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甘南日报

大熊猫在兰生活“巴适”得很

——兰州野生动物园大熊猫馆探馆见闻

大熊猫“满满”正在吃竹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思璇

4月25日一大早,兰州野生动物园大熊猫馆的饲养员就忙碌了起来。一筐筐新鲜的竹子竹笋从四川空运而至。饲养员们正在精心挑选最为可口的嫩竹,并进行清洗消毒,精挑细选的程度可以用苛刻来形容。而这一切繁琐的准备工作,是为了让远道而来兰州安家的四只大熊猫——“鸿禧”“满满”“曼兰”“家宝”吃饱、吃好,“乐不思蜀”。

四只大熊猫 性格各不同

4月2日,四只大熊猫从四川出发来到兰州,顺利入驻兰州野生动物园大熊猫馆。经过20多天的适应期,四只大熊猫已于4月25日正式和游客见面,憨态可掬的模样当天就吸引了无数游客围观。

兰州野生动物园专门为熊猫宝宝打造的大熊猫馆依山傍湖而建,展馆外有各式造型的熊猫卡通雕塑。大熊猫馆周边,还有错落有致的假山。记者沿着步道向上而行,抬头便是大熊猫1号馆,1号馆里住的是“家宝”和“鸿禧”。

此刻“家宝”正慵懒地趴在歇息木架上挠痒痒,时不时伸伸懒腰,不一会又变换姿势,憨憨地伸出两只小脚一上一下蹬动。2018年8月17日,“家宝”出生于神树坪基地,是首只海归大熊猫“华美”的外孙。它的脸圆圆的,眼睛又大又亮,“墨色”很足,十足的憨包模样,饲养员们亲切地称它为“小土豆”,“家宝”对这个昵称也很是喜欢,当你叫它“小土豆”时,它会给出清晰的回应。

记者从1号馆出来后,目之所及,一只可爱的熊猫雕塑扶着树桩,倚靠在并排搭建而成的翠绿竹林之上,向动物园大门方向眺望着,仿佛在欢迎前来看望它们的游客。

“快来看,它在干饭呢!”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从大熊猫2号馆传来,循声望去,一个小女孩正模仿大熊猫进食的模样鼓着腮帮子,而她口中所说的干饭大熊猫是“曼兰”。小竹笋、新鲜嫩竹叶、胡萝卜,“曼兰”被美食包围,它悠闲地一口口“炫”着,别提吃得有多香了。作为园内唯一的雌性大熊猫,“曼兰”似乎很注重身材管理,用餐完毕后便起身开始“消食”,只见它优雅地晃动着那肉感十足的身姿,绕着馆舍内的石磨水瀑小景,一摇一摆地溜达,很有韵律操的节奏感。

也许是刚吃饱肚子,住在它隔壁的6岁雄性大熊猫“满满”,正是困意袭来之时。“满满”是个“小平头”,它将整个身体摊成大饼状,打着盹儿,那怡然自得的“松弛感”,让围观游客纷纷表示看不够、根本看不够。

“两室一厅一院” 打造专属馆舍

兰州野生动物园按照国家标准,高规格建造大熊猫馆,2个主体展馆总建筑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户外活动区总面积约3100多平方米,分别与两个独立场馆配套,既满足大熊猫生活习性,又便于游客观赏。

大熊猫馆开馆首日,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纷纷在大熊猫雕塑和馆舍前拍照留念,有的隔着玻璃与大熊猫亲密自拍。

“每只大熊猫都有‘两室一厅一院’的专属馆舍,夏天保证室内温度15℃,空气湿度达65%,能模拟大熊猫自然生活环境。”兰州野生动物园动物管理部副部长于鹏说,“每个馆舍都配备了新风系统、水质净化系统、空调加湿系统和温控系统。”

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竹子,但不仅限于竹子。为保障四只大熊猫的健康,兰州野生动物园还为它们准备了胡萝卜、苹果以及营养窝窝头等食物。竹子、竹笋均从四川空运,精饲料窝窝头严格按照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标准,以黄豆、玉米、大米、白糖、盐、鸡蛋等为原料,按一定比例加工制作,补充营养所需的钙和多种维生素。

“大熊猫的所有食物都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在使用前都需要经过安全及营养检测。”饲养员也会定期对它们进行身体健康监测和粪便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科学调配大熊猫的饮食。

6名专班工作人员 24小时陪伴大熊猫

兰州野生动物园设立了大熊猫饲养管理工作专班,配备了6名专职饲养管理人员,24小时轮岗,负责大熊猫的日常生活起居。

“我们6名专职饲养管理人员均是畜牧兽医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均在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参与至少3轮的大熊猫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并取得了相应的证书。”来兰前,于鹏和他的团队已前往成都学习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基地已与四只大熊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为了确保大熊猫饲养技术力量,兰州野生动物园还委托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派遣经验丰富的饲养专家,在兰州野生动物园进行日常饲养指导监督。为了带动全民参与保护大熊猫,馆内还设置了科普展示设施及一系列主题展示教育项目,全方位答疑有关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呼吁公众了解并爱护“国宝”大熊猫。

“饲养大熊猫是个技术活,也是个细心活,它们不会说话,但是它也会给你相应的反馈。”于鹏说,“目前,我的四个‘宝贝’适应情况良好,体重均有上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