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全國政協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作出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重大決策。2023年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研究部署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爲推進人口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落地見效,着力提高人口綜合素質,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環境,全國政協5月11日召開專題協商會,圍繞“堅持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協商議政。現將有關發言摘登如下——

政協委員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山東省委會主委段青英:多渠道增加供給 推動實現“幼有所育”“幼有善育”

在生育率不斷走低的背景之下,普惠托育服務發展有待提升、供給不足、社會潛力挖掘不夠,已經成爲影響生育和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議:

社區資源“外延”。盤活資源,合理規劃,建立公共空間和設施資源處置轉化機制,合理布點規劃,精準盤活老舊小區存量資源;穩定補貼,放開制約,建立穩定的社區辦託補貼機制,緩解托育機構資金流轉壓力,加大社區辦託運營補貼力度,降低運營成本;細化管理、強化服務,着力普及大型密集居住區“中心托育園”聯動N個“社區普惠園”的“1+N”模式,解決托育服務距離遠、時間不靈活、托育費用高等問題。

學前教育資源“下延”。突出主要需求,把2-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納入普惠性幼兒園服務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公辦、民辦幼兒園開設託班;強化人才培育,將托育行業職業技能定義到專業技術人員大類,加大並落實嬰幼兒發展引導員、保育師等職業培訓以及鑑定專項經費支持,拓寬幼兒園的人才補充渠道,鼓勵高等院校開設幼托教師繼續進修課程,使嬰幼兒托育與學前教育人才機制同規劃、同部署、同推進;注重平臺建設,建立多方信息數據共享平臺,推動托育服務合理、標準、規範化發展。

企事業單位社會責任“內延”。鼓勵企事業單位履行社會責任辦托育,形成積極支持生育托育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建立企事業單位辦託工作協調機制,暢通信息共享和聯合會商渠道,提供全方位對接服務;融合創新托育支持政策,對普惠托育營業收入予以稅收減免,因地制宜靈活解決用地屬性問題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企事業單位辦託引導基金,實行普惠性補助、示範性獎勵,開發兜底保障保險,同時鼓勵企事業單位主動鏈接外部資源,發展形式多樣、多元融合的托育服務新模式,推動實現“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爲國家人口高質量發展築牢堅實基座。

※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權益保障部部長粟斌:完善經營主體用工成本合理共擔機制

女性就業人員佔總就業人員的比例在40%左右,經營主體僱傭女性,有力支持了女性平等就業權和發展權,同時也使企業承擔了一些涉及育齡婦女生育行爲的用工成本。隨着國家生育政策的調整,從用工主體角度看,用工成本不均衡,生育負擔不合理問題日益顯現。因此建議:

健全完善生育保險法律政策體系。推進包含生育保險內容的醫療保障立法進度,將生育保險作爲生育支持的核心保障制度之一予以強化。確保國家和地方層面法律政策銜接順暢,統一生育津貼支付標準和範圍。將生育獎勵假及配套休假納入生育津貼保障範疇。擴大生育保險覆蓋面,增強生育保險制度可及性。探索將生育保險制度上升爲中國特色現代生育保障制度。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探索構建制度相對統一規範、資金來源多元化的育兒補貼制度。加大政府對生育保險基金的補貼投入,完善生育保險的籌資機制。實施有利於企業妥善安置產後女職工迴歸崗位的引導性政策。可採取生育返崗培訓基金等措施,幫助生育女職工重返工作崗位。建立健全生育保險費率、生育津貼待遇調整機制。

積極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團組織和社會組織作用,助力企業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女職工休息哺乳室、“兩癌”篩查、工會愛心托育託管等工作品牌作用,幫助企業解決好女職工急難愁盼的問題,抓好女職工可感可知、可達可得的實事好事。幫助企業提高對女性就業與勞動保護的法律意識,提升適應法律政策調整的工作能力,防範和化解變相挑戰法律的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婦聯主席劉文萍;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婦聯主席王芳: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 共同呵護關愛青少年心理健康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少年身心健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前期,婦聯界別部分委員圍繞本次專題協商會主題進行了自主調研。調研發現,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學校教育的堵點、家庭和孩子的痛點,主要呈現多發性、低齡化、階段性、極端化特徵。因此建議:

抓住學校教育這個關鍵,促進孩子全面發展。注重品德培養和人格養成,合理設置教學內容與評價方式,堅持五育並舉,加強勞動實踐和音體美教育,根據學生年齡階段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開展活潑生動的主題活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免疫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開發簡便適用、操作性強的精品課程,選擇科學的標準化心理量表進行篩查,通過購買服務或設置專職心理輔導老師等方式增加心理健康服務;堅持全員育人,加強對班主任、任課教師等心理健康專業知識培訓,提高發現學生心理行爲異常,疏導學生心理問題和指導學生尋求幫助的能力。

夯實家庭教育這個基礎,引導家長科學教子。深入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大力宣傳家庭教育促進法和科學家教知識,指導家長樹立科學教育理念和正確成才觀念,掌握正確家教方法,培育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塑造健康心理;促進家校良好互動,督促家長履行監護職責,加強與學校的溝通,保持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開展心理健康支持服務,開通心理健康諮詢服務熱線,建設公益性服務平臺,組建專家志願團開展針對性指導,多渠道爲家庭提供心理援助支持。

完善社會環境保障,爲孩子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營造友好環境,建設社會支持系統,加強科普宣傳、法治宣傳,幫助孩子形成完善人格;淨化網絡空間,嚴格網絡監管,嚴禁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上網,加大對網絡暴力、不良遊戲等打擊力度,教育引導青少年健康上網,開展有益的課外活動,減少對網絡的過度依賴;完善聯動機制,構建多主體協同工作機制,家校社區密切配合,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體檢制度和閉環服務管理體系,搭建社區心理服務平臺,織密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網絡。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智能學院院長朱松純: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強化支撐產業創新的人才供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着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其中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當前,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競爭的前沿焦點,對我國人口素質、就業市場、教育改革和科技創新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因此建議:

革新高校課程體系,提升人才供給質量與規模。2021年以來,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成立了“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打造全新的本博貫通的課題體系,培養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通識、通智、通用”複合型人才,通班成爲本科招生的一面旗幟,可以推廣至全國高校。

建立人工智能全鏈條人才協同培養計劃。當前,教育部在北京市、上海市正籌建高校之外的國家AI學院,依託新型研發機構與科研大平臺與龍頭企業的應用場景,培養人工智能全鏈條人才,包括高端研究型人才、架構師、工程師與應用型人才,集中各方優勢力量,打造新時期的“西南聯大”,後續可推廣至省級AI學院,結合本地產業優勢,支撐產業創新需求。要在關鍵核心領域建立人才特區,減少高端人才流失,加大人才供給。

盤活學術共同體,加大力度吸引國際人才。加大高校、新型研發機構面向全球開放力度,落實外籍師生國民待遇、就業管理。在關鍵核心領域探索以民間基金會形式吸引全球人員來華學習、工作。要建立創新活力指數,通過監督提升活力。

推動科研立項改革,貫通學研產用創新鏈條。我國需要遴選並培育一批能理解國際科技前沿趨勢,瞭解國家重大需求,具備職業素養的戰略項目經理人,要建立專門的機構,建立經理人的遴選、考覈機制與文化,重視培養戰略項目經理人,打破過去裁判員同時是領隊、教練員和運動員的局面。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新高教集團董事長李孝軒:加快完善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當前,我國正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加速轉型。依託高素質勞動者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正當其時。這不僅需要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更需要數以億計技術技能人才。職業院校作爲促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四鏈”融合主戰場,在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教育部加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使職業教育適應性和吸引力得到了顯著增強。但也要客觀看到,在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知識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背景下,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差距逐步凸顯。對此建議:

加速推進職業教育專業調整。在編制“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時,優化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提出前瞻性和適應性目標,加速完善人才供需匹配聯動機制。實施職業教育學費和獎助學金制度改革,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急需且考生就讀意願不足的專業加大資助力度,調解供需差異,逐步形成佈局合理的職業教育專業結構。

加大財稅和金融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出臺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指引和惠企細則,進一步加大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的支持力度,通過設立產教融合發展基金、稅收返還、融資貼息、學徒制崗位補貼,超長期特別國債直達等政策機制,全面打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產教聯合體建設當中的政策堵點。吸引更多頭部和專精特新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建設更多高水平實訓基地,激勵更多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參與院校人才培養,加速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生態。

加快職業教育資源佈局調整。擴大職業本科教育規模,建立職業教育學位制度,加快推進職業教育資源整合,暢通中高職和本科銜接貫通培養路徑,實現量與質同步提升,對辦學條件差的縣域中職學校予以撤銷或合併劃轉到地級市管理,將富餘的職教資源投向普通高中教育,實現普職教育資源雙向優化提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強化女性就業保障 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環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提出,要爲因生育中斷就業的女性提供再就業培訓公共服務。將生育友好作爲用人單位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方面,鼓勵用人單位制定有利於職工平衡工作和家庭關係的措施,依法協商確定有利於照護嬰幼兒的靈活休假和彈性工作方式。儘管各地出臺了生育支持和就業保護相關政策,但仍未形成完整的保障體系。爲此建議:

強立法,消除生育女性就業歧視。在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中要強化爲因生育中斷就業女性提供再就業培訓公共服務的政策保障,支持女性生育後迴歸崗位或再就業。通過立法或者行政指導的方式,進一步明確“就業性別歧視”認定標準,加強反就業歧視宣傳。

提升普惠性托育服務的供給水平,着力解決家庭養育難題。以“十四五”末期每千人口擁有4.5個託位數爲目標,持續開展普惠托育專項行動。儘快將托育服務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預算範圍,構建完善可持續的財政投入保障體系。積極探索並逐步形成與托育公共服務相互銜接、相互配套的母親產假、父母育兒假、育兒補貼、稅費減免、用人單位家庭友好型人力資源管理等政策支持體系。

統一完善生育假期制度。建議國家層面統一生育假期標準,改變全國生育獎勵假省際差異現象,形成普惠性產假,由生育保險支付參保女性的產假津貼。建議優化生育假期結構,完善生育假期體系,設置產假、陪產假、育兒假、哺乳假、家庭照料假等多種類型,清晰界定各類假期的功能。

推進女性生育權益保障和就業保護制度建設。完善生育保障政策,在制度設計上樹立鼓勵女性生育的核心理念,減少消除一些高校科研機構“非升即走”對高知女性生育和就業的影響。將非正規就業人員、失業人員納入享受生育保險待遇範圍,建立社會救助機制,形成託底保護。建議運用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措施補償企業在生育支出上的直接和間接成本,提高小微企業參保積極性。

全國政協常委,農工黨中央專職副主席兼祕書長鄧蓉玲:重視農村兒童的早期發展

兒童早期階段,特別是0-3歲是以相對較低投入獲得兒童發展早期干預最佳效果的重要時期,關乎人口素質提高。但是,我國欠發達地區0-3歲兒童早期發展不僅落後於城市兒童,也落後於全國農村平均水平,主要的原因有:嬰幼兒缺乏父母尤其是母親的養育照料,在大腦發育最敏感和脆弱時,缺乏母親陪伴和早期刺激,會對嬰幼兒的認知和心理發育造成不可逆的消極影響;缺乏早期養育公共服務,相關調查情況顯示,目前在農村地區尤其是相對困難地區,缺乏有關兒童早期養育的政策投入,以及相應公共服務和專業隊伍;看護人的知識水平不足,困難地區農村兒童由隔代培養現象非常普遍,祖父母的知識結構、親情陪護、健康素養等方面能力不足。

因此建議,高度重視欠發達農村地區嬰幼兒早期養育問題,落實好《中國兒童發展綱要》提出的促進兒童早期發展服務進農村、進社區,探索推廣入戶、家訪指導等適宜農村偏遠地區兒童、困境兒童的早期發展模式的要求。儘快設立欠發達地區農村嬰幼兒早期養育項目,在欠發達地區農村以入戶家庭照護指導爲主,在適宜地區以輔助養育中心的模式開展早期養育服務,充分利用我國完善的縣鄉村三級衛生體系,將早育工作列入公共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完善人口家庭統計與動態監測機制

婚姻家庭的變遷是影響我國老齡化和少子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加強家庭建設也是應對高齡少子化的重要內容。由於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家庭代際鏈條逐漸延長,四代關係不斷增多,我國家庭在面臨着核心化、小型化的同時也面臨結構複雜化、類型多樣化的重大轉變。家庭既是孕育新生命的發生地,也是老年健康和幸福的庇護所,也是社會消費的基本單元,家庭規模、結構和類型的變化必然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但是,目前我國統計監測制度、公共政策對家庭的關注和支持明顯不足。一方面,人口普查、人口統計關於家庭指標較少,難以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另一方面,面向家庭的服務管理數據比較分散,各個部門間的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有待加強。爲深入研究人口、家庭變遷的內在機理,更好支撐人口戰略需求和家庭政策優化,積極應對低生育率和老齡化挑戰,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將家庭作爲公共政策的基本單元,從應對高齡少子化挑戰和促進家庭發展的角度出發,強化家庭觀念,鞏固家庭功能,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生育和家庭支持政策體系,穩定家庭發展和生育預期,提升家庭消費能級,發展家庭幸福的產業。

加強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數據中心建設,鼓勵和支持相關研究機構聯合建立國家人口家庭數據實驗室,完善人口宏觀管理與決策信息系統,融合多方優勢,開展人口家庭多情景的模擬及變動趨勢分析,提升人口家庭統計監測和決策支撐能力。

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新技術條件下的家庭人口模型構建和應用,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跨學科研究支持項目,鼓勵人口家庭研究技術方法的創新,爲科學精準預測人口家庭未來變動趨勢和方向提供有力支撐。

部委回應

科技部副部長龍騰:

關於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方面,科技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科教融匯,支持科技人才發展部署,圍繞人工智能等重點科技領域積極推動科技人才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此,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五方面工作。一是持續深化“三評”改革,推進“四唯”問題清理,賦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大科研自主權,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二是在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中發現、培養和造就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並鼓勵研究生參與顛覆性技術創新和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三是指導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會同合作高校緊密協作,在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開展人才聯合培養,創新培養方式。四是加強科教融合,圍繞學科設置、科教融匯、人才使用等方面加強協同,加快推動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改革,支持高校學科專業優化、調整和升級工作,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五是開展人工智能等領域“高精尖缺”外籍人才認定標準試點工作,推動國際人才交流。

接下來,將會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制度政策,強化戰略、規劃、政策、機制協同聯動,統籌任務部署、資源配置,形成三者良性循環,並推動高校與國家實驗室、科研機構、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在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中培養造就科技人才,建立以任務帶學科、以學科育人才新機制;圍繞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重點領域,在科研佈局、學科設置方面構建科研全鏈條創新、人才全鏈條培養新機制。

關於加快發展銀髮經濟方面,科技部圍繞主動健康、康復輔助器具、智慧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加大對老齡化相關產業支持,積極推進銀髮經濟的科技支撐工作。其中,在人口老齡化科技應對方面,圍繞主動健康與健康老齡化的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部署。在老年病、常見病、多發病防治研究方面,圍繞常見多發疾病的前沿基礎性研究、臨牀診療關鍵技術等方面開展科技攻關。在康復輔助器具、智慧健康養老方面,圍繞人體機能評價康復和重建技術研究、失能預防等方面加強科技支撐。

下一步,將強化宏觀統籌、綜合協調,推動相關部門形成合力,積極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相關科技攻關。一是推動相關主責部門做好已設立專項的後續任務部署和在研項目的組織實施工作。同時,對相關部門圍繞銀髮經濟的科技需求所提出的立項建議,將積極支持,統籌決策、強化科技支撐。二是突出重大成果產出落地,促進主動健康、康復輔助器具、智慧健康養老等領域的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助力銀髮經濟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

關於加快發展銀髮經濟,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系統觀念,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大醫藥健康養老產品的供給,加強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和信息無障礙建設,推動醫藥健康養老產業創新發展,主要從四個方面開展了工作,一是牽頭編制了醫藥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促進老年用品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促進數字技術適老化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協同相關部門推動銀髮經濟產業發展。二是鼓勵增加優質產品供給,圍繞重點疾病,支持醫藥企業加快創新醫藥和醫療器械研發和產業化,做好國家短缺藥品生產的保障工作;促進可穿戴遠程健康監測等優質養老產品和服務的推廣應用,開展服務型機器人聯合攻關。三是積極開展適老化的改造,發揮標準引領作用,組織制定移動終端、智能電視、智能手錶、互聯網應用適老化的標準,推動多個與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網站和App的適老化改造,線下營業廳專設無障礙通道、老人專席服務。四是遴選智慧健康養老應用典型案例及先進做法,聯合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六批智慧健康養老應用遴選工作,覆蓋產品製造、系統集成、服務提供等產業鏈環節,引領帶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下一步,將會大力培育發展銀髮經濟,增加產業發展新動能,有效滿足養老健康消費需求,不斷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增進老年人的福祉。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4年5月20日03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