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州日報

隨着“五一”假期來臨,民宿行業迎來火爆預訂。然而,“火熱”背後暗藏行業亂象。不少消費者反映,預訂民宿就像開“盲盒”。(4月28日澎湃新聞)

一直以來,民宿作爲自帶魅力的生活場景,深受消費者青睞。但當民宿開啓“盲盒玩法”,問題就來了。預訂後被告知無房,臨入住被私下修改房源,實際入住時發現貨不對板……訂民宿如開“盲盒”,這絕非好現象。眼下,文旅市場火熱、民宿遍地開花,但虛假房源、“幽靈民宿”等問題卻讓消費者叫苦不迭,不僅成了行業長遠發展的絆腳石,甚至成爲地方文旅經濟的減分項。是故,面對民宿行業亂象,絕不能等閒視之。

民宿體驗如何、住得滿不滿意,折射出地方文旅服務的“顆粒度”。一旦與宰客、坑人掛上鉤,民宿無論怎樣“美顏”,恐怕都讓人避之不及。而讓消費者拆盲盒式住民宿,商家無異於自砸招牌。那些“盲盒”裏裝了什麼呢?裝着一些民宿房東忽悠的伎倆、逐利的短視,也裝着消費者被打折扣的服務體驗和牢騷滿腹的差評。某種程度上,諸如“訂民宿如開盲盒”的聲音就是實打實的市場警示,提醒各地尤其是旅遊城市及時“打掃”民宿市場,拿出更好的環境、更優的體驗,爲消費者安心出遊再添把火。

訂民宿豈能像開盲盒?對消費者來說,在預訂民宿時都希望所見即所得。不讓民宿變“民訴”,既需要從業者樹立長線經營思維,不做“一錘子買賣”,也需要市場監管、文旅等有關部門聯動發力。當然,“重頭戲”還在連接房源供需的平臺,唯有壓實資質審覈和日常監管等責任,才能讓盲盒不再“盲”、更好守護遊客的“詩和遠方”。 (張冬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