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楚雄日報

記者李薇薇楊龍通訊員李仙姬

立夏過後,一場及時雨緩解了大地的“乾渴”,也激發出農民羣衆栽種的熱情。

一大早,楚雄市呂合鎮回龍村委會五本村民小組水稻移栽田裏,忙碌着拔秧苗、挑秧苗、佈線插秧的農戶。

與以往不同的是,看似普通的田間卻蘊藏着科技力量,讓耕種充滿了希望。田邊一堆綁紮好的秧苗旁,呂合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主任馬春旺拿起一束佈滿白根的秧苗向記者介紹:“這些秧苗是3月份利用塑盤薄膜育秧集中育下的,帶土移栽不僅不傷根還抗旱性好,栽下去後即使缺水一個星期也能成活,利於返青發棵。”

“今天第一天‘開秧門’,品種是‘留香軟1號’。昨天分好了秧苗,今天一早來,在科技人員的指導下,開始佈線,對好行距、株距,一早上就可以栽插完了。”農戶張菊華欣喜地說。

回龍村委會五本村民小組,距離楚雄城區23.8公里,海拔1850米,交通便利,水利資源豐富,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爲粳稻種植及繁育提供了優良的自然條件。

正是這樣一片土地,成了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建華眼中的水稻種植“寶地”。他說:“這片田很具有代表性,我們挑選出28個品種來這裏示範種植,以‘楚粳40號’爲對照,最終選出2到3個能適應1800米左右海拔地區種植的水稻品種,推廣到更多地方種植,讓更多羣衆受益。選用‘雲科粳5號’實施150畝高產攻關示範,目標產量達到800公斤以上,部分田塊努力實現畝產900公斤。”

建立水稻示範展示基地,不僅爲了探索水稻良種在中海拔粳稻生產區的適應性、高產性、抗病性,而且可探索良種良法配套,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機、農藝結合的降本增效水稻高產技術,研究水稻“藏糧於技”,鞏固糧食安全。

糧穩天下安。今年,呂合鎮計劃種植水稻17220畝,與省農科院、市農推中心一起建設這個水稻新品種展示、高產攻關、助農增收示範點以來,把部分種子、化肥、農藥補助到農戶,州、市、鎮農技人員及時開展科技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服務,提高羣衆種植水稻積極性,利用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強鎮項目的契機,購進了一批現代化農業機械,提高作業效率,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完成了全鎮今年的計劃種植任務。

一上午時間,連片示範田逐漸被移栽的秧苗“染”上綠色,伴着徐徐微風,似乎聞到了秋收時的淡淡“稻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