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周姝祺

界面新聞編輯 | 陳小同

山西運城一輛問界M7追尾正在作業的灑水車,起火致三人死亡事件成爲近期輿論關注焦點。事故發生後,車輛自動緊急制動系統(AEB)和車門自動解鎖功能未能觸發,遭到外界質疑。

AITO向外界釋放信息稱,事發車型是入門非智駕版,未搭載華爲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而是使用的博世方案。隨後,博世中國發布聲明表示,經調查涉事車輛沒有搭載博世智駕系統(含AEB)。

界面新聞從接近福瑞泰克人士處瞭解到,入門款問界M7 PLUS版採用了福瑞泰克智駕方案。這家智能駕駛ADAS系統本土供應商在去年官方公衆號上宣稱,新⼀代智能駕駛產品已量產定點客戶包括問界。

去年9月,問界新M7改款正式上市,上市累計交付量超過12萬輛,成爲一款“逆風翻盤”的現象級產品。

消費者爲這款車型投票的原因之一是,問界新M7的AEB前向剎停速度,從行業平均的60km/h提升至90km/h。去年11月底,這項能力被再度升級至支持120km/h速度下緊急剎停。

但由福瑞泰克提供智駕方案的事故車輛問界M7 PLUS版,並不具備如此高速行駛狀況下緊急剎停能力。根據AITO問界官方通告的信息,該車輛發生事故時車速115km/h。

目前全球範圍內針對AEB功能測試基本偏向於低速。國內新車評價規程對AEB的測試包括30km/h、50km/h兩個速度。行業慣例採用的60km/h已經能夠覆蓋絕大多數極限場景。

一位智能駕駛研發人員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認爲,剎停速度並不是越高越好。速度開得越高,越考驗遠端檢測精度。另外,AEB算法多依靠人工規則經驗和豐富的場景庫資源書寫,會存在對障礙物識別不準確不穩定,容易導致AEB功能難以觸發。

小鵬G3的車主手冊中還明確提到,AEB在黑暗、能見度差、強光、視野遮擋、雷達和攝像頭受限等多種條件下,可能導致發生不必要、不準時或無效的警告或遺漏警告。

吉利子品牌雷達汽車CEO凌世權曾在去年行業AEB之爭中指出,真正的AEB安全是在儘量不誤觸發AEB的前提下,覆蓋更多的緊急剎停場景,而不是單純追求AEB的最高剎停速度。更高速度的場景用ACC、LCC等功能進行預先的舒適制動。

ACC(自適應巡航系統)指通過自動調整車速以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LCC(車道居中輔助)是保持車輛居中行駛。通常LCC被激活後,ACC也會同時啓動,這將保證車輛在縱向(車輛前後加減速控制)和橫向(車輛轉向控制)都具有一定自動能力,輔助駕駛員更輕鬆完成駕駛。

多位智能駕駛研發人員向界面新聞表示,在理論狀況下,如果駕駛員開啓ACC和LCC基礎輔助駕駛功能,並且系統遠距離識別到異型車,車輛會緩慢降速,並交由駕駛員介入避讓。界面新聞從第三方平臺查閱發現,問界M7 PLUS版本搭載了基礎的ACC和LCC功能。

“這考驗供應商基於攝像頭的識別物體能力,有可能傳統廠商在這部分能力上存在短板,並未識別到位及時作出反應。這其實也是搭載激光雷達兜底必要性,能夠更遠距離精確識別障礙物。”

一位智能駕駛研發人員向界面新聞透露,一旦LCC功能啓動,即使無法在短距離內完全剎停,也能夠避免以過快的速度發生碰撞,降低事故的危險程度。如果車型具備高速領航輔助功能(NOA),還可以自動換道避險。

目前尚不確定問界M7車主是否開啓了基礎輔助駕駛功能。但AITO問界前期過度的宣傳,一定程度上將會造成消費者對智駕輔助系統的誤判與信任,從而降低了駕駛安全性。

蔚來汽車CEO李斌認爲,智能駕駛不只是一種技術方案,其核心意義是要在20年後,真正實現零事故。但是,智駕不是爲了替代人行駛。多家汽車公司會在車型用戶手冊上明確註明:L2級輔助駕駛功能開啓時,駕駛員應該保持警惕,必要時及時人工干預或接管車輛,確保安全駕駛。

界面新聞了解到,華爲智駕團隊經常會接收到來自售後團隊傳來的智駕事故視頻,不乏有車主在鄉間小道行駛時,駛入田裏、河裏或者小溝裏的情形。

一位華爲智駕研發人員向界面新聞表示,大範圍推送高階智駕系統後,最擔心的問題是用戶不注意駕駛安全,在各種極限環境裏進行功能測試。

爲保證駕駛員安全行駛,部分汽車公司會使用“智駕分”等手段,形成安全駕駛引導機制。不過,和高聲吆喝智駕能力領先的聲量相比,汽車公司對智駕系統使用的安全性宣傳卻做得遠遠不夠。

問界M7事故的另一大疑點是,在救援過程中出現了門無法被打開的情況。

問界汽車客服在回應中提及,目前大部分車輛沒有自動解鎖功能,事故發生時司乘失去意識,無法從車內打開車門,不管是否有隱形門把手,只能從外部施救。但是,有相關報道稱,問界M7車主手冊中明確了所有車型都支持事故後自動解鎖。

外界普遍猜測,車門無法解鎖有可能是車門出現變形,或者撞擊損壞了關鍵電路和零部件,信號傳輸出現問題。這一具體情況等待最終的調查結果確認。

最新消息是,問界M7當事人家屬在社交平臺發文稱,“感謝好心人第一時間破窗並開門救出我的親人,雖然已經因爲車輛碰撞失去生命。”

正式的事故還原過程還需要有關部門完整的通告,但這起事件給汽車公司敲醒警鐘,也需要爲正在以佔領用戶心智爲競爭目的的智能駕駛潑一瓢冷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