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冰

近年來,以“減免債務”“代理退保”爲代表的涉金融領域“代理維權”亂象持續蔓延,有的已形成有組織的黑色產業鏈、非法利益鏈,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金融市場正常秩序。5月1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警惕涉金融領域“代理維權”風險的提示》(以下簡稱《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應通過正規渠道表達訴求,依法理性維權。

5月10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正式發佈《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應對異常維權指南》(以下簡稱《應對異常維權指南》)和《金融領域維權信息網絡發佈指引》,旨在引導互聯網金融機構應對異常維權。

受訪者普遍認爲,針對非法“代理維權”等金融黑灰產,多方已形成聯合打擊之勢,《風險提示》有利於保護金融消費者和從業機構的合法權益,維護行業的正常秩序,淨化金融市場環境。

異常維權可不予受理

《風險提示》顯示,“代理維權”亂象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宣傳信息誇張不實;牟利方式花樣繁多;“維權手段”涉嫌違法違規。《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應通過正規渠道表達訴求,依法理性維權,不可輕信不法分子虛假承諾,切勿受慫恿參與違法違規活動,避免陷入法律風險陷阱。

《應對異常維權指南》提出,對於下列情形之一的異常維權,從業機構可以不予受理,包括維權事項不屬於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爲;無反映從業機構侵害維權人合法權益的事實、證據或線索材料;維權人未提供真實身份或提供虛假身份;維權事項已通過司法途徑進行處理;消費者已經接受從業機構提供的解決方案,維權人就同一事項再次維權;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從行業來看,監管部門的連續動作有助於形成合力,增強打擊非法‘代理維權’等金融黑灰產成效。整體來看,遏制金融黑灰產,淨化金融市場環境,需要監管部門、司法部門、金融行業協會及消費者合力共治。”博通諮詢金融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機構端正積極行動

當前,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機構正聯合打擊非法“代理維權”等金融黑灰產。

5月11日,某金融機構向《證券日報》記者講述案例稱,2022年,該機構客戶徐某因逾期徵信將其貸款信息等提供給中介,中介僞造虛假醫院病例材料通過鏈接上傳給該金融機構,並多次向監管機構虛構事實惡意投訴,持續要求刪除逾期徵信記錄。

目前,機構端打擊異常維權已有成效。截至4月30日,馬上消費已累計推動警方受理打擊非法代理維權案件380起(刑事案件68起,行政案件312起),協助公安機關打掉10個非法代理維權團伙;新網銀行共推動全國公安機關受理、立案黑灰產團伙案件幾十起,協助公安機關抓獲犯罪嫌疑人上百人。海爾消費金融已經推動多地公安機關受理打擊非法代理維權案件16起;奇富科技自2023年6月份以來,成功促使2000餘條黑灰產視頻下架。

奇富科技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非法代理維權等金融黑灰產組織向監管部門或信訪部門惡意投訴舉報,擾亂金融機構的正常經營秩序,嚴重侵害到平臺和其他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信也科技披露,2023年成功識別並標記超2萬疑似黑灰產客戶,並向相關客戶發送了近4000條黑灰產風險提示短信;樂信《2023年度消費者權益保護報告》顯示,通過與多方合作,在2023年成功協助警方打擊了百餘起黑灰產案件,其中涉及“債鬧”黑灰產案件19起。

“非法代理維權擠佔了社會及金融機構大量的消保資源,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對正常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造成衝擊。對於這類金融黑產,我們始終保持常態化、高壓化姿態,堅決打擊、絕不姑息。”樂信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應對異常維權指南》大幅提升金融機構處理維權請求的效率,有助於提高整體的服務質量。”北京鑫科金融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甘玉濤建議,未來,各方形成合力,構建立體化、全方位打擊的長效機制,切實防止金融黑灰產“改頭換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