牵引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厚植人才沃土

近年来,重庆市加大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吸引顶尖人才来渝创新创业,加速集结科技创新主力军,人才队伍的基本盘持续壮大。通过健全落实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科研任务“揭榜挂帅”等举措,推行用人单位自主评价、薪酬贡献评价等市场化评价,支持国企实施股权奖励、项目收益分红等激励方式。全社会研发投入等指标明显提升,进入全球城市创新集群百强榜前50,近五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7项,超声医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向量最优化理论等领域在国际上处于领跑或并跑水平。把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作为人才引育的主攻方向,汇聚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优势科研力量,明确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团队、支撑引领产业和领军企业,以人才集聚推动科创平台提质发展。全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05个,新型高端研发机构达82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500家,6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重庆吸引博士后青年科研人才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重庆市高度重视博士后青年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累计招收博士后8215人,在站4146人。2023年新招收博士后1316人,同比增长23%,市外来渝1119人、占85%,博士后申获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734项,同比增长19%。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重庆代表团累计荣获5金4银3铜14优胜及优秀组织奖。

聚焦“高精尖缺”,实施一流招收措施

一是优化政策。实施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黄金18条”,将博士后出站留(来)渝资助由择优资助调整为“全覆盖”。采取“能设尽设”“一站一策”等措施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全市博士后科研站增至548个。加大政策宣讲力度,赴各地宣讲引才政策,营造招才引才育才留才浓厚氛围。二是聚焦重点产业。积极推动实施软信产业“满天星”行动计划,“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引进紧缺高端人才。三是依托重大活动。组织“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百万人才兴重庆”“千名博士重庆行”“全球人才云聘会”等活动,发布重庆市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和优质博士后岗位,推动博士后人才聚集。

聚焦“引育留用”,构建一流培养体系

建立“站前、站中、站后”全链条资助体系,将博士后资助从“在站期间”拓展到“在渝期间”,设立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研究项目特别资助项目等,市级博士后专项资助最高104万元,对基础研究最长资助年限可达6年。鼓励各单位、区县叠加支持。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培养计划,选派优秀博士后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境外顶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围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设立5个博士后创新创业园,构建“产业创新+产业孵化+产业加速”体系,为博士后创新创业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服务。

聚焦“近悦远来”,打造一流人才生态

打造“重庆博士后沙龙”活动品牌,鼓励博士后围绕全市发展战略、重大项目和基层需求开展跨学科交流。搭建事业发展平台。举办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秋路演月”系列活动,让博士后交流成果有平台、了解市场有窗口、推动转化有机会。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建博士后乡村振兴服务团,推动博士后研究项目与帮扶项目相结合,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优化生活服务保障。畅通博士后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进站1年可申报副高级职称,出站最快1年可申报正高级职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