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张崇喜

2024年4月底,当记者来到云南芒市勐戛镇勐稳村委会芒丙村民小组,走进“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获得者陶加应家时,恰逢他正在给肉牛喂料。在牛场里,他熟练地驾驶着装载机往电动喂料机车厢装满草料,随后驾驶着电动喂料机穿梭在牛场里给肉牛喂料。看到我们进到牛场,他停下手中的活计笑呵呵地说:“我这个牛场有175头肉牛,平时就靠我和妻子管理”。

“管理175头肉牛的吃喝拉撒,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靠机械,一家人能管30头的肉牛就已经挺不容易了。”随行的芒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驻勐戛镇勐稳村第一书记李本文说道。

别看陶加应现在养殖肉牛经验十足,但是刚起步时也经历了不少的波折。

陶加应从2013年开始养牛,“当时看到肉牛养殖收益比较稳定,是一项可以长期做的产业,我就打起了养牛的主意。”陶加应说道。

其实在开始养牛前,陶加应主要做烧制石灰的生意,依靠着烧制石灰积攒下来的本钱,2013年一起步,陶加应就投入20多万元在家里建起了牛圈,牛圈建好了以后,本该高兴的陶加应心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牛圈虽然建好了,买牛的钱却没有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陶加应和妻子商议以后决定贷款买牛,恰逢当时银行有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夫妻俩就贷款10万元买了12头母牛和1头公牛,开启了养牛事业。2015年,陶加应关闭了自家的石灰窑,并把牛圈从家里搬到了原来烧石灰的地方,建起了更大的牛场。说起这个事,陶加应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好政策,我的肉牛养殖事业是很难起步的。”

养牛是一门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既要能吃苦更要懂技术,为了养好牛,陶加应和妻子每天起早贪黑地辛勤忙碌,割草、喂料、清理牛粪,往往忙碌一天下来,全身都是汗水。干体力活虽然辛苦,但是最初几年让陶加应最为头疼的却是养殖技术问题。

“2017年我养殖的120多头肉牛病了30多头,当时怎么也查不出病因,因为心里焦急,连着几天守在牛场里,为了给牛治病,能问的人都问了,后来通过不断摸索尝试,才治好了大部分牛,但是即使这样还是死了7头”。正是这个惨痛的教训,让陶加应更加注意钻研养殖技术,村里有养殖技术讲座认真去听,平时肉牛生病除了自己琢磨以外,就与周边养殖户进行探讨。经过不断摸索,陶加应的肉牛养殖事业逐渐走上了正轨。

养牛事业逐渐走上正轨后,陶加应也收获了人生中一个分量十足的个人荣誉,2017年12月,他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授予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陶加应打起了改造牛场的主意,2022年他投入110多万元开展了牛场改造、仓库扩容工程。牛场改造后肉牛养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购置了电动喂料机后,只要开着机器就能到牛场里实现机械化饲养。如今陶加应的牛场里,装载机、粉碎机、电动喂料机等一应俱全,俨然已经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家庭农场。

“机械化程度提升后,我们的人工需求进一步降低。牛场改造前需要4个人才能干完的活,现在只需要2个人就能干好。光是人工成本,一年下来就能节省10万元。”陶加应说道。

从2013年的13头肉牛发展到如今的175头肉牛,陶加应的养牛事业蒸蒸日上,谈及这些年的养牛经历,他说:“我这个人的脾气就是只要认准了一个产业,就会把它当做事业一直做下去,现在我认准了发展肉牛养殖这条路,我就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图片:张崇喜、杨新强

相关文章