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環境報

破解NO2污染困局,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騰飛

鄭州推進“3+2”特種車輛新能源替代

◀圖爲鄭州市新能源環衛車。

◆本報記者 薛麗萍

1759。

這個數字爲河南省鄭州市摘得了新能源混凝土運輸車保有量全國第一的桂冠。

不僅如此,截至2023年年底,鄭州市保有1500臺新能源渣土車、3.35萬輛新能源出租車、6717輛新能源公交車、2.8226萬輛新能源物流車,多項數據處於全國先進水平。

這既是鄭州市作爲試點開展“3+2”特種車輛新能源替代交上的優異答卷,也是鄭州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推動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底氣。

退出“倒二十”:成也NO2 敗也NO2

“2020年以前,鄭州市未能退出全國空氣質量168個重點城市後20位,敗在二氧化氮(NO2);2021年以後,鄭州市成功退出後20位,成在NO2。”提及鄭州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穩定退出“倒20”的情況,鄭州市生態環境局移動源處處長解偉傑下了這樣一個定論。

分水嶺正是在2020年年底。當時,鄭州市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領導小組辦公室曾向鄭州市委提交過一份《關於我市二氧化氮指標分析和減排措施的報告》。

報告中,鄭州市當時面臨的大氣污染防治壓力躍然紙上:“我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出現藍天白雲的天數在逐步增加。但在6項污染物中,我市二氧化氮年排名最差,1月—10月在168 個城市倒排第 11,在省內連續5年排名倒數第1;年度改善幅度較小,今年 10月以來上升12%,拉高綜合指數,影響年度排名,成爲影響我市能否順利退出後20名的關鍵指標。”

污染狀況的關鍵元兇之一NO2主要來源於移動源和工業源的氮氧化物排放。2019年,鄭州市氮氧化物排放總量中,移動源排放佔73.9%,佔比在增加;工業源排放佔 24.6%,比 2017 年下降 9.8%。

解偉傑告訴記者:“當時,城區燃煤機組和非電行業燃煤鍋爐即將‘清零’,天然氣鍋爐已基本完成低氮改造,電廠、水泥、耐材、氧化鋁等重點行業已基本實現超低排放,工業氮氧化物排放濃度遠低於國家標準。這意味着工業源減排空間有限,移動源成爲氮氧化物減排的關鍵。”

作爲國家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鄭州市機動車保有量大,貨運車輛、過境車輛及外地入市車輛數量龐大是既有現實。但具體到市區內的環境空氣質量,反而是出租、公交、環衛、物流、渣土、混凝土運輸車輛等高頻行駛車輛帶來了大量的氮氧化物排放。“這些高頻車輛大部分在中心城區運行,佔全市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的44.3%。” 解偉傑分析。

在科學研判、精準定位污染的重點根源所在後,鄭州市移動源減排的帷幕徐徐拉開。

讓新能源車“多跑兩趟”,每年平均多行駛70天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鄭州市率先在全省開展“3+2”特種車輛新能源推廣應用。

“3+2”特種車輛,即渣土車、混凝土攪拌車、重型柴油貨車(含環衛車)3類重型車輛,出租車(含網約車)、輕型城市配送物流車等兩類輕型車輛。

“這是一項先行先試的工作。鄭州市這些特種車輛雖然車況老舊,污染物排放高,但尚未達到強制報廢年限。同時,新能源車輛一次性購車成本高,路權無較大優勢。我們在調研時,一直在探索如何在環境效益明顯的同時,讓企業成本不增反降,讓新能源車主的收益不減少反而增多。” 解偉傑說。在鄭州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動下,市城管、城建、交通、生態環境、公安、工信等多部門聯合,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鄭州市新能源渣土車推廣實施方案》《鄭州市推廣使用純電動混凝土運輸車實施方案》等多項政策出臺。

對很多企業而言,“多跑兩趟”就是利好。

於是,鄭州市保障新能源特種車輛的路權,增加其作業時間。新能源特種車輛除早晚高峯外,其餘時段均可運行,意味着新能源渣土車較燃油車輛每天可多行駛10個小時以上。重污染天氣預警響應期間,新能源車輛不受管控影響,每年可多行駛70天以上。此外,相關省市重點項目優先使用新能源車輛,自2023年起所有財政投資項目全部使用新能源車輛。

鄭州市還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用於新能源車輛研發和運營。《鄭州市2021年新能源特種商用車研發資金獎勵方案》對純電動渣土車、水泥罐車,按照10萬元/輛的標準給予研發獎勵;純電動物流車,按照車輛電池容量70kwh以上2.4萬元/輛、70kwh以下0.8萬元/輛的標準給予研發獎勵。

對老舊車輛淘汰和新能源車運營減排同樣進行補貼,出臺《鄭州市新能源渣土車減排獎勵辦法》《鄭州市燃油混凝土運輸車淘汰獎勵辦法》《鄭州市新能源城市貨運配送車輛運營補貼實施方案》等文件,按照年限和運營里程對車輛所有人進行補貼。

政策支持下,多家企業迅速響應,鄭州衆聯混凝土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公司總經理耿孝永告訴記者,2021年5月,公司一次性購置新能源純電動攪拌車50輛,至今已投入使用3年,運行良好。

“新能源車輛操控方便,使用過程中無噪聲、更安靜,170—190公里的續航完全能夠滿足生產運輸需要。新能源車雖然前期投入稍高,但運營中比燃油車費用低2/3。” 耿孝永介紹,以每月運營120趟覈算,純電動攪拌車的電耗費用在5000元左右,而柴油攪拌車的油耗費用大約爲17500元,每月可節省成本1.25萬元。

藉着政策優惠,這家企業又購進5臺新能源純電動裝載機,替代了燃油裝載機,前者每工作一個小時比後者節省近120元。“今年我們還將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建成後不僅我們的純電動攪拌車可以用,混凝土設備、制砂設備也能使用,在廠區實現‘自發自用’,在降本增效同時,實現更加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耿孝永說。

高水平保護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騰飛

通過不懈努力,鄭州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023年,鄭州市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提升11個位次;其中,最能代表移動源污染治理成效的NO2年均濃度爲29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25.6%,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從倒數第8位提升至倒數48位,提升了40名。

高水平保護推動了高質量發展。確定“3+2”特種車輛新能源替代目標後,鄭州市委、市政府將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爲千億產值新興戰略產業進行佈局,吸引了比亞迪、上汽、一汽等車企前來投資。同時,積極幫扶指導本地企業參與其中,成爲經濟發展綠色新動能。

目前,鄭州市集聚了宇通客車、上汽、比亞迪等新能源整車製造企業7家,宇通重工、紅宇專汽等專用車製造企業15家,還有弗迪動力、深瀾動力、比克電池、福耀玻璃、鄭州飛龍部件等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2023年,全市實際下線新能源車輛31.6萬輛,同比增長3.5倍。2024年,預計新能源汽車產量將突破70萬輛。

解偉傑表示,下一步,鄭州市還將不斷探索交通領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持續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

按照路線圖,2025年年底前,鄭州市火電、煤炭、鋼鐵、有色等重點行業清潔運輸比例達到80%以上。城市建成區的載貨汽車(含渣土運輸車、水泥罐車)、郵政用車、市政環衛車、出租車基本使用新能源車。生活垃圾、醫療廢物運輸車輛“密閉車輛+新能源運輸方式”轉變,2025年全部實現新能源化。不斷深化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推動“公轉鐵”工作。將上街中部國際陸港打造成爲全國先進的綠色數字陸港,2025年力爭實現中部國際陸港周邊50公里範圍內300萬噸煤炭公路運輸方式轉變爲“集裝箱+鐵路+新能源車輛”運輸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