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記者 杜燕飛

勞動譜寫時代華章,奮鬥創造美好未來。

在這個“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們奮鬥在忙碌的生產一線,攻關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前沿……他們在千帆競發的經濟建設中奮楫爭先,奏響勞動光榮的時代強音,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貢獻智慧和力量,激勵着更多人奮力向前。

勇闖地下“珠峯”

5月1日,我國最大超深油田——富滿油田勘探現場一片繁忙景象。此時,“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塔里木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企業高級技術專家、碳酸鹽巖研究部主任張銀濤,扎進一堆資料裏,正一口井一口井地梳理着高產富集井的油氣脈絡。

工作中的張銀濤。受訪者供圖

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油氣藏主體均在八千米以下,儲層僅僅沿斷裂帶分佈,具有埋藏深、壓力高、非均質複雜等特徵,遠遠超出了教科書上的認識和東部油田的經驗。

“必須啃下這塊硬骨頭。”張銀濤帶領團隊反覆試驗攻關,優化算法組合,經過成千上萬次的測試,終於研發了“雙重濾波+振幅變化率”斷裂識別技術體系,解決了塔里木盆地弱走滑、小斷距斷裂識別的瓶頸問題,首次精細刻畫與識別出臺盆區70條走滑斷裂格局,爲斷控型碳酸鹽巖的研究和部署奠定了資源基礎。

“碳酸鹽巖的井特別脆弱,每口井都得小心翼翼,像嬌貴的瓷娃娃,輕了,打不到目的層,太複雜,隨時都可能遇到各種問題。”張銀濤感嘆道:“打一口井太難了,從部署井位到試油,我們全程參與並跟蹤監測,一路走來,苦在其中,樂在其中。”

工作17年來,閒不下來的張銀濤帶領團隊,不斷挑戰着超深層世界級勘探開發難題,攻關形成的斷控儲層描述技術,解決了超深斷控碳酸鹽巖油氣勘探開發系列技術難題,獲得滿深1、富源3、滿深7等一系列重大發現,落實了富滿10億噸級優質儲量區,夯實了富滿油田上產500萬噸的資源基礎。

相比這些榮譽,“在書寫端牢能源飯碗的答卷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纔是自己最驕傲和自豪的‘勳章’。”張銀濤說。

焊槍雕琢“報國夢”

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裏,6臺焊接機器人正在“上崗”,它們的精準度達到了十分之一毫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直徑。這些機器人的研發者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

劉海林(右二)和團隊成員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紮根焊接一線26年,他參與了荔灣3-1、亞馬爾LNG、流花16-2、“深海一號”能源站、渤中19-6等重大工程項目50多個,攻克S690高強鋼焊接、雙金屬複合材料焊接、超深水海底管線焊接等技術難題20多項,完成焊接技術革新50多項,解決技術問題近100項……

電焊是個技術活,一道完美的焊縫,有時需要手臂精確擺動2萬多次,每次幅度誤差不能超過0.2毫米。

爲了焊出漂亮的焊道,做學徒時,劉海林每晚在胳膊上吊上板磚,練習手腕的耐力和穩定性。這種“魔鬼訓練”換來了過硬的焊接質量——他掌握了6項“絕技”,創造了“左右手無限制焊接操作”技術,成功解決海洋鋼結構施工中盲區焊接的難題。

2004年底,秦皇島32-6項目正在施工。零下12攝氏度的氣溫裏,他匍匐着鑽進直徑只有50釐米的鋼管裏,焊接距離地面僅5釐米的焊縫。3個多小時的連續焊接,他始終保持着同一個姿勢,全身都凍麻了,最後還是同事們把他從管子裏硬拖出來的。

近年來,劉海林和團隊自主研發我國首條雙金屬複合海管焊接工藝,攻克9Ni低溫鋼焊接、超深水海底管線焊接等20多項技術難題,使我國海管焊接完成“全手工、半自動、全自動”的三連跳,躋身國際海管作業領域“第一陣營”,管線日鋪設速度提升100倍,創造了世界海管作業的“中國速度”。

“95後”通風尖兵

5月1日,當清晨的陽光灑滿烏蘭木倫煤礦的時候,剛剛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李巖正帶領着班組開啓了一天的工作。“井下氣體雖然難以捉摸,但通過我們的努力,終會將它變成可讀的數據、變成醒目的信號,爲安全生產保駕護航。”李巖說。

李巖在井下對通風設備進行檢查。受訪者供圖

2019年9月,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的“95”後李巖,來到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烏蘭木倫煤礦通風隊,從事監測監控工作。在這裏,他知道了煤礦有項重要的業務叫做“一通三防”。而監測監控系統是“一通三防”中重要的一部分。

爲攻克它們,李巖像一塊海綿一樣,“貪婪”地吸收着崗位技術知識,抓住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向他人請教。一次次問題的查擺,一次次故障的分析,一次次疑難的化解,逐步練就了過硬的本領。

2021年,井下遇到了一個難題,掘進隊在早班檢修時,設備和線纜一切正常,但到生產開始時,工作面的傳感器就無規律地閃斷,嚴重影響生產。“一定要弄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李巖在井下值守10多個小時後發現了問題所在——梭車經過時產生的磁場干擾了傳感器的正常工作。他立即提出並實施了一系列優化方案,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李巖的工友楊軍說:“只要碰到問題,他就堅持去解決.大家解決不了的問題,他總能想出解決的方法,他的韌性值得我們學習。”

2023年,李巖代表公司參加第23屆全國煤炭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示範賽。比賽現場,閉上雙眼,伸出手指,準確地觸碰到自己需要的工具……最終,李巖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個人金獎”。

把握井下通風命脈,守護井下系統安全,萬米巷道中,處處留下了李巖的足跡。敬業、精益、專注、創新……這是李巖眼中工匠的樣子,也是他一直的努力方向。

60後“小夥”追光記

5月1日,當陽光照在位於河北邢臺的華能清河甘陽電站的光伏板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華能邯峯電廠新能源運維辦站長梁冬青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戴着安全帽,手拿測溫儀,穿梭在光伏板、升壓站和儲能倉之間,開始了新一輪巡檢。

梁冬青對設備進行巡檢。受訪者供圖

巡檢完畢回到主控室,電話響起。“華能清河甘陽電站一切正常,儲能已按要求全部充滿。”梁冬青盯着面前的顯示屏對着電話說道。放下電話,他輕觸主控臺上的幾個按鈕,完成了一系列充電後的維護操作,他再次覈對了一遍儲能倉的狀態數據,確保一切準確無誤。

每次充電過程都是對電站儲能系統的一次重要考驗,他深知,儲能倉的穩定運行是光伏電站可靠供電的基石,每個細節都不能忽視。

始終熱愛,奔赴山海。2023年5月,“60後小夥”梁冬青響應綠色發展號召,主動請纓,投身新能源發展建設,成爲華能邯峯電廠首個自主運維光伏電站的站長。

上任伊始,恰逢清河電站即將首並投運,他白天帶領投運籌備小組調試設備,晚上加班編寫電站運行檢修規程、電氣接線圖冊、升壓站反送電方案、光伏電站併網方案,連續奮戰近30個晝夜,確保華能清河280兆瓦農光互補發電項目升壓站反送電一次成功、併網一次成功、發電一次成功。

“差不多三十多個小時沒閤眼了,但我很興奮,我覺得我們廠新能源從零開始,一步步走到現在特別不容易。”他說,“我也很榮幸,能在邯峯電廠發展兩次歷程中留下我的足跡。”

科技助力數字金融發展

這個“五一”假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馬上消費)副總經理兼首席信息官蔣寧依然在一線忙碌着。

在馬上消費工作這些年,蔣寧將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應用於數字金融的產業化需要,構建了全閉環普惠金融技術體系,打通了消費信貸服務“最後一公里”。

作爲科技創新“領頭人”,他帶領公司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申請發明專利1800多件。在科技支撐下,馬上消費解決就業3300餘人,累計貢獻稅收超80億元。

與此同時,蔣寧帶領團隊踐行社會責任,推出“富慧養”智慧養殖系統,助力鄉村振興,該技術平臺已落地賦能重慶10個區縣,助力綜合養殖成本下降15%左右、農戶增收20%以上。

“這份榮譽屬於整個集體。”蔣寧表示,“這不僅是一枚獎章,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未來,我們將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突破更多關鍵核心技術,積極投身金融新質生產力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