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王晓波

5月1日,假期的第一天,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高产创新团队科研助理李景忠依旧在地里忙碌。一大早,他便来到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抓起一把泥土在手中捏了捏,高兴地说:“前天这场雨过后,经过一天的晾晒,我们的示范田马上可以继续播种了。”

李景忠口中的示范田,是团队在合作社创建的玉米条带耕作密植增产增效技术示范田。

李景忠表示,创建示范田,主要是想针对铁岭地区农民进行技术展示、经验交流、培训指导,并推动该项技术进村入户到田。

在附近的玉米生产智慧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地块,玉米已经长出嫩苗,铁岭市的气象专家正进行监测。“这块地完全‘听从’我们气象专家的‘指令’,根据我们提供的地温和土壤墒情,早在4月13日就进行了抢墒播种,现在幼苗十分健壮。”铁岭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刘敏说。

多年来,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铁岭市坚持向科技要产量。每年春播一开始,铁岭就邀请国内各大农业科研院所来此开展玉米新品种与新技术的集中示范展示,在铁岭县张庄玉米、昌图县阳宇农机服务等国家级农机示范社的大田里,每年都要上演一场“科技会战”。

张庄玉米合作社的2000余亩玉米示范田,深受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十余家科研院所与单位的喜爱。“我们的示范田不仅承担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少昆团队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试验,还承担了沈阳农业大学的品种对照展示。”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说。

协助各大科研院所创建示范田,各家合作社尽享“科技红利”。这些年,这里成功筛选出适宜铁岭各地推广种植的玉米新品种与新技术,示范地块屡屡传出“吨粮”的好消息。“去年,我们合作社2000余亩示范田的玉米亩产量都超过2000斤。”赵玉国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