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上觀新聞

社區要不要裝充電樁?充電樁好不好用、貴不貴、利用率高不高?社區規約有多重要?……

近期,上海在全市範圍內持續開展電動自行車安全治理攻堅行動,電動自行車安全問題已經成爲上海市民身邊的熱門話題。5月10日,“大城小事”(第一期)——電動自行車安全專題建議徵詢活動在普陀區宜川路街道1690黨羣服務中心舉辦,這也標誌着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大城小事”專項工作正式啓動。

現場,社區居民、物業、居民區書記、外賣騎手、平臺企業、社會組織代表、街道代表,相關市、區級職能部門、法律人士等100人,各抒己見,提出問題,也提供了經驗。

如何讓充電樁方便又好用?

作爲上海市內環內最大的居民小區,普陀區中遠兩灣城內居民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近萬餘輛。然而,電動自行車隨意亂停放、飛線充電、電瓶入戶等一度成爲小區環境整治“老大難”。

爲什麼不把電動自行車停到地下停車庫?居民吐槽:“停車庫坡道太陡了,騎上騎下有危險,推上推下又推不動。地下室沒信號,掃個碼半天也刷新不了。”

這個問題,也在現場引發了共鳴。在上海,存在類似情況的小區並不少。

“坡道改造工程的關鍵是維修資金的使用問題,獲得居民認可是關鍵。”中遠兩灣城第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惲梅,介紹了探索經驗:“一方面,我們探索通過小型業主會,完成地下停車坡道改造;另一方面,中遠兩灣城與上海聯通西區分公司和萬科物業開展聯建共建,完成了非機動車庫的信號覆蓋,還安裝了懸掛式滅火器,讓居民掃碼付費充電不再是難題。居民停車率一下子提高了。”

如何充電實惠又安全?

“用充電樁是比在家充電安全,但是費用還是有點貴。”在曹楊新村街道幸福飯堂工作的張師傅說,“一般要充電的時候還有30%電量,差不多五個小時充滿。按照現在1元充4小時的收費標準,交1元不夠充,交2元又不太划算。”

“我們從引入先進科技優化電動自行車充電設備入手,打造‘3分鐘安全充電服務圈’。”曹楊新村街道相關負責人說,爲緩解居民“充電焦慮”,曹楊新村街道聯合“安馨電”品牌,在普陀區率先試點“光儲充”一體化充電車棚建設。

通過“光能轉化-電能儲存-充電供給”模式,向居民提供更加惠民的“1元錢充電6小時”服務,運用“價格槓桿”效應引導居民安全充電行爲。接下來,曹楊新村街道將繼續從“源頭增量”出發,合理規劃轄區充電樁配套設施建設,加大居民區和主幹道沿線充電樁建設力度。

不過,現場還有社區居民關心:“如果我的電動自行車在集中充電場所起火了,我在家根本不知道,怎麼辦?”

針對這個問題,長壽路街道已同“壁虎充電”合作增設一批高科技智能充電樁,成功對接2萬個充電接口,基本實現了區域內全覆蓋。

長壽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批充電樁掃碼使用期間,能監測因充電異常引起的問題並將報警信息及時反饋到當事人的手機上。除了後臺運營商,街道城運中心也能實時對接數據,雙方同時檢測,確保將充電過程中的安全隱患降到最低。

居民何先生對此深有體會:“之前我不小心讓電瓶車過載充電了,後臺立刻自動斷電,確保安全。我的手機上也同時顯示了相關信息。這個高科技就像上了一道保險!”

奉賢區奉浦街道相關負責人也在現場介紹,爲了幫助市民解決電瓶充電安全問題,奉浦街道在汲取充電樁、換電櫃等經驗基礎上,推出了2.0版本的“人人共享換電”創新模式,聯合上海電信、哈囉出行推出了一體化便民換電套餐,以“換電”替代“充電”,在減少電動自行車充電過程中潛在危險的同時,大幅度降低市民租換電成本,實現居民出行無負擔。

如何讓全小區共同守約?

電動自行車的安全使用,不僅和車主有關,和其他居民同樣息息相關。

“如果有居民要把電瓶拿回家充電,電梯裏的人能不能制止他或者拒絕讓他搭乘電梯?”一位居民提出了大部分居民的疑慮,“小區電動自行車飛線充電屢禁不止,我覺得是沒有達成共識,缺少一個正式的、成文的、大家認可的規定。”

“在開展電動自行車安全使用綜合治理過程中,運用小區業主規約對業主行爲進行約束以及對違約行爲進行制止的探索,顯得尤爲重要。”上海青創社會服務中心陸力仁說。

去年6月,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和普陀區法院的指導下,普陀區中遠兩灣城第三居民區試點成立了“居委法苑”,通過法官下沉社區的方式,力爭將矛盾化解在一線。

普陀區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長羅珏卿介紹,在前期破解“殭屍車”難題的成功基礎上,宜川路街道在法院、派出所、交管部門協同下,正在擬寫《非機動車管理指引》,從而建立“一個正式的、成文的、大家認可的”的電動自行車管理模式。

最近,針對電動自行車火災頻發、違法違規停放充電等問題,普陀區委社會工作部還積極行動、創新模式,聯合社區“第二梯隊”網絡博主,運用“線上+線下”立體安全宣傳模式,開展全民性“電動自行車用車安全”宣講活動,掀起一股“學習熱潮”。

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何海兵認爲,電動車管理是小區公共問題、公共事務,如果只靠開展巡查勸阻等單向管理,始終是被動的,要讓其變成居民自治的實踐,形成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時形成一定規範,讓人人共擔責任風險,才能共同建設美麗家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